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聊城名胜古迹之-古东昌府八大景)(1)

【光岳晓晴】光岳即光岳楼。

光岳楼旧称“古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它是用从运河运来的修城余下的木料所建的一座更鼓楼。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

光岳楼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 光岳楼下楼门的右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乾隆题写的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楼。

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小门门额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侧小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侧小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所用木料来自苏禄国(今菲律宾)。

一楼门侧立一石碑,上刻乾隆帝诗刻一首,为其八十岁最后一次南下归途中所作。当时光岳楼为其行宫,就在二楼。

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楼面两次间开窗。内槽金柱共计12根,直径亦0.60米,髹黑漆。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

在南门一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一方,“宇宙文衡”为康熙年间董沐所题。

二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神光鐘暎”,为清康熙皇帝所题。传说康熙皇帝曾四次登临光岳楼,有一次康熙登临光岳楼,见南方有一道彩虹出现,于是亲题匾额《神光钟暎》,“神光鐘暎”的意思是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神光鐘暎”匾,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

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拱科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使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在这座楼上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层东次间由北向南上13级台阶抵第四层。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楼中心为一大莲实,四围横木上有红蓝绿四种颜色的莲实,体形较中间莲实略小。莲实都雕工精美,色泽艳丽。据传楼内以莲实为饰取其水意,以镇火神。的确,光岳楼自建成至今,从未遭遇火灾,所以当地人至今以莲实为吉祥物。

清朝乾隆皇帝11次东巡、南巡,9次过聊城,6次登光岳楼。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楼上悬挂的“神光钟瑛”匾额系清朝康熙皇帝所题,意为东岳之神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登光岳楼时,称赞聊城:“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附属文物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附件】登光岳楼即事

登光岳楼即事

乾隆

层栏画构入云区,耸峙城中镇西隅。

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虹光奕奕扶梁焕,泰岳岩岩罨牖铺,

长记短诗初读遍,子安牛斗句曾无。

【巢父遗牧】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传说中高士巢父曾隐居聊城,以下是传说故事:尧从16岁开始为天子治理天下,他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把天下划分为9州,9州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聊城时属兖州之域。国家昌盛富强,毛泽东诗中曾夸赞“唐尧虞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尧在位70年,到了86岁的时候,他觉得年老体衰,不能担负天子之责,就想传位让贤。

一日,他对上朝的群臣说:“四岳:朕在位七十年,你们诸侯之中有能顺事用天命的人,接替我吗?”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他“顽凶”心术不正,好与人争讼,说话不讲道理,故不能用。又有人推荐共工,尧说共工好夸夸其谈,办事极少,表面恭顺,背后却干坏事,故也不能用。尧见大家推荐不出合适的人选,便提出让主管四岳的官员来接替他的职位,四岳推辞说,无才无德,不堪胜任。后来,尧便访朝野,广为举荐,后来,听说有个叫巢父的人是个人才,尧便想请他出山。

胸怀济世安邦之策的巢父,在聊城一带躬耕放牧,隐居不出。他在树上修筑了一个巢,夜晚就躲进巢里睡眠,人们都称他为巢父。尧派去的人找到了巢父,请他出来治理国家,允诺要以天下相让。巢父丝毫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尧的邀请。尧没有办法,又打算去寻找许由。许由是巢父多年的好友。巢父得知后,提前传话给许由说:“你赶快躲避起你的形体,藏匿起你的锋芒,否则,你就不再是我的朋友”。

尧终于找到了许由,告诉他要让与君位。许由同样拒不接受,逃到河南登封县东南的箕山之下,开垦荒地,耕耘播种,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后来,尧打听到许由的下落,再次托人请他出山去做九州长。许由非常厌恶,认为这些话更加龌龊和卑劣,以至于他的耳朵也因为听到这种脏话的缘故而变得污浊不堪。他于是起程到了颍河之滨,不停地用河水去冲洗他的耳朵。

