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一小学7岁小女孩因为其家长对教师布置过多作业与老师产生冲突。在班里被孤立,出现心理问题。班里家委会联名37名家长撰写请愿书,逼迫这名小女孩转学。目前该女孩家长已把孩子转到另一所学校上学。

1921年1月,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下:“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如今,2021年转眼已经过去大半,恰是百年已过。我们已更可悲的视角发觉: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从未消失。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1)

孤立现象本身并非孤例,甚至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孤立现象的广泛存在

孤立现象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形成而出现,个人/团体之间的亲疏远近决定了孤立的程度。小到个人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大到国家同盟之间的制裁封锁,都是孤立现象的体现。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代际、性别、阶层、爱好帮助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缔造了同样的交际鸿沟。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人际关系伴随着上述因素的改变而确立,与固有关系之间也有可能升起了可悲的“厚障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往往自认为并非被“孤立”的对象,而事实上,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得我们作为“我”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这也造成了另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拥有/存在一个部分不被他人所理解,以至于每个人在事实上都存在被“孤立”。这也符合“孤独”一词在社会概念上的内涵:孤独的概念可以解释为拥有寂寞不安等情感的状态。例如,有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处于隔离状态,然而他们的情感状态并不消极,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处于社会隔离的状态,但是并不算是孤独。相反,与他人的接触频繁,不满足于现有的人际关系,心中仍然存在一个部分不被他人所理解的人,可能不是处于社会隔离而是处于孤独的状态。

(一)孤立现象以各种表现形式影响我们的感官和决定

孤立现象不止存在于学生之间,同时也以其他形式影响着每个人。在我们作为第三者参与或者介入双方矛盾时,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亲密的关系会模糊自我和同伴的界限,进行观点采择的个体会将他人的特点看做是描述自我。在行为上,互相理解程度更高的同一个小圈子的人更倾向于相互合作,并且会互相赞成对方的决策。也就是说,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能够让个体与他人保持相同的行为倾向。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2)

图1 Aron & Smollan 人际亲密度量表举例

而此前在贵阳被孤立,逼迫退学的小女孩,正是因为其家长抱持着截然不同的教育观点,以至于当家长和教师之间发生冲突,其他家长迅速做出了站队的选择——这就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价值观,在看似完全只关乎个人的问题上的影响力。它缔造了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支持,也在另一侧打造了妞妞一家和班级中的老师、家长、同学的交际鸿沟,使得双方一丝一毫也无法互相谅解,最终愈演愈烈到了有你无我的地步。这种认知随着矛盾与冲突的演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双方的意识中,以至于都开始使用越来越过激的手段,最终不但造成了双输局面,还在一个小女孩心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这不是只会出现在教育领域的孤例,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

出于不甘、出于嫉妒、出于对异己的排斥,孤立之花就这样绽放在了交际鸿沟之上。

妞妞躲在角落里哭泣、她心里的小女孩也在她心灵深处的角落哭泣、还有多少人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在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之时,在心灵的角落哭泣?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3)

(二)名为孤立的传染病

孤立不是一种只造成一次性伤害的行为,它更像一种传染病。

无论发起者是否主动邀请,与发起者关系更亲近的团体也很快通过道德推托为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性,并且扩大参与者的数量。这是一种只要参与就能“合理合法”的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好机会”,是参与者们释放内心阴暗的狂欢。

不只是同一个圈子中的小团体会通过类似的行为处理矛盾,即使身处不同的亚文化圈层,也会通过指控对方的危害性来发起互联网猎巫运动。比如爱猫人士对于Alinity Divine把猫从电脑旁扔到一旁,从而对游戏迷们开启网络猎巫。甚至于并不局限于团体,代际之间自然而然的交际鸿沟总是让上一代怀疑——“xx后是被毁掉的一代”,从鲁迅《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似乎就成为一个思考螺旋。

更有甚者,这还是可以合法打劫的理由——还记得TIKTOK吗?组织围猎TIKTOK的美国政府和各个巨头们是用什么手段为自己光明正大的打劫行为背书的?

与众不同的中国背景,是的,只是“不同”,就是孤立你,攻击你,撕咬你,最后分食你的“合法性”。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4)

“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

——夏目漱石 《心》

发起网络猎巫的团体,叫嚷着“一代不如一代”的各世代,直接公然打劫的美国政府,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非对错吗?当然知道,当然也更知道只要发起“孤立”随即就可以用道德推托来让自己的良知得以安宁,即重新定义自己不道德行为,从而使其伤害性表现的得更微不足道;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在不道德行为中的责任和减少对受害个体的认同。具体则可以分类为道德辩护(我是为了更多人的正义)、委婉标签(为苏联提供“休克疗法”)、有利比较(我只是觉得这么做对你更好)、责任转移(我只是从者不是主谋)、责任分散(大家都这么做)、忽视或扭曲结果(他们失去了生命但是得到了自由)、去人性化(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和责备归因(受害者有罪论)。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5)

图2 道德推托心路历程示意图

师法自然,人际关系“气压中心”理论能否帮助我们走出困局?

