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核心阅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

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

来源:海外网

核心阅读

20年前,美国在古巴关塔那摩海军基地设立监狱,用以关押“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军在全球反恐行动中抓获的嫌疑人。多年来,关塔那摩监狱因多次传出虐囚丑闻而备受谴责。一些人权专家指出,关塔那摩监狱是美国海外诸多人权侵犯的一个铁证,是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委派的人权问题独立专家组日前发表声明,谴责美国仍在使用备受诟病的关塔那摩监狱,称其为“美国政府在法治承诺上的污点”。联合国网站发表文章援引专家组的声明说,美国在关塔那摩监狱进行的未经审判就任意拘押并施加酷刑或虐待的做法,对于任何政府,尤其是一个声称要保护人权的政府来说,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连日来,人权专家纷纷敦促美国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结束“肆意侵犯人权的丑陋篇章”,同时按照国际法赔偿遭受酷刑和任意拘押的人,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对人权的重大破坏”

今年1月11日是关塔那摩监狱设立20周年。监狱一度关押约780人,目前仍有39名在押人员,仅有9人被指控或被判有罪,大部分人没有被判有罪。2002年至2021年期间,有9名在押人员在拘留期间死亡,而这些人并没有被指控或被判有罪。许多在押人员得不到审判并被长期关押,部分在押人员遭到毒打、强制脱光衣服、强行喂食等虐待。

专家指出,关塔那摩