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物种数而言,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的多数派,物种数量超过了哺乳动物总物种数的四分之一。然而,我们对这些多数派却知之甚少。根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数据,目前被科学描述的蝙蝠有1232种。生物学家对它们了解较多的,也只是它们的地理分布。
我们对蝙蝠如此陌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蝙蝠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晚开始活动,而且更为活跃,这和人类的活动时间刚好错开。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这使人类跟踪、研究它们变得困难。不仅如此,蝙蝠往往栖居在遥远、危险的场所,比如建筑屋顶、悬崖裂缝、空心树干、幽深地洞、废弃矿井,甚至陈旧的军事掩体,而且时间很长。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多数人难以到达,甚至不愿意去的。即使有人愿意去,这些蝙蝠也往往藏身在这些结构最为隐蔽的凹壁内,难以被发现。
误解源于认识不足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蝙蝠集群存在于洞穴。这些洞穴通常很难进入,而且探索起来具有危险性。然而,蝙蝠看中的恰恰是这些对人而言是困难的或者危险的因素。在这些洞穴,蝙蝠极少被人类打扰。大多数蝙蝠物种会选择避开光线更亮的洞口区域,转而躲藏在洞穴的深处。具体说来,它们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躲避捕猎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到合适的环境温度。历史上,人们研究地下环境或栖息地时总是离不开人造光源,研究人员借此看清洞穴里面的动物。 然而,对这些人造光源的使用势必会对洞穴中的蝙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这使研究正常和自然的蝙蝠行为变得不太可能。这些困难和不便导致人们对种类繁多的蝙蝠的认识存在不足。
这种认识不足导致人们对蝙蝠抱有成见:这是一种神秘的、居住在吓人地方的动物;它们传播疾病、祸害庄稼,甚至攻击人类。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蝙蝠成为世界上最被误解和最受迫害的动物。尽管在中国有不少人会把蝙蝠当作好运的象征,但是西半球的大多数人却依然害怕蝙蝠,认为它们是带有攻击性的肮脏动物,会传播各种危险的疾病。
幸运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蝙蝠,一些新的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在美国西南,有人对那些生活在废弃矿井里的蝙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增进人们对吃昆虫蝙蝠的认识,比如墨西哥游离尾蝙蝠(Tadarida brasiliensis)和汤氏大耳蝠(Corynorhinustownsendii)。这些研究正在告诉人们:蝙蝠在维持自然环境的健康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暴露在洞口的蝙蝠科学
一项有关蝙蝠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抱尾果蝠(Rousettus amplexicaudatus)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抱尾果蝠以水果为食,分布在欧亚大陆的热带地区。这种蝙蝠的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涵盖了东南亚的大部分。从越南、缅甸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都能发现这种蝙蝠的种群。这个物种在我国的南部也有发现。
由于抱尾果蝠分布广泛,又不是濒危物种,在生物学家看来也没有什么稀奇,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同时也意味着有关它们的科学知识也相当地少。这种蝙蝠数量很多,个体成千上万,聚居在洞穴内壁,密密麻麻,就像爬山虎的叶子。因为数量庞大,它们经常被捕来当肉吃,同时吸引不少热衷有机肥料的拾荒者光顾它们的聚居地。抱尾果蝠深受干扰,以至原先的熙熙攘攘的蝙蝠洞穴如今已是空空如也。较之其他蝙蝠种类,抱尾果蝠太过普通,广泛的分布范围使得它们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来自人类的干扰和压力也因而增加。
倒立分娩
不可思议的是,蝙蝠是倒着分娩的,即脚抓着洞壁,头部朝下进行分娩。一般情况下,哺乳动物会利用地心引力帮助分娩,即幼崽产出的方向和地心引力的方向一致。蝙蝠却反其道而行之,同样采取这种特殊分娩方式的动物,还有树懒。
怀孕3~4个月后,抱尾果蝠开始产仔。年轻的果蝠每年可以生育2~3次。在孕期的最后几天里,果蝠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开始把胎位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这个过程可以被人眼观察到。分娩的过程很辛苦,雌性果蝠会时不时停下来作短暂的休息。典型情况下,蝙蝠胎儿的头部先出来。在这种分娩姿势下,最艰难的时刻是把果蝠胎儿肩部和翅膀生出,因为这是身体最宽的部分。不过,蝙蝠胎儿的翅膀卡在产道中的事件倒不经常发生。延长分娩时间尽管会是一个问题,但似乎并不会对“母婴”造成伤害。偶尔,也会先娩出尾部,但这种分娩方式下,胎儿肘部卡在产道却是经常发生。它们最终会克服这种“倒置分娩”带来的不便,但不会延长这个过程。
一旦雌性果蝠将幼崽的双翼顺利产出,分娩也随之结束。从产出双翼到分娩结束,只持续几秒钟。当幼崽完全生出之后,雌性果蝠就用翅膀接住并包裹其中。就在幼崽寻找母亲的乳头吮吸乳汁时,雌性果蝠就开始清洁自己和幼崽。和猫一样,抱尾果蝠出生时眼睛紧闭,几天之后才会睁开。这意味着幼崽只能通过触觉和嗅觉找到母亲的乳头。雌性果蝠在整理“个人卫生”时,可能会干扰幼崽寻找乳头,这增加了初期喂养的难度。
人类分娩时,婴儿出生后医生马上要做的是剪断脐带。抱尾果蝠却不同,它们居然留着脐带。在清洁幼崽的同时,母蝠会用嘴去拉与脐带相连的胎盘。胎盘富含营养,所以它一出现,就被蝙蝠母亲吃得一干二净,脐带上不再粘连任何东西。抱尾果蝠的这种处理脐带的方式可能是对倒挂分娩的一种应对策略。幼崽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充满着危险,这个时候的幼崽相当脆弱。就在幼崽忙着寻找乳头的时候,母亲还在四处奔走,幼崽很容易不胜颠簸而没法抓住自己的母亲。一旦出现这种危险,未曾切断的脐带也就成了一道“生命线”——可以防止果蝠幼崽掉落摔死。
聚集果蝠的洞穴相当混乱,这干扰着母蝠的分娩。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雌性抱尾果蝠分娩时依然过着集体生活,却不从其他蝙蝠那里寻求帮助。分娩中的母蝠一直处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繁殖阶段的“邻居”的包围之中。邻居蝙蝠我行我素,无视“孕妇”的存在。这些“邻居”,有的在整理毛发,有的在睡觉,有的甚至在打架。经常会有来自洞穴其他地盘的蝙蝠飞来,停靠在正在分娩的母蝠旁边“乘人之危”,敲打分娩中的母蝠。有时,这种干扰相当严重,以致母蝠不得不搬家,飞到洞穴的其他地点去继续分娩。在菲律宾,我们曾经用视频记录到一只母蝠,当它从洞穴的一个地点飞到另一个地点时,幼崽才生出来一半——脑袋刚刚露出来!
抱尾果蝠繁殖行为方面的这些认识,只能算是一个开端。通过研究这些动物的行为和个体交互现象,有助于我们揭开这一奇妙生命群体的神秘面纱。唯有正确理解蝙蝠,才有可能帮助人们欣赏、保护自然界这一重要的动物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