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放第二十期《一人千声--毕克配音作品回顾专集》(6)
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再一次来到配音爱好者聊天室,参与我们的经典回放节目,今天的第二十期经典回放节目,我们向大家推出《一人千声――毕克配音作品回顾专集》的下集。在上一集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毕克老师所配的一些译制片的男主角和他用声音再塑的银幕硬汉高仓健形象,以及他参与配音的译制片配角和反面角色。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毕克老师主配的比利时大侦探波罗、毕克老师的旁白艺术以及他所配的一些动画片。
旁白篇
在上译厂、在整个配音界、乃至在全国,毕克老师的旁白是被公认的一绝,堪称首屈一指。他的低音沉郁浑厚,下潜极深,声音运用松驰自然,语速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不仅吐字清晰,而且情感把握恰如其分,不温不火、让听众感觉他的旁白既生活化、口语化,同时又有立场、有激情,但却丝毫不显夸张。可以说,毕克老师的旁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正如尚华老师曾赞叹的:“毕克的旁白无人能及,太经典了”。
介绍毕克老师的旁白作品,首推的是他为电影《悲惨世界》所配的旁白。在该片中,他的旁白时而低沉、时而平缓、有时象海涛般辽阔,有时又象溪水般细腻。他每次提到巴黎,提到革命,都仿佛是在见证苦难,悲悼历史。“他安息了,冉.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他的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象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从毕克老师这全片最后的一段旁白里,我们仿佛听到了雨果对于他笔下这个平凡而崇高的人所致以的深深的敬意。
请听毕克老师在电影《悲惨世界》中的旁白。
下面请听房哲南的文章《与毕克喝午茶》,选自中国配音网,由甘果瓦朗诵。
这个夏天上海少见的热,无论在街上的哪一个地方,你都能感受到温暖无微不至的关怀。
又是一个星期天,望着明媚灿烂的阳光,实在有些望而却步。既然不打算出去了,趁此机会打扫一下房间也好,于是打开CD,调高音量,乐曲就从音响里慢慢地流淌出来,和着我的麻利却仔细地打扫,家务劳动的枯燥感一扫而空。终于干完了,一身汗也是免不了的,可房间委实干净多了,那么准备犒劳一下自己吧。
从浴室走回卧室,空调已经将房间变得凉爽。整理了一下旧磁带,挑出几盒,收拢窗帘,倒上一壶绿茶,眯起眼睛享受一下极品声音的精神抚慰这个主意想来还不坏。其实我不太经常喝茶,一喝则看世界的目光和心情俱变。且就着好音喝一回。
一口清茶流入脾胃,从毕克先生演播的《死魂灵》开始喝。
古人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极是。几年前买的小说,白净的脸庞由于缺乏关爱与呵护已经逐渐开始发黄,唉,想到这里免不了发发慨叹。那时不懂,只觉得果戈理的文字甚是难读,又有些神经兮兮,费劲地坚持了几十页,终于放弃了。现在,好像知道一点点了。毕克的声音就像磁带上的照片一样显得有些苍老,但是依旧那么稳重。“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巴维尔•伊万诺维奇……乞乞科夫…’”那种缓缓道来、语调谐噱的状态,似乎更像是在用一个笑话来轻轻揉搓着听众的心,博然沧桑的音色,像船桨一样徐徐插进我的脑海深处,推动我的思绪前进,甚至让我感到自己才是故事的叙述者,多么奇妙的感觉啊!在停顿的时候,又像稳稳地在心水中沉下一颗锚。我闭上眼睛,不由得想起已然身在天堂的毕老,时间哪,你为什么不能走得慢一些呢?这样想来,浓醇的声音里便添了些凄清的感觉,超尘的向往和人世里的苦痛融成一片苍凉。
毕老,喝杯我沏的茶吧。
举杯相交之间,声带已经不甘寂寞,叶公好龙般的发出追随的声音,想象着自己也身在母亲子宫般静谧的录音室,播讲着这流芳百世的故事。毕老先生透过隔音玻璃向我发出赞许的微笑……
各色人物依序粉墨登场,他们和乞乞科夫一起攀升,愚蠢地执着着可笑的闹剧。当真那么好笑吗?似乎只有一声声叹息吧。高潮到来了,丑角们的折腾到白热化的当口,突然蓦地消散了,在空洞的繁华如锦和混乱喧嚣之后只有回归荒芜和萧条,这样的故事在这样的年代,每天都在发生。毕克的声音逐渐变的稀薄寒冷,像北风吹落秋天的第一片树叶,却不带一丝留恋。结尾处犹如丧钟的鸣响,象征着那个时代悲哀与动荡,象征着故事作者生活的不幸与悲剧。人的声音果真能达到这样的极限吗?平直处像路,深邃处像大海。这正是那个杜丘东人,细腻温柔与正义坚强并重的男人的中文代言人,他创造出一个迷人的声音乌托邦引诱着人的灵魂。不错,有时倾听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得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当这难以置信的声音牵动着血液在体内翻滚的时候,我得慢慢喝下茶杯里的风暴,在这股滔滔热流的支持下才有勇气跟它面对面。
也许毕克的声音也不过是些人类声音中的一种,多了些真挚、柔和而纯净和技巧丰富的歌唱性,它们不是神启,而是雕凿自工匠之巧手的艺术品,非但不容易让人冲动和狂热,而且要求人先以忍耐之心对待那些繁杂的复调。可它们为什么突然长得这么高,长成了天空和世界,成为我的心情和眼睛呢?
