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点滴耕耘,不负韶华!

飞花令·心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2)

作者简介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3)

清殿藏本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4)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5)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具体时间不确定,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开元十三年,三说开元十四年。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6)

译文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7)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8)

注释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9)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然。怜:怜爱。一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0)

鉴赏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1)

首联说的是诗人出蜀的壮游。青年的他兴致勃勃,坐在船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颔联十个字,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那样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诗人用流动的视角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种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诗人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其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2)

颈联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及思念的情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3)

渡荆门送别古诗诵读(每天一首古诗词)(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