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编写的二十四部正史总称,从公元前2250年的上古黄帝时期,到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七年,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二十四史名句各史名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二十四史名句各史名言(二十四史经典名言15句)

二十四史名句各史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编写的二十四部正史总称,从公元前2250年的上古黄帝时期,到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七年,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内容。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后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读《二十四史》,能够让人形成历史脉络,给人启迪。

下面摘抄《二十四史》中经典名言15句,配上解释,供大家阅读。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

鸟儿将要死去,

它的鸣叫声是很哀伤的;

人即将死去之时,

他遗留的话语多是诚恳善意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聪明之人考虑上千次中,

总会有一次失误发生;

愚蠢之人在思虑上千次中,

必定有一次有所收获。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不要因为富贵而匆匆忙忙地追求,

也不要因为贫贱而自我忧愁悲伤。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主动出击,往往能够处于主动地位,

而别人主动出击之后,自己才采取行动,往往会受制于人。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大丈夫有志向,

即便在困难的时候仍然坚定不移,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应当志向远大。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有志向行走万里之人,

不会走到一半就停止;

内心想谋取四海之大之人,

千万不要因为细小的事情而妨害大事。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迷路了,知道返回,那么离正确的道路就不会远。

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过来,

这错误也算不得什么。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读书学习的人,

不要因为才能不及别人而忧虑,

应当忧虑的是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只有刮起强劲的风,

才能知道何种草是坚韧不拔的。

只有下了很厚实的霜雪,

才能知道何种树最能够抵抗严寒。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对于富贵,

不要因为拥有而得意忘形;

对于想要的东西,

不要因为还没有得到就匆匆忙忙想快速获取。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名士都是从默默无闻开始,后来才闻名天下;

功劳也是一点一滴积累,慢慢变成大的功劳。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时机一旦过了,就不会再回来。

所以,机会来了,应该努力进取而不应该让其白白流失。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一个人,想要制约别人,如果不自己先做出表率,别人就不会服从;

如果不先做出事情,别人也不会相信你。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政令出现了差错,会导致人心不服,

就算是得到中原之地,因为失去民心也终将失去。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明史》

喜欢附和小人的人,

肯定也是小人;

喜欢附和君子的人,

未必是君子。


传承经典,就在“每日学文化”,欢迎大家关注,精彩文章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