窗外,风起风落,白云行止。树梢轻轻颤抖,好像毕老那种微妙的颤动。我曾经好多次默默凝望这座钢筋水泥筑就的森林的清晨和黄昏,有时会觉得那些美妙的声音似乎也同树和云对话。毕克的波洛在人前显得倨傲,但毕老实际极为谦逊,而且,似乎不曾想到为了自己的作品多获得些声名或演出机会力争什么。可听他的声音,这个人掩盖了多少内心的浪漫和冲动呀。“歌柳繁华”、“温柔富贵”,他的声音里都有,却也可以毫不犹豫地接过一杯小可的苦茶,同情地听外行人的寂寞低吟,跟人一道“以音韬忧”。
阳光映着高高的玻璃杯里绿色的残茶,我将磁带换了一面——《基督山伯爵》。绵长沉重的世界被猛地撩了起来。阳光顿时犹如曝雪,清澈而美丽东西都是玻璃,碎裂的刹那都会发出尖利刺耳的巨响。幽暗潮湿的伊夫堡,每一块砖头都参透了恶意的真谛,这带着叹息的声音足能使任何佳酿变苦、变毒。
毕老果真是一个“伟大的配音演员”么?“伟大”两个字不适合他,我固执地认为他的生平没有邱岳峰那样具有传奇色彩,因此声音不如邱岳峰那样一开口就光芒四射。但是,音中有情深千尺,他的声音如脚印中的草籽,茶杯里的茶叶,内蕴悠远,虽变化万千但依然穿着绝不华丽的衣衫,就像走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老人。
时光淡淡,佳音潺潺。
无论毕克的声音有多么深湛宽广,此时此刻他就是我的一个湿润的下午,一杯绿色的茶。晚上,本来我想去看一场电影,还是算了吧。够了,下午有毕老作伴,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是不言而喻的,不必贪得无厌。也许,在跟毕老尽兴地喝一个下午的茶之后,我应刻意的静默几天,任那声音“暗随流水到天涯”,直到再一次的随缘而至、相逢一笑。
除了为译制片旁白,毕克老师还为为数众多的国产片担任了旁白,请听他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农村题材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所配的旁白。
在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影片《芙蓉镇》中,毕克老师也有一小段的旁白。那是胡玉音分娩之际,谷燕山看到女军医的红色领章和红五星帽徽,回忆起解放战争中,他手持机枪,向敌人阵地射击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时的话外音,从这一小段旁白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毕克老师通过旁白所表现出的那种深沉却又无法抑制的激情。
请听毕克老师的这段旁白。
在毕克老师为之旁白的国产片中,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当属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剧《围城》了。大部分三十岁以上的观众都还记得当年《少林寺》在全国公映时的盛况,可以说,正是这部由上译厂配音的武打片,才让90%的中国观众从此知道了嵩山少林寺,知道了李连杰。在本片的开头,毕克老师的旁白采用的是纪录片式的口吻,他把少林寺的历史和发展交待得简洁清晰。
请听毕克老师在电影《少林寺》中的旁白。
请听云翔天表演的《少林寺》旁白片断。
“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杨绛老师对于小说《围城》的总结,通过毕克老师之口,早已家喻户晓。在电视剧《围城》中,毕克老师的旁白极具特色,他通过忍俊不禁的方式将钱钟书式的幽默悄然地传递给观众,也把作者言语间蕴含的嘲讽诠释到了极致。据说,这也是毕克老师的最后一部作品。
请听电视剧《围城》的旁白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