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新浪博客搬家过来,新浪博客上线时间:2020-03-13 21:03:07;本文副标题应为《“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及模式升级的必然性》,因头条号对文章标题字数有限制,只保留了原副标题前半部分。)
三、“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及模式升级的必然性
为认清近年陇南模式演化的性质,我们必须先准确把握“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以下,我们立足于“实然”、围绕“做法”、结合其效果,来分析“陇南模式1.0”的阶段特点。这是我们在后面对陇南模式的演化开展比较研究的基础。
(一)“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
“陇南模式1.0”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政府推动”方面,凸显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当时,陇南电商刚起步,电商扶贫的市场力量刚刚发育。政府按“先托后扶再监管”的“想法”开展工作,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了覆盖全市各级、一把手负责、上下贯通、自上而下层层推动的行政推进体系;将电商纳入行政目标管理,严格绩效考评,来保证行政推动的力度;加之以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当时市场主体的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政 府实际上发挥了明显的主导作用。
二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对接电商市场的渠道,形成以阿里系为主、尤以网络零售(2C)平台为主的局面。这一时期,按“应然”行事,陇南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面对外主动对接多个电商平台,一面尝试建立本地平台。从“实然”看,陇南多次赴阿里巴巴主动洽谈合作,在淘宝网特色中国平台上建立起西北第一家市级地方馆陇南馆,争取到阿里“千县万村”项目落地武都和成县,阿里系平台的C店成为当时陇南电商创业的主载体和电商交易的主渠道。从效果看,当时其他平台,包括非阿里系的电商平台和自建的地方平台,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2B的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则是在2016年7月31日,即陇南试点结束前不久才刚刚开通。
三是在“百姓创业”方面,初步形成以草根创业者为主的电商队伍,他们通过开网店、做网商,促产业,带就业来带贫。为帮助更多百姓电商创业,陇南成立了西北第一家电商职业学院,组建了市县电商培训中心,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大力开展多层次的电商培训,通过电商“双创”孵化园、产业园等方式进行扶持。到试点完成之际,全市电商“双创”人数达到1.8万余人,形成5.7万多个电商就业岗位,其中1.4万为贫困人口。返乡青年、“两后生”、家庭妇女等草根成为电商创业和就业的主体[i] 。这一时期,陇南也注意引导传统企业、龙头企业实行电商转型,但相比之下,主要进展还是在草根电商创业上。
四是在“协会服务”方面,“三商(网商、供货商、物流商)联动”以解决农产品卖难为导向,从而确定了农产品电商的产业定位。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草根电商所交易的农产品还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陇南有好的初级农产品,但它们未必是好网货。“有产无量、有品无牌”,成为当时农产品电商经营中的突出短板。陇南成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个层级共计327个电商协会,协调解决“三商”在农产品电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构成这些协会服务的主要工作。然而,不同的问题导向和产业定位,决定了电商有不同的“棋局”游戏、不同的“玩家”和“玩法”。解决农产品卖难、农产品电商上行滞后、构建农产品电商完善的产业生态,其实正是农村电商发展中难度最高的“棋局”。这一时期,陇南对农产品电商难题的破解,只能说是刚开始起步,任重而道远。
五是在“微媒营销”方面,形成了政 府引领和服务电商的新形式、新动力和市场倒逼生产供给侧改革的新压力。这一时期,陇南建立了宣传力度空前强大的“微媒矩阵”,包括2690个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561个政务微信平台、193个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建立了相互之间的联动机制,带领大家合力宣传和叫卖陇南的绿色农产品。微媒营销,打破了陇南绿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制约,同时,也让陇南农产品电商的好网货不足、供应链短板、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更加凸显。新媒体营销的“双刃剑”效应,对陇南供给侧改革构成新的压力,当然,也是一个助推产业提升的新动力。
草根电商创业、网店带贫、微媒营销,成为“陇南模式1.0”的重要特征
结合国扶办“六个坚持”的提法,我们可以将“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归结如下:“陇南模式1.0”,是陇南在2013~2016年电商扶贫起步与试点阶段探索形成的,以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推动为主导力量、以阿里系零售(2C)电商平台为主要渠道依托、以草根创业者为电商主体和带贫主体、以初级农产品为电商交易的主要网货、以“微媒矩阵”为营销新工具,通过创新电商精准带贫机制和多路带贫方法开展的农村电商扶贫模式。
(二)陇南模式升级的必然性
如前所述,陇南模式既然不可能止步于“1.0”阶段,那么,它的上述阶段性特点也将发生变化。升级“陇南模式1.0”的必然性,既来自陇南外部,更来自内部。
从外部看,一是形势发展很快形成了对陇南的竞争压力。自2015年11月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农村电商扶贫快速展开、全面推进,陇南现场会成为此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国家下发了系统性的电商扶贫政策《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电商进农村示范项目覆盖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县实施电商扶贫,到2019年已把所有的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覆盖进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在借鉴陇南模式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新探索,做出新成绩,显示出你追我赶的态势,以致有些条件较优的贫困地区在某些方面比如电商交易额、带动贫困户增收等,对陇南实现了后发赶超。
