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古典文学史,除了古典诗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古文也同样精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一直到歌赋古文,都有出彩之作。而且这些古文虽然篇幅很短,且产生时代久远,但是却并不妨碍它们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多达千余年。

陶渊明的诗及评价(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古文)(1)

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这篇古文,乃是产生于魏晋时代。这篇古文全文只有320个字,而且当时还曾经要求全文背诵。这篇320字的古文,流传了1600年,初中时学过,今天依然心生向往。且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的诗及评价(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古文)(2)

这篇古文很多人不见得能全部背诵,但是一看到开头就会知道这篇古文的相关信息。不错,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其实就是为了寻找这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世界,而这篇古文中的“桃花源”,显然就是诗人所勾勒出来的独特境界。

在这篇古文的一开始,陶渊明就引出一个质朴美丽的自然世界。诗人写渔人打渔,越走越远,已经迷路了。但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美丽的自然环境,和诗人所生活的世俗世界有不小的差别,所以“渔人甚异之”,也更勾起了他的好奇心,所以要“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的诗及评价(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古文)(3)

这个渔人也确实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就是世俗社会通往桃花源的入口。“小口”说明两个世界存在联系,但是联系却也是非常薄弱。接下来渔人“舍船,从口入”,极言道路之狭窄“初极狭,才通人”,而后“豁然开朗”,一个新世界展现在渔人和读者的面前:

先写此地美景,大家生活都很幸福,一则这里山水之美滋养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则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和家禽家畜和睦相处,一片生机勃勃。最后写经营这一片土地的人们,“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而且老人和孩子都“怡然自乐”,这可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啊!

陶渊明的诗及评价(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古文)(4)

接下来写渔人和此地人打交道,“设酒杀鸡作食”极言此地之人民风淳朴,和世俗世界有鲜明对比;然后写这些人的来历,“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个时代距离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为了躲避战争灾祸,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五六百年!听到外面世界发生的消息,“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于世俗社会的人世变幻,岂是一句“皆叹惋”所能概括的?

最后写渔夫回去,处处留下记号,告知当地太守寻找,但是却再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自此更成为一则未解之谜了。

陶渊明的诗及评价(陶渊明最著名的一篇古文)(5)

今天的我们都知晓,这其实是陶渊明所勾勒的诗意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陶渊明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战争灾祸不断,老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桃花源中的世界“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岂不就是对当时情况的最直观反映么?

这篇古文距离今天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虽然只有区区320字,但是流传至今,依然让今天的人们心生向往。虽然这桃花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画面,但是这都是仰赖于这个1600年的诗人,给我们提供了这诗意想象的基础。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