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星光如钻,月光如梦。此时此刻,李白笔下的“地上霜”正洒进千家万户,与手机屏上的光色相辉映。手机前的你,卸下一天的忙碌,是否也会开启每天入睡前的“必修课”:刷刷朋友圈,清清购物车,抑或看剧追星追综艺、升级打怪打游戏,把24小时的“余额”拿来与手机共度?千万部手机见证千万种人生,记录了酸甜苦辣的人间故事;千万个移动端连接起千万条信息流,交织成日新月异的数字图景。今天,我们再来聊聊人与手机的亲密关系。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9年)》,截至去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超16亿户。庞大的用户规模为通信业打开更多想象空间,智能手机在“扫一扫”与“看一看”之间推动各类业态、模式跑出创新“加速度”。从农民主播为家乡代言,到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从健康码构筑疫情防火墙,到物联网实现千里之外的实时操控,数字屏上的指尖跳动与日复一日的敲击动作,勾勒出通向智慧生活的“秘境之门”。

手机上的屏幕使用时间在哪(你今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有多长)(1)

有人曾发起一个活动:你每天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有多长?回复者中,每日使用4小时、6小时乃至10小时的不在少数。办公室里工作联络,地铁线上阅读资讯,闲时消遣浏览八卦,各式各样的应用挤占了大大小小的时间。不少人惊讶:不算不知道,一天居然用了那么久。盯住手机便可处闹市而不觉,视旁人而不见,在八面来风的信息江湖里策马扬鞭逍遥游……未来,如果有人写一部21世纪的《笑傲江湖》,“手机控”的“低头入定”或将位列武功秘笈之首。当手机成为现代人的标配,“低头族”握住手机就能畅行天下。正如有人所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部手机外加一个充电宝。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人之于网络,就好比鱼之于水,一旦没了信号,往往会被焦虑、无助所裹挟,怕有人找、怕耽误事、怕没法打发时间、怕“错过一个亿”……无时无刻的“在线ing”让精神持续处于紧绷的状态,离不开屏幕的疲惫目光后面是一个个眷恋手机的灵魂。随之而来,一股怀旧风萦绕在很多人心头,有人想起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翻盖手机,有人甚至追忆只能打电话甚至寄信件的慢时光。有朋友调侃道:只要月初把流量用光,这个月你就拥有一台只能通话的旧手机。

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在信息洪流中以为更自由,却桎梏于信息茧房;“报复性熬夜”刷手机,短暂的快乐却化不开无尽的孤独;试图用手机记录夕阳,镜头里单薄的颜色载不动天地消融在夜色的苍茫;两个人线上聊得火热,现实中擦肩而过却认不出彼此……无数字节培育出虚拟土壤,VR和AR让我们在时空切换间迷失,接收消息的滴答声、流行的网络符号让生活变得同质。这也引人深思:智能手机是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还是遭遇信息绑架?手机陪伴是提高效率,还是浪费光阴?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是促使我们认识远方的世界,还是忽视身边的美好?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感情是更深厚还是更加易碎?

因智能手机而产生的迷思,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人对技术的依赖,乃至于让技术悄然成为时间和生活的主宰。哲人说,手机让大家再没有无聊的时间,也消除了因无聊而诞生的伟大。当海量讯息填满每段碎片时间,人类也将沉湎于这种快餐式的浅阅读,在机械化的信息接收中失去沉潜的定力和思考的张力。客观来说,安全漏洞为黑客入侵提供可乘之机,用户习惯被一个个算法储存利用,个人隐私面临被泄露的危险,人类仰赖的技术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忠诚”。

庄子曾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无论何时,技术都是服务于人的手段而非目的。葆有一颗自律的心,在信息缝隙中抽身而出相对而坐,定时的审视和适度的距离,或许是避免被技术异化的最佳途径。除了屏幕方寸,多少个“平行世界”与人同在:琴弦上拨动着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茶香中飘荡着唐宋文人的雅量高致,杯盏中微醺着酒逢知己的酣畅淋漓。要看到,大脑可于细微处洞察自然的启示,于沉静时追寻生命的启迪。生命的宽度恰在于思维的广阔,自作主宰才不会让手机束缚住难能可贵的生命想象力。

今夜,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不妨放下手机,把时间留给自己,做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可能有那么一刹那,你会感知,伸手可达宇宙的边缘,胸中流转亿万年星河。

这正是:掌上乾坤,我主沉浮。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邝西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