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长久以来,婚姻都是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甚至于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形成了关乎婚姻的种种仪礼和制度,譬如“六礼”、“纳雁礼”——只是,结婚就结婚,怎么还有古人送起了大鹅?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1)

一、“三礼”与“六礼”

传说伏羲时,人们“以俪皮(一对鹿皮)为礼”,形成了男女结为婚姻的最早习俗。后来历经发展,“必告父母”,“亲迎于堂”等程序也被加入其中,至周代时便形成了大致的“六礼”——在《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礼”中,“六礼”得到了细致的规定。

《礼记·昏礼》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见早在婚礼逐步成型之时,婚姻就已经在被强调其关乎家族与社会的一面。而这一面也正是左右“六礼”具体内容的船舵。

“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前五者在战国末年成书的《仪礼》中就已经得到记载。完整的“六礼”则最晚在汉时也已经成为定式。后世的唐律、明律等关于“六礼”的规定便可追溯至此。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2)

而就“六礼”自身而言,前五步皆可算是“婚前程序”,最后一步才是与今日之婚礼等同的成婚仪式——不过“六礼”还能有另一种分法,即纳征是一类,其余五步是另一类——划分的标准就是男方有无行“纳雁礼”。

二、纳采与纳雁

所谓纳雁礼,又称“奠雁”、“委禽”,本质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见面礼。而因为是见面礼,纳雁礼最初便是“纳采”这一环的一部分。纳采时,男方作为主动的选择方而向女方提亲。他(或其代言人)自然会带上礼物,其中便包括“纳雁礼”的核心——大雁。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3)

人类结亲关大雁什么事?大雁当然不解。但古人却有一套依然完整的理由:首先,大雁按季节迁徙,象征时序,对应“婚嫁有时,不可耽误”;其次,大雁是“随阳”之鸟,合乎阴阳,与两性结合“异曲同工”;再次,大雁在迁徙时会排列成一定的顺序,恰如人世间的长幼之序;最次,大雁是一种对配偶忠贞的鸟类,寓意即将新婚的男女也能对彼此忠诚。

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古人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融入了各个环节,纳雁礼也就随之出现在纳征以外的每一个场合。至于纳征时不行纳雁礼,并非人们对这一环节有其他特殊想法,而是纳征本就是男方向女方转交聘礼——大多数人用于婚礼的预算有限。这个费钱的环节也就不再加上另一件费钱的礼物了。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4)

三、人伦与失序

不过,在真实的婚姻中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带着最初的美好祝愿坚持将纳雁礼贯彻到底——有些婚姻,办着办着,纳雁礼所纳的“雁”就变成了大鹅或者野鸭。

难不成古人分不清雁、鹜(野鸭)和鹅?当然不是。虽说一些古籍也将雁描述为“似鹅”,但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区别,才会这样的记载。且也是因为足够清楚他们的差别,即大雁不易得而野鸭、家鹅等外观相似的动物易得,人们才会想出并接受“纳雁礼”的发展。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5)

不过,“六礼”也始终存在难以改变的一面——以如今的视角看,古人甚至已到了泥古不化,冥顽不灵的地步——这一面便是“六礼”始终存在对女性的歧视。

《仪礼·士昏礼》的第一句便是:“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何为“下达”?只有居高临下,才会是“下达”。为何要用“随阳”之雁?因为古人认为“夫为阳,妇为阴”。

纳征最初也只是如《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纳征,玄束帛,俪皮”一般,使用皮帛等事物,但后来逐渐发展为男方炫耀财力的一种手段,并有了“下聘礼”之名。且在民间,只要“完聘”,人们便会认为两性的婚姻已经达成——可男方此时明明只是投入了一笔钱。

古代为什么以大雁作为聘礼(古代迎亲礼中经常出现的)(6)

在最后一步亲迎时,《仪礼》留存的一些对新婚男女的教诲也显示出古时婚姻的不公:对男子是“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考妣之嗣。若则有常”;对女子则是“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官哥”。正如《礼记》所称的:“故君子重之(指婚礼)”,古时的婚姻虽关涉男女,关涉两个家族,但主角显然是且仅是男方。

显然,正是因为古代传统“六礼”存在上述与时代脱节的落后之处,近百年来人们才会更青睐新式的婚礼。即便近年来“古风”婚礼又成为一种热潮,但此“古”也早已非彼“古”。不同于古时的“聘妻”,如今的小夫妻们可比往日要互相尊重,互相珍视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