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5日讯“是长辈吧,没人待见;是主人吧,说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干;是保姆吧,分文不赚;是厨师吧,老吃剩饭;是采购吧,自己掏钱;是义工吧,没人点赞”这是时下流传甚广的“老人带孩子顺口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爷爷奶奶带娃的家庭真的好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爷爷奶奶带娃的家庭真的好难(哈尔滨老人带娃困局)

爷爷奶奶带娃的家庭真的好难

生活报8月5日讯“是长辈吧,没人待见;是主人吧,说了不算;是客人吧,啥活都干;是保姆吧,分文不赚;是厨师吧,老吃剩饭;是采购吧,自己掏钱;是义工吧,没人点赞。”这是时下流传甚广的“老人带孩子顺口溜”。

老人退休之后帮儿女带娃,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然而“带娃”让老人们承担了过重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压力下,而且隔代抚养很容易引发老人与子女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不堪重负。曾有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约三至四成都是因带娃引发的。

老人带娃产生压力并非个案,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遭遇了那些苦恼呢?

“老漂族”照顾孙子

用错勺子自责出轻度抑郁症

秦阿姨今年54岁,是齐齐哈尔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两年前孙子鸣鸣(化名)出生,她便来到哈尔滨帮忙照顾。秦阿姨的老伴因为还没有退休,只能留在齐齐哈尔,老夫妻这两年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团聚。

聊起带孙子的生活,秦阿姨说忙碌些倒不算什么,主要是心累。“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哈尔滨工作,儿媳是南方人,和他俩生活在一起,很多观念、习惯都不一样。我做的菜,儿媳一直吵着说太咸;她做的菜,我觉得吃着没味。家里当天的剩菜,儿媳妇一定是扔掉的,我看着都心疼,可也没办法。”

在照看孩子方面,婆媳之间也有各种矛盾,“孩子是早产儿,不爱吃饭的时候,我就想着多喂点儿,让他身体长得壮一些;可儿媳的观点是吃饭要定时定点,不能养成追着喂的习惯。天冷了,我怕孩子冻着,总是给多加衣服;可儿媳的想法是孩子要少穿,这样才能增强抵抗力。”孙子的碗筷都是单独的,可秦阿姨在照看孩子时常把这事忘了。有一天,她给孙子喂饭,用的是大人的餐具,被儿媳发现后埋怨了几句。“那段时间我有点儿感冒,因此事后很自责,‘怎么连这点儿事都能忘,万一孙子使用的是我用过的勺子,染上感冒可怎么办’。”心里有了疙瘩,秦阿姨之后做事更加谨小慎微,但越紧张越出错。加上老伴不在身边,这种压力无处倾诉,她只得将心事憋在心里。慢慢地,她除了觉得很累,更感到不开心,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说到伤心处,秦阿姨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是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经过一段时间用药,秦阿姨的病情已经好转,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早起晨练、饭后去跳广场舞,没事就和小区里的老年人聊聊天。“孙子9月份就可以上幼儿园了,老伴还有两年就退休了,我就盼着老伴退休后,我们把老家房子卖了,再添些钱,在儿子家附近买个小房子。”说起这些,秦阿姨的眼中掠过一丝期待。

帮女儿“减负”带外孙女去外地孩子烧出肺炎老人急出心病

哈市的王大妈今年60岁,退休后加入广场舞大军,还报了老年大学,闲暇时和好姐妹一起去旅游,生活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然而,这一切都在两个外孙女出生后改变了。为帮助上班的女儿照顾年幼的孩子,王大妈的广场舞没时间跳了,老年大学也上不成了,旅游更是想都不敢想。“三年的时间里,我每天除了带孩子就是做饭、收拾屋子,24小时保姆都没我这么累。”王大妈感慨地说,身体劳累点儿还能忍受,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一看孩子发烧、咳嗽难受的小样儿,她就跟着着急上火。

去年冬天,王大妈和老伴带着3岁的大宝去海南猫冬,没想到孩子到海南就病了,高烧三天不退,到医院检查是肺炎,住了十来天院。老人一边24小时照顾生病的孩子,一边心里不停地自责:“都怪我没把孩子看好,这要是在女儿身边,孩子也不能这样。”由于劳累,加上心理压力大,孩子刚出院,王大妈就病倒了,心慌,气短,胃疼,失眠,全身无力,住了一周院仍是没见好。回到哈尔滨后,王大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整晚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心内科、消化科、神经科都检查了,可是没查出什么大问题,直到最后去看了心理科,才知道是“中度抑郁症”。医生告诉王大妈,她心慌、失眠等一系列躯体不适的症状都是由于焦虑、抑郁来的。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和调整,王大妈抑郁的症状终于减轻了,身体不难受了,心情也开朗了很多。大病一场的她这回也想通了,在医生的建议下,她给女儿找了一个保姆,把自己解放出来,晚上没事出去跳跳广场舞,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给女儿搭把手儿。“我的两个外孙一个三岁,一个一岁,都是我一手带大的,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但这场病让我明白了,老年人不管多心疼孩子,晚年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照顾外孙女到小学毕业

孩子随父母回北京老人“想”出幻觉

外孙女阳阳(化名)是赵阿姨一手拉扯大的。阳阳一岁大时,就被女儿女婿留在哈尔滨,他们则去北京做生意了。阳阳渐渐长大,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比如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愿主动与父母讲话。女儿女婿觉得老人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去年阳阳小学毕业后,就把她接回北京,安排在一所寄宿学校上学。

阳阳回到父母身边后,70多岁的赵阿姨整天无精打采,在她的心里照顾阳阳早成了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阳阳在寄宿学校需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也是特别不适应。“学校的饭菜太难吃了,床铺收拾不好总被老师批评,饭卡开学不到半个月都丢了三回……”每次和姥姥通电话,阳阳总是哭着向姥姥倾诉,阳阳在那边哭,赵阿姨就在电话的这头哭,以致于每次接到外孙女的电话,阳阳的姥爷都要给老伴准备好降压药、心脏急救药,生怕老伴情绪太激动出状况。可是,赵阿姨每次和外孙女通完电话后,都会失眠,情绪低落,甚至还出现了幻觉。“阳阳回来了,你咋还不快去给她买喜欢吃的冰激凌。”待在家里,赵阿姨会突然莫名其妙地这样对老伴吩咐道。“阳阳在哪儿呢?”老伴反问。这时赵阿姨会不高兴地训斥老伴几句,等她试图去拉阳阳时,才发现只是幻觉。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几次,老伴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诊断,老人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在医院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情况才有所好转。

专家: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不可整日围着子女的小家转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一介绍说,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一般中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情绪反应更为激烈,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因为带娃引起抑郁、焦虑的老年患者占到就诊患者的三成以上。如果老人总说不舒服,但一检查又没什么器质性病变,家里人就要注意是不是老人心理出了问题。

张大夫强调,带孩子的事,老人只是帮忙,主要还是子女自己的责任,作为子女再忙也要多承担一些责任,并抽出时间跟老人多沟通,听他们讲讲心里话,有“心结”及时开解。老人带晚辈虽然享受天伦之乐,但也很劳累,身在外地的子女哪怕回不了家也要通过电话聊聊天,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安慰。而老年人自己也要给自己放放假,有空多出去走走,和同龄人多聊聊天,老人们也应提升自主意识,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拥有自己的老年生活,而不是“将自己简单定位成看小孩的,将带娃视为‘使命’,整天都围着晚辈的小家庭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