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武林高手,一般出路有两个,一是做镖师,二是设馆授徒。不过咏春拳名家冯少青却走了另一条路,成了清朝末年“第一打仔”,那么他的武功究竟有多厉害?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咏春拳十大派系(咏春拳名家冯少青)(1)

1837年,冯少青出生于广东顺德桂洲一户普通人家,全家人靠父亲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活。在他6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得不带着他给一户姓冯的大户人家做帮佣。

冯姓大户世代经营绸缎庄,家里不光在镇上有缫丝作坊和绸缎庄,在省城也有数家绸缎商号,因此家业庞大,在地方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

然而,冯姓大户亦有烦恼,他早年丧妻,膝下唯有一子。由于对亡妻念念不忘,因此十几年里未再续弦。不曾想,冯姓大户与冯少青的母亲颇有缘分,再加上冯少青的母亲贤惠知礼,且又生得秀美,因此相处了一年时间,冯姓大户便把她纳为了继室,冯少青也由此改了姓氏,从此跟继父姓冯。

冯少青比继父的儿子要稍大一点,兄弟俩便在一处读私塾。冯少青性格顽劣,不喜欢坐在私塾里做学生,反而十分淘气,经常与小伙伴打架。

冯少青最喜欢的,就是逃课去看街头艺人卖艺。他每次看人表演武功后,就回去模仿。甚至为了能练成“神功”,还把砖头往身上砸,结果经常把自己弄得鼻青脸肿,浑身是伤。

冯姓大户多数时间都在省城经营生意,为了管束冯少青的顽劣,他干脆把两个儿子都带在了身边。

冯姓大户的绸缎主顾里,有一部分是省城粤剧戏班子,其中有个叫陆锦的人是冯姓大户的老主顾。

陆锦是佛山琼花会馆的文武大佬倌,他不光粤剧唱得好,而且他的咏春拳也无人能及,在江湖上有“大花面锦”的名号。

陆锦与冯姓大户是多年好友,闲时两人常在一起喝茶。

这一天,正好冯少青又在外面闯了祸。冯姓大户不由得暗自烦恼,见到陆锦后,免不了将烦恼一吐为快。陆锦听后,却很高兴,料定冯少青是个习武的材料,于是就主动提出让他来代管冯少青。陆锦的本事,冯姓大户是知道的,所以他也十分高兴。

冯少青拜陆锦为师后,开始学习咏春拳。还别说,冯少青还真是个学武奇才。他不光勤学苦练,而且悟性还很高,属于那种一点就通的徒弟。纵是如此,想要扎扎实实学好一门武功,也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实现的。比如,冯少青学咏春拳,就花了十年光阴,这才把陆锦的武艺精髓学到了手。

咏春拳十大派系(咏春拳名家冯少青)(2)

艺成之后,冯少青得人推荐,在香山县都司衙门做了一名弁勇管带,由于武艺超群,他多次立功,因而在三年后,升任骁骑校。

当时,清朝的绿营官兵,无不是将骄兵惰,军风涣散。冯少青则与他们全然不同,他不仅常练武艺和研习兵法,而且他在处理事情上聪明睿智,强势干练。受他管教的士兵,在他的严格管束下,一改颓丧之气,成了队伍中的一支精兵强将。如此历练了几年后,冯少青又前往追随了同是广东人的巡抚大人骆秉章。

骆秉章是广东花县人,进士出身,早年做过道光皇帝的侍讲学士。太平军起义时,他被任命为湖南巡抚,与大学士赛尚阿领兵镇压。

然而,太平军势头凶猛,骆秉章统领的军队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死伤惨重,特别是追随他的一些广州僚属先后战死。为了补充幕僚,骆秉章四处招募。也就在这一时期,冯少青前往追随了骆秉章。

冯少青在骆秉章麾下作战勇猛,深得骆秉章看重,并被任命为随行武官。

3年后,太平军攻克的大半城市已经收复,但是有部分太平军由云南入川,并夺取了物资富饶的自贡盐场。他们利用既得的资源,很快就发展了十余万人,队伍扩张十分迅速。

当时,太平军准备攻打成都。然而川军督师却还在互相攻讦推诿,丝毫没有准备要与太平军交战的迹象。清廷情急之下,把对付太平军有着丰富经验的骆秉章擢升为四川总督,让他镇压川地的太平军。

入川后,骆秉章指挥万余湘军多次与太平军作战,且都取得了胜利。不过骆秉章为了摸清太平军的情况,还是让冯少青屡次利用其高超的武艺,摸到对方军营探听军事机密,并根据冯少青提供的情报部署作战策略。经过2年苦战,终于将十余万太平军消灭殆尽,而骆秉章因功被授予“太子少保”的头衔。

不过,太平军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地方上的匪盗依然很猖獗,官匪勾结也很严重,少数民族更是叛乱不断。为了治安清明,骆秉章任命冯少青担任提刑按察司府总捕头。

冯少青在担任总捕头时,又以铁面无私闻名,他不仅平定了数起叛乱,匪盗更是被他打死打伤无数。因而,匪盗听到他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

咏春拳十大派系(咏春拳名家冯少青)(3)

除此外,冯少青还清理了不少与恶势力勾结的官员。在他的铁血政策下,四川治安改天换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冯少青也因武艺高强,与匪盗恶战从无败绩,因此在武林界名气极盛,有“第一打仔”的名号。

尽管冯少青在老百姓中声誉极高,然而他的铁面无私,却严重地触犯到了一些官员的利益。所以,在骆秉章这个靠山倒下后,他也遭到了那些官员的构陷和排挤。已经举步维艰的冯少青,最终只得辞去了总捕头的职务,带着部属到缅甸改做贸易生意去了。

冯少青一生未娶妻,缅甸又是闭塞贫困的地方,穷苦百姓每天为了生计都奔波操劳,因此中国武术于他们而言,显得非常陌生,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来练功夫。所以冯少青在缅甸做生意多年,一直都十分低调,很少在人前显露武艺。

不过,冯少青不管是为清廷效命,还是在缅甸做生意,他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练功,并且他还根据实战经验,对咏春拳做了很多改动,在技术上融入了搏击、擒拿等,增强了咏春拳威力。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早就渴望能叶落归根的冯少青,结束了他在缅甸的生意,在民国建立后便返回了故里。

冯少青感念骆秉章对他的知遇之恩,因此在返回故里后,又到佛山去探望了骆秉章的后人。也就是在那里,冯少青结识了骆秉章的亲家阮宠明。

阮宠明是佛山首屈一指的大富人家,他不仅有着祖传的药铺,而且还开了不少实业与商号。阮宠明有两个儿子阮济云与阮奇山,都对武术极为痴迷,并跟随咏春拳高手霍保全学过十年武艺,也算得上是武术好手。

阮宠明早就听闻冯少青的武艺高强,于是把他请到家里,重金聘他为武术老师,教授阮济云与阮奇山。附近富家子弟得知后,纷纷备厚礼前来拜师学艺。

尽管冯少青只教授了两年咏春拳就去世了,但是阮济云和阮奇山却在他的悉心指点下,尽得其武艺精髓,并且在之后将其发扬光大,甚至还传到了国外。

由于冯少青在发展咏春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这个“第一打仔”的传奇人生,也被记录在了咏春拳历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