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歌仔戏有哪些品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歌仔戏有哪些品种
作者: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最近,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又看到了久违的歌仔戏——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演出的《侨批》。福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近十年来的创作足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厦门歌仔戏已成为中国地方戏曲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过去,歌仔戏是一个不太被全国观众认识的剧种。歌仔戏以前叫芗剧,除了福建当地人外,外省人并不大知道。它的名声不及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那样响亮。纵观中国剧种发展史,一个剧种往往靠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的剧目声名远播。从歌仔戏《邵江海》开始,福建歌仔戏慢慢成为被全国更多观众认识、被戏剧界瞩目的一个剧种。而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侨批》的成功,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剧种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侨批》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题材开掘的独特性。一般人们对于过去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认知大都停留在他们离乡背井卖苦力,而恰恰是这批海外华人和他们的后代,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贡献最大。但是,下南洋背后的故事许多人并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侨批”为何物。戏剧是我们认识世界、体察人生的窗口,“侨批”这个题材的开掘,再现了华侨、华人远渡重洋的血泪史、艰难的奋斗史和创业史,讲述了海外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写就了一部中国人精神力量的赞歌。在当今这个通讯便捷的时代,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们大概也很难理解杜甫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无论是剧作家还是院团的管理者,在日常创作生产中最难把握的是对题材的发现和开掘,这部戏在这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对“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艺术转化与呈现,让人们看见了“侨批”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其二,是戏剧样式的独特性。《侨批》的戏剧样式可谓歌仔戏的某种延续和发展。从歌仔戏《邵江海》开始,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创作团队就对厦门歌仔戏展开符合自身特点的舞台艺术风格的探索。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新老剧种的更替都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不论是芗剧还是歌仔戏,都在努力寻找题材开掘、表现形式、审美意识与当代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的最佳契合点。《侨批》这出戏从文学结构与导演语汇的融合;从传统程式到新手法、新形式的运用;从写意舞美到虚实相生的新探索,都让人感到新时代歌仔戏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日趋成熟。这种独特戏剧样式的形成,大概得益于十多年来厦门歌仔戏创作团队相对稳定的艺术旨趣。当下,传统戏曲面临着创新性发展的课题,张庚、郭汉城等老一辈戏剧家毕生都在探寻中国戏曲现代化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现今歌仔戏的演出样式已经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剧种如何走向现代?当下歌仔戏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
其三,是音乐表现的独特性。《侨批》乐队规模并不大,但它独特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许多新创剧目在乐队编制上,往往追求乐队规模。乐队编制的齐全固然会提升音乐的表现力,然而,要实现剧目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还在于音乐创作本身,在于技术手段的选择。这部戏的乐队虽只有30人左右,但通过恰当的和声与复调的运用,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建立起完美的音乐形象。该剧在对唱、重唱、合唱的处理上,拓展了过去歌仔戏的声腔,吸收了很多新元素、新手法,既古朴又有时代气息。音乐是戏曲剧种的显著标志,在戏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一个剧种如果不重视音乐的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音乐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重视剧种的音乐建设就是重视剧种的本体建设。近年来,歌仔戏的音乐不断发展,其取得的音乐创作成就值得大家点赞喝彩。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