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孟姜女

◎高一平

在我小时候,爱唱茂腔的母亲,时而会哼唱一段戏词:“正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灯火红。人家夫妻常团聚,孟姜女丈夫含冤修长城……”从母亲哼唱的戏词中,对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有了最初的情感认识。

长大后,怀着探索和崇敬的心情,走过多处古长城遗址。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建的秦长城最西端甘肃省临洮县城东长城坡,到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建成的明长城最东端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到顶部“好汉碑”上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八达岭长城,再到“古长城的博物馆”河北省张家口市,我叹服长城承载的伟大精神,却始终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存在。

大前年的夏天,我来到了淄博市的淄川区,就在要离开淄博的时候,多年网识的小妹一家人驱车找到了我,去给我送站。当时离高铁站发车还有几个时辰,小妹提议我去看看古长城遗址,并说我所处的位置,离孟姜女哭长城的遗址很近,时间来得及,去实地了解一下历史文化。

啊?!山东境内还有古长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在淄博?不是亲妹胜似亲妹的小妹,太了解她这个哥哥的癖好啦,不管是去到哪里,都是喜欢探索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小妹这一提议,刚刚好。真是亲亲的妹妹啊,到底是知道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明白哥哥心里的渴望。

怀着求知若渴的心情,我跟着小妹一家人上了车,去淄川区齐都镇涌泉村。小妹告诉我说:“哥哥,孟姜女的老宅就在涌泉村,那里如今建成了齐长城遗址保护公园,孟姜女故居纪念馆和孟姜女文化公园。孟姜女姓‘姜',之所以‘孟'字开头,是因为古代按照兄弟姐妹的排行,冠以名字的习惯如此。老大通常称‘孟'或‘伯',老二通常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传说中的孟姜女,是村里姜姓人家的大女儿。其实,‘孟姜女'从文献资料中来看,并不是单指一个人,通指齐国公室的所有贵族妇女。”

哦,是这样啊,涨知识啦。那孟姜女传说的历史典故是怎么由来的呢?那孟姜女又是怎么把长城哭倒的呢?多年的不解,依然在心头。

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一个孟姜女(我知道的孟姜女)(1)

《孟姜女哭长城》中的“孟姜女”,原型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杞梁的妻子。杞梁妻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秋,齐庄公四年,齐庄公为报平阴战役之仇,率师攻打卫国、晋国,夺取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途中突袭莒国(莒国在平阴战役中也是卫国和晋国的盟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军载烈士遗体回临淄,杞梁妻子哭迎丈夫的灵柩于临淄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家,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临淄郊外。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

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故事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子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生活、忠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第一次出现“崩城”的内容;在《列女传》中“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

杞梁妻子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在史实的基础上不断地添枝加叶,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表达只要不得民心,不管是任何材质的万里长城,还是铁血统治下的上层建筑,都该倒塌。遂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范喜良”(因口口相传,也名范喜梁、范杞梁、万喜良或万杞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一个孟姜女(我知道的孟姜女)(2)

从开始的杞梁妻子的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地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向往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尽管孟姜女哭长城是经过不断演绎的故事,但“高哭三声天也暗,低哭三声地也昏”,一直震撼和感动着我。毕竟来到了孟姜女当年哭“倒”长城处,那就再明白一些吧。

齐长城是齐鲁大地的脊梁,西起济南长清,东至胶东黄岛,一千余里,多是依山就势垒筑而成。齐长城多是用石片层层叠加,石片的形状不是很规则,一层层的间或要用小石片填塞缝隙才能筑起。孟姜女扶城墙哭夫,呼天抢地哭了十多天,一边哭一边诉,那些松动的小石片被她抠出来许多,依山而建的长城失去了支撑点,也就难以稳固了,这才倒掉了一大片呢。原来长城是这么哭“倒”的,既非“城”基不牢,也非“哭”风强悍。

淄川境内的梦泉、劈山,在春秋战国时期,“阳者为鲁,阴者为齐”。劈山这里有保存最好的一段齐长城,建在海拔700米以上,爬上去脚下即是悬崖,一侧几乎垂直地落进谷底,可谓险峻,劈山上面的齐长城遗址,就是传说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大致地方。劈山山顶应属于崮顶,和蒙阴的崮山很相仿,只是更峻拔,直插苍穹如鱼鳍,显得是那么超凡脱俗。劈山险峻的地形,成为横亘在齐鲁大地的齐长城军事要塞。秦始皇是受到齐长城的启发才修建秦长城,历史记载齐长城完工300年后秦长城才开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齐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哭长城的传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国家将“孟姜女传说核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长城》民谣早已深入人心,“一哭长城泪汪汪,点了银灯裁衣裳;二哭长城泪纷纷……”各地的版本也不一样,下面这个就更具文学性——“哭一声我的夫啊,范郎夫啊!长城寻君君不见,你半为风雨半为尘,你孤魂飘渺在何处哇,只见苍天乱飞云。实指望鸳鸯交颈同生死,实指望莲开并蒂结同心,哪料想西风偏送梧桐雨,风卷落红碾为尘,……寒衣送到夫君死,孟姜何以慰孤魂?……”

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离蒲松龄故居很近,也就六七公里的路程。孟姜女那个哭啊,不管用的是什么腔调,也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黑夜,后来诞生蒲松龄老先生的那个狐仙乐园里,肯定听得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个孟姜女(我知道的孟姜女)(3)

作者简介

高一平,本名高玉禄。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微刊主编助理,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高密凤城微尘公益协会会员,山东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壹点号烟台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