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礼仪源头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当一个地域的风俗习惯被人们认同且习以为常时,就开始约定成俗,经过岁月的积淀,经过不断的(打磨改良)进程升华,就演化(衍生)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礼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乡俗不同”。

“民俗礼仪”大致可分为:“社交礼仪”、“婚俗礼仪”、“丧俗礼仪”三部分。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人们自觉或不自觉习惯成自然的遵守着。当地的民俗礼仪即便是有外地人来,他也要“入乡随俗,客随主便”,这也是民俗礼仪的要约。“社交礼仪”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周围,社会交往公关接待无处不在的文明用语,能使社会变得和谐文明。人与人之间出于文明礼貌,受社交礼仪的约束,互相都有文明的称谓,没有不带称呼“白搭话”的,“白搭话”者被斥以无礼貌,若求助于人,则难以成事。所以就有:“出门三辈低,三句好话当钱用”的说法。再比如:春节后见面道一声“过年好”,有节日来临祝一声“节日快乐”,就是平常见面都要问一声“吃了没”。在学生时代,称呼传业授道答疑解惑者为“老师”(旧时称先生),工作以后称呼传授技艺者为“师傅”,工作单位里,称呼领导姓氏加职务,年长者之间互称:例:“老王、老张”,称年青人为:“小王、小张”,年青人称年长者:“王师、年龄再大一些,且有成就者则称:“王老、张老”。我们司仪之间互称“老师”,其实谁也没教谁什么,这是出于同行中间的尊重和礼貌。文化艺术界的年长者都被称为“老师”,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授教于人。民间还素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例:我76 — 79年任三年村民办教师,学生遍布全村,现如今不管是在外的在家的还是出嫁的,见面均以老师相称(他就改不过口)。人与人的交往还表现在礼节上,比如讲究:处事有礼貌,即:“来有应声,去有回语”;处事有回复,即:“成与不成给句话”;处事有诚意,即:“应人是小,误人是大”;处事有交节,即:“交一节,过一礼”;处事有果断,即:“干净利器,瓦刀泥壁”;民间借贷,即:“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们还把这些重交节的人称为“好汉”,为此就有:“硬挨好汉一刀,不和二目狗子相交”。人际交往走亲访友则严格的遵守着“礼尚往来”,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的纽带桥梁。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大事小情”:说一声祝福,送一个人情,道一声问候,捧一个人场,互相关照,相互提携,都源于血脉的亲情,诚挚的友情,都归结于民俗礼仪的“礼尚往来”。一年四季的迎来送往:外甥给舅拜年,舅给外甥“送灯”;女儿给父母“看忙”,父母给女“送粽子”;女儿给父母“送月饼”,父母给女“送柿子”,民间的“过会”则你来我往,亲戚越走越亲,朋友愈交愈铁。民间的约定成俗:再比如看望病人必须是上午,这也是人际交往的范畴,人们迎着朝阳,在太阳上升时段送去“早日康复”的祝福:吉利!下午太阳下落有回归的意思,升就比落好。这大概就是上午看病人含义。这个查不到文字记载,这是风俗习惯约定成俗,作为一名民俗礼仪研究会的成员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待讨论,是职责所在。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是民俗礼仪的源头,但他仅仅是传说,当作故事听听还可以,具体到现实中的每一项民俗礼仪:能查到文献文字记载的,以文字记载为准,查不到的以合情合理的解释为参考。还有社交礼仪中各种高雅的称谓,也是民俗礼仪文化的积淀,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婚俗礼仪”:结婚是人生的大事,由于现行的是女到男家婚居制,结婚过程中的迎娶、亲送、进门、交拜、谢客、敬酒等无不贯穿着“婚俗礼仪”。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或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都要先经过一个相识相知订婚的过程,古代的“三书六礼”在此依然清晰可见。由于地域的不同,其结婚的大概礼仪环节是:1.祭祖出发,2.挤门娶亲,3.迎亲进门,4.祭拜礼成,5.礼谢大厨,6.宴席谢客,7.宴席敬酒,8.亲家座谈,9.娶客送客,10.双方互迎。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细节的风俗礼仪:新郎先一天上坟,娶亲当天衣袋装一团棉花,新娘当天不穿短,门口外放置两束谷草,七娶八送,下三封书,顶盖头,不踩娘家土,撒买路钱,打醋滩,撒核桃枣,四拜入洞房, 拜灶君,搅勺把,踩四角,挑盖头,吃盐饭,拜厨师,交杯酒,舅家披红,交钥匙,回门等,随着社会的进展,欧式婚礼的引入,中式传统婚礼的回归,集体婚礼的淡出,不难看出人们对婚俗礼仪的重视。

各地风俗礼仪习惯(我们身边的民俗礼仪)(1)

各地风俗礼仪习惯(我们身边的民俗礼仪)(2)

各地风俗礼仪习惯(我们身边的民俗礼仪)(3)

“丧俗礼仪”: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辛劳一生的人平安降落,为了尊重逝者告慰生者,其中的礼仪也倍受推崇。回眸一生:人出生时,双拳紧握,放声大哭,人去世时,双手松开,亲人放声大哭,有教会解释到:人生何其苦,苦在人生路,新出生的人想到要和辛苦的人生路抗争,不由得悲从心起,紧握双拳放声大哭;去世后,无牵无挂,双手松开,解脱了,活着的亲人想起自己还要在辛苦的人生道路上继续抗争,也不由得悲从心起,放声大哭。其实科学的解释是:新生儿受外界温度的刺激神经收缩,双拳紧握,放声大哭是呼吸系统的建立,亲人痛哭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尊重逝者的礼节。人去世后,为了尊重悼念逝者,治丧期间的常见风俗礼仪有:长子报丧,制期单, 亲戚化纸,乡友吊唁,入殓,祭奠,追悼会,送葬,守孝、头七,三七,五七,周年,三周年,立碑,脱孝。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改革,推行火化,薄葬厚养已成趋势。

民俗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民俗礼仪是当地礼仪文化的缩影,是民间接人待物的最低行为规范,他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标准,他反映了地域民俗文化,他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奠基铺路。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孕育出的民俗礼仪遍布神州大地,渗透在民间的各个角落,滋润的各族人民淳朴善良勤劳智慧。

曹西平

20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