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里,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细节。我再次阅读时,却觉得这个细节太有趣了。
她就是小明兰向盛纮告状。这是原著中明兰少有的靠卖萌,主动出击整治下人的有趣时刻。
卫小娘死后,小明兰没有立即到盛老太太身边养着,而是先被送到王大娘子处。
在王大娘子身边,小明兰的待遇不好不坏。
王大娘子不会刻意关照她,也不会刻意刁难小明兰。
王大娘子的亲女儿,如兰喜欢吃什么,小明兰就吃什么;如兰有新衣服了,小明兰也有九成新的衣服。总之,养着不饿死,跟在自家亲女儿后面,做足了面子就行。
小明兰跟着母亲时,盛纮并不怎么管她。如今到了王大娘子身边,却时不时去探望小明兰。
这和盛纮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盛纮的亲生母亲是妾室,在盛家没有地位,吃穿住行处处遭罪。盛纮因此深知,妾室及其庶出子女在日常用度上颇为艰难。他知道老婆王大娘子的脾性,不是特别贤惠的那种,所以时不时去探望小明兰,就是怕王大娘子在生活上苛待了明兰。
盛纮对王大娘子的提防,以及王大娘子对待小明兰的【面子工程】,就让下人找到了欺负小明兰的空间。
二、装傻和告状小明兰使唤不动下人,多重复两次,就被下人骂是“庶出的货,装什么主子款儿”。
小明兰不是一个任人拿捏、忍气吞声的懦弱主子。
她秉承两个原则:“当装傻时装傻,该告状时告状。”
小明兰告状,真是告出了水平,告出了花朵。
每次盛纮和王大娘子一起来看她时,她就抓紧时机当着王大娘子的面向盛纮告状。婆子晚上不给她水喝;王大娘子给她的点心被嬷嬷拿回去给自家的小孙子,自己没有见着等等。
小明兰第一次告状时,这些下人欺负她是一个孤女,变本加厉地慢待她。她就接着告状,王大娘子就明白过来了,整治了几次下人,明兰的日子就好过了。
小明兰告状,没有得罪当事人王大娘子,也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其中诀窍,信息量挺大,足够我们琢磨琢磨。
三、告状的诀窍首先是小明兰摸清了盛纮的心思。
在盛纮心目中,卫小娘和小明兰没有什么分量。但是卫小娘之死,盛纮草草了事,不予以追究,心中其实还是有些愧疚。
而盛纮基于自身经历,忌讳后宅之中妾室和庶出子女吃穿住行得不到保障。这两个原因叠加在一起,盛纮一听说小明兰被丫头婆子欺负时,肯定会不高兴。
其次小明兰对事不对人,把王大娘子摘出去了。
小明兰每次告状,都是告诉盛纮发生了什么事情,具体到细节和对应的下人身上,不关王大娘子的事情。
比如王大娘子送给她点心吃,她却没有见着。听说嬷嬷送给自家小孙子了。
听到这句话,先不说盛纮如何反应,王大娘子那火爆脾气,自己就先忍不了!
这说明什么?
这些人在王大娘子手下偷奸耍滑,欺负她管家的能力,藐视她管家的权威!
而且王大娘子也要在盛纮面前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她对明兰还是上心的,只是下人欺负小明兰。
王大娘子其实很怕盛纮回过头,不高兴。
三是小明兰找对了告状的目标人物。
她不找盛老太太、王大娘子和盛华兰告状,就找盛纮。
对于盛老太太、王大娘子和盛华兰这三位,在盛家后宅说话自然很有分量。但惩罚起偷奸耍滑、见风使舵的下人来说,威慑力不足。
盛老太太自不必说。此时小明兰还呆在王大娘子身边,身为婆婆,她去训斥当家儿媳身边的下人,有“手伸得太长”的嫌疑。
盛华兰此时还是未嫁女。她在如兰欺负小明兰的时候,已经站了出来。但是母亲身边的下人,按照当时的礼节,她是无法训斥的,这会显得她不够尊敬长辈。
王大娘子就更不要说了。要是小明兰找她告状,王大娘子只能认为是小明兰没事找事。
只有在盛纮身边,当王大娘子觉得自己因为下人丢了面子,受到藐视,才会雷厉风行处置他们。
这些人才会老实,不会继续给明兰穿小鞋。
四、启迪再来复盘一下小明兰的告状过程。
她在讲述被下人欺负的过程时,把最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关键人物王大娘子拎出去,反而把王大娘子也说成了一个受害者——下人不听王大娘子的吩咐,不好好照顾她。
这样小明兰就不会得罪王大娘子,让自己的日子更加难过。
她最终的目的是让王大娘子出面惩治下人。因为县官不如现管。当下管家的人是王大娘子,而不是盛纮。盛纮对小明兰再上心,也不可能时时看着。
她时机也选得对。
只要下人欺负她,她就告状。而不是忍不下去的时候,再翻旧账。那么事情的影响力自然不如现在了。
目标人物、时机、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事逻辑以及话术都对了。小明兰这场告状,自然大获全胜。
与其说是告状,倒不如说是一场完美的汇报,值得看客们好好学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