当我们遇到看似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师法自然往往会让困境豁然开朗。在天侯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气压系统。气压系统中,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气压系统为低气压中心,气流从四周向低压中心流动和上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气压系统为高气压中心,外部气流不但无法进入还会被排斥。这样一套气压系统在人际社会中也有体现。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6)

(一)人际关系“气压中心”理论

交际鸿沟及其延伸现象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气压中心”——相近的年龄,爱好等要素会拉低交际成本,形成人群中的“低气压中心”,自发的诱使人群的集中,彼此之间也更容易理解;反过来若是特立独行,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会抬高理解成本,形成群体中的“高气压中心”,与周围的群体泾渭分明地割裂。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7)

图3 人际社会气压系统示意图

以该事件为例,全过程中有三类角色参与了孤立行为中“气压系统的构建:

A.发起者

发起者不只是本事件中“高气压中心”的参与者,也是平日里“高气压中心”的参与者。发起者的心理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优越感、嫉妒心、自私。首先,优越感是大部分发起者所共有的一种心理,而且往往成为引发孤立的契机。发起者与孤立对象相比在某方面占有某种优势,发起者为了维持自身的该优势,通过对其他弱势学生的孤立行为来刻意凸显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以达到心理上的维持自身优势目的。

B.孤立对象

孤立对象不但是日常中的“低气压中心”的组成部分,往往也不只是像该事件中妞妞及其家长一样因价值观而遭遇孤立,事实上、在班级或者职场中中成绩优秀、跑步速度慢、身材较胖、个子高矮等特征较为明显的学生,由于和团体中大部分人存在某方面的差异,很容易被视为团体中的“异类”,进而成为孤立的对象。

C.旁观者

在孤立事件中,除了发起者和孤立对象作为当事人直接参与其中,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作为事件的旁观者,从第三者的角度也间接影响孤立行为的产生与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旁观者面对孤立时的具体行为,这类群体也可以分为三类:引导者、无视者、制止者。

首先,孤立行为的引导者是指那些在面对孤立行为发生时,认同发起者的行为且认为该行为很有趣的一类学生。他们大多本身并没有孤立的动机,一部分不直接参与孤立行为,只是站在一旁出谋划策,将别人受到孤立的事实当作一个“机会”对待,给自己提供团体中地位的上升机会。孤立的跟随者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是对孤立行为的一种积极支持,更容易对孤立对象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加速孤立事件情节的恶化。联名要求女孩退学的37名家长中的大多数均属此列。

其次,孤立行为的无视者是孤立事件中涉及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类型,主要是指那些对班级中的强势群体顺从,追求集体内高度的统一性,并且出于对发起者的畏惧,害怕其孤立行为殃及自己而产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无视孤立行为发生的学生。孤立的无视者看似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对待事件发生,其实无视孤立事件的发生,不作为本身就是对孤立的一种纵容。正因为无视者的存在,也更容易使发起者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统治地位”,集团压力的形成导致班级内学生对发起者的“绝对服从”。39名家长中,放弃表态的,除了妞妞家长外的另一人,就是无视者的角色代表。

最后,孤立行为的制止者是旁观者中唯一对孤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起到抑制作用的群体,主要是指在孤立事件发生时,站在与发起者对立的立场,对发起者的孤立行为进行直接制止或者明确表达出持有反对态度的语言,以维护孤立对象正当权益的学生。也正是因为有制止者群体的存在,才有可能使学生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联合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在孤立事件的发生之初就加以抵制,防止孤立事件的进一步加剧。积极的配合妞妞家长和记者的几位“卧底”家长、班级的数学老师的行为保护了被孤立的妞妞一家,毫无疑问是制止者的角色。

(二)师法自然的启示

气压中心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形成的。前者是相对恒定的因素,而后者则是有规律可循的动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那么,究其根本,实际上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气流的运动和太阳的光热。

所以,请尽情的穿梭于各个人际社会气压中心之间,在各个领域去激荡,去奔跑,这将成为打破信息茧房,破除固有偏见的浩浩洪流。

所以,再次在身边遇到被孤立于边缘的人时,请成为像太阳一样绽放自己光热的制止者,成为那个敢于挺身而出的光。

当你心里住着的小女孩,在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之时,在心灵的角落哭泣的时候,另一抹阳光也会一往无前的撕破夜幕,照亮你心底最冰冷的角落。

6岁女孩退学(37家长迫女孩退学)(8)

在尔虞我诈的淤泥中守住一片“珠穆朗玛”

“我豪情满怀地目睹了祖国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人居奖得主吴良镛

劳伦斯·柯尔伯格认为,随着一个人逐步步入社会,他对正义的认知也会逐步扭曲乃至于消逝。随着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他们努力要做一个“好孩子”,实现这些期待,认为这样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这样,就好吗?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人们常说,在自然界,珠穆朗玛峰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那么,还有人心中留下一片净土吗?

参考文献
  1. 高俊虹. 关于孤独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 胡倩. 「人間関係の希薄さに関する研究のレビュー:社会的孤立、孤独、SNSに注目し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21.
  3. 张志云. 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 陈旭. 日本中学孤立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5. 王伟伟. 人际亲密度对自我道德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4.
  6. 李欣慧. 人际关系差序格局对宽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9.
  7. Aron, A., Aron, E. N.,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