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已经得了陇右,还想攻打西蜀,比喻做人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如今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然而古代的典故中,得陇望蜀却是一个褒义词,他的原意是做人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有进取心。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得陇望蜀由褒义变为贬义了呢?

鬼谷子关于为官的名言(原本说人应当有进取心)(1)

“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虽然在群雄争霸中成压倒性优势,然而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依然没有一统,很多军阀势力依旧割地称王。其中公孙述拥兵10万,割据蜀地,自立为帝。陇西的隗嚣也趁机反叛刘秀,与公孙述勾结,共同对抗朝廷。

鬼谷子关于为官的名言(原本说人应当有进取心)(2)

建武八年,刘秀率大司马吴汉、大将军岑彭向西进军,讨伐隗嚣,以图完成国家的统一。东汉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拿下了天水,隗嚣兵败后逃到了西城。刘秀便派吴汉和岑彭包围了西城,公孙述眼看唇亡齿寒,就派兵援救隗嚣,刘秀就派大将盖延、耿弁迎击公孙述。

鬼谷子关于为官的名言(原本说人应当有进取心)(3)

此时颍川,河东地区发生叛乱,守将向刘秀求救,刘秀急于赶回洛阳平定叛乱。临行时就给大将军岑彭留下一封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每发一兵,头须为白。”意思是告诉岑彭,如果攻下两城后,不要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要乘胜进取,攻下蜀地,进而一统中原。由此可见,刘秀言语中的即得陇,复望蜀表现了刘秀远大的抱负和乘胜进取的决心,是一个褒义词。

鬼谷子关于为官的名言(原本说人应当有进取心)(4)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很多词语的本意也在各种应用中,变得扑朔迷离,失去了本意。到了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说:“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并用得陇望蜀来形容人的欲是无限多的,就像山路曲折,道路不平,是永远不可满足的。

此后,得陇望蜀逐渐由褒义演变成贬义,直至今天变成了贪得无厌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