多年以后,许由再次遇到正在放牧的巢父,许由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告诉巢父自己如何从箕山之下辗转到了颍河之滨。巢父听后淡淡地说:“如果,你深居山林,心如磐石,不贪图利益,不去接触权贵,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人拿爵禄来干扰你了”。他们谈话之间,许由又回想起“九州长”的事,不由得又去溪边洗耳。巢父责备许由道:“你真的担心脏话会沾污了你的耳朵,那么你洗耳就不会污染了溪水,而污水难道不会弄脏了我正在饮水的牛口吗?”许由无言以对。巢父说完,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尧经过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最终选定舜为其继任人。巢父和许由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世代传颂。二人并称巢许,亦作巢由。《汉书·鲍宣传》中有“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句。古代有才学的人,而又隐居不仕,含有一种洁身自好,飞遁鸣高的意境,故备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此处的“旧治”,是指巢陵故城的旧聊城县治所而言。

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聊城古有巢陵城,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的大石槽村西。

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崇武连墙】明清时期漕运码头。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位于今聊城东关闸口以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明清两代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依绿园

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如今,依绿园的陈迹也已经消失殆尽。

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

据聊城市财政局邓钟岳之第八代传人邓树堂先生介绍:东昌府衙(包括依绿园,依绿园为府衙的后花园,因靠近城墙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五百年前聊城一大胜景。

依绿园亦称道署花园。源于宋、盛于清,毁于民国初年,因其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

【古甃铺琼】古甃即古井,在今聊城旧城的西北角,传说井底是白玉铺砌,井水清澈碧莹,一望即可见底。井壁长满茸茸之青苔,与水中之晶莹琼玉相映。

注:甃音:zhōu昼,甃的本义为井壁。《说文》:“甃,井壁也”。段玉裁注:“井壁者,谓用砖为井垣也”。《五经文字》:“甃,砖垒井”。参20页西关古井条。

【圣泉携雨】聊古庙相传为上古高阳氏颛顼衣冠冢及供奉拜祭。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

圣水井,位于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审李庄东、聊古庙遗址附近,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圣水井近似普通砖井,因弃用已久,蔓延的杂草几乎把井口湮没了,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冷清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寂寞的古井。井壁的砖面布满青苔,好似翡翠点缀其上,井水清澈可鉴。井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青砖和青瓦的碎块,随手便能捡到一片年代久远的陶片或瓷片。以前在井和陵墓前曾有聊古庙,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殿顶起脊,飞檐斗拱,殿内雕梁画栋,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得当、协调紧凑。庙内大殿供有高阳氏颛顼的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和后妃神像,1945年聊古庙被毁掉,现只剩下遗址在诉说着历史。据说古时山东瘟疫流行,死亡百姓不计其数,上天为救下界百姓而赐了这口井,百姓喝井水便可治瘟疫。瘟疫流行时,唯这儿的百姓不得瘟疫,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

【仙阁云护】指万寿观的“昊天阁”。

万寿观在今万寿观街,现海源阁宾馆西院墙外。万寿观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原聊城的名胜万寿观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系 邓钟岳书,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铁塔烟霏】铁塔指护国隆兴寺寺塔。

2006年国务院公布聊城铁塔为第六批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铁塔本身没有铭记,地方文献中亦无记载,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永乐年间曾经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由僧人募捐重立。

聊城铁塔原为护国隆兴寺寺塔,是中国为数极少的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原为13层,由于风灾地震,年久失修,上部8层和塔顶在百年前倒塌,仅存下部5层塔身与塔座。1973年3月,聊城县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组织人员,对铁塔进行了清理和重修。重立后的铁塔为12层,通高15.8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座牙脚四角成卷云状,束腰四面均有伎乐人物浮雕,或站立,或舞蹈,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怒目凸腹,手按双膝下蹲,作顶托状。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覆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与四个假窗。门额上有门簪四枚,簪面成削角方形,假门上均有铺首和门钉,东西方做成半掩门式。二至七层塔身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仅雕饰格窗。各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每层塔身都有腰檐平座,平座均为四铺作单,围绕栏杆,腰檐仿木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垅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瓶式宝刹。1973年铁塔地宫出土有石棺、银函、辟支佛舍利。

如果觉得不错!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每一天为您推送聊城资讯,聊城大事小事身边事。 

shuoliaocheng 添加关注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