二是电商扶贫的深层问题凸显。电商扶贫是要在贫困的、条件较差的应用场景下用电商来助力扶贫。一般来说,贫困程度越深,电商扶贫的难度就越高。随着全国越来越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农村原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供应链不适应电商的问题,特别是物流、网货、人才、组织化、品牌化等短板的制约,通过农产品上行滞后,体现得就愈发明显。加上主观认识的偏差,包括对电商扶贫难度的低估和片面追求政绩,农村电商发展中也暴露出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名声、轻实效等问题。其他地区解决农产品上行滞后和提高电商扶贫实效的做法,可以给陇南以启发。
三是农村电商在渠道、流量、技术、业态、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带来深刻影响,传统平台电商的红利期过去,移动电商、社交电商、场景电商、内容电商风生水起,网红电商、直播带货、体验营销、O2O等新业务出现,为农村电商打开新疆域。一批新的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传统平台电商也在转型升级,他们业务不断下沉,向农村渗透,给农村电商带来新机会。
陇南不会面对这些外部的重大变化视而不见,置之度外。
从内部看,陇南毕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陇南2016年完成试点的阶段任务,电商扶贫取得了初步的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了前进中的短板和深层问题。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是陇南电商交易的增长、发展质量和扶贫效益的提升,用更高的标准来看,尚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不平衡。在政策上,陇南试点虽然是覆盖全市的,但从实际执行上看,陇南8县1区的发展却有先有后,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试点期内,只有成县于2015年、礼县和宕昌于2016年,分别进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示范项目。陇南模式即使是在这3个先行县都还有待复制和拓展,更遑论其他6个县区。电商扶贫不是做“盆景”,而要成“风景”,规模、范围就需要继续做大。
二是发展程度低。“陇南模式1.0”以草根C店创业为主体,因此,在发展初期难免具有数量多、单体规模小、组织分散等一般化的特征。“三商联动一盘棋”,加强“三商”间的互动合作,是帮助草根网商成长的必要之举。当然,它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三商”利益协调和共同成长的过程。除了草根创业者要不断提升能力,陇南电商的产业生态也需要有其他更具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三是产业基础弱。以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比起工业品下行业务来要难得多。陇南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但初级农产品不适应规模化电商扶贫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农产品电商很快就面临“有产无量、有品无牌”的困扰。以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客观的艰巨复杂的过程,需多方面持续发力,既要在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上下功夫,也需要调优电商渠道和产品结构,包括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更贴合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和高体验产品,才能更好地提升电商全产业链的增值空间,降本增效。
四是环境支撑待优化。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在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等要素和软硬环境供给上,仍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市场力量的发育不足是最关键的原因。未来,本地电商发展的动力机制能否快速和顺利地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换,既取决于市场力量的成长,也考验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领导艺术。
(三)陇南模式升级的任务
可见,陇南电商扶贫在走完2013~2016前3年的征程后,面临着升级的两大任务:
一是要趁势而上,率先复制。即要率先在本市范围内,快速放大电商扶贫的赋能效应,将试点期以成县等电商扶贫先行县为主力取得的“陇南模式1.0”的成功做法,加快复制和普及到全市各乡镇,特别是复制扩散到后续进入示范县的另6个县区的乡镇。
二是要借力深化,继续创新。即要瞄准试点中遇到的深层问题,密切关注陇南和全国电商扶贫的新形势、新变化,借力国家农村电商扶贫新政策和其他地区电商扶贫的新经验,继续探索和创新陇南电商扶贫的思路与做法。特别是成县、礼县、宕昌这3个前两批的示范县,在陆续完成示范项目之后[ii] ,电商扶贫的做法,更要从“规定动作”转向“自选动作”,从国家财政资助转向本地自筹,他们借力深化、继续创新的任务就更加迫切。
总之,陇南必须在拓展和深化电商扶贫上迈出新步伐,“陇南模式1.0”的创新、升级势在必行。于是,陇南电商迎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自2016年陇南现场会以来,作为陇南的电商顾问和老朋友,我一直关注着陇南模式后续的演化。除了与陇南的电商人一直保持经常联系和沟通外,也多次返回陇南实地调研。特别是2019年夏末、秋初,我又连续两次重回陇南。此时,距离陇南完成电商扶贫试点又过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我迫不及待地先后跑到成县、礼县、宕昌、武都、两当、徽县调研,与孙雪涛书记为代表的各级领导、主管部门的领导、电商协会、企业家和创业者等新朋老友们面对面交流,刚从市商务局和电商发展局局长职位上退下来、接任市电商协会会长的左占高同志全程陪同调研,介绍情况,深度探讨,让我受益匪浅。调研中,就陇南模式升级问题,我特别关心的是三个点:“应然”、“实然”和“升级的性质”。以下三章,分别讨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2019年夏末和秋初两次重返陇南,在左占高会长的陪同下在陇南6县区调研
(待续:《转型升级中的陇南模式(四)——陇南模式升级之“应然”》)
[i] 数据见《电商扶贫看陇南》一书。
[ii] 2019年成县再次入选电商进农村示范县,承担打造示范项目“升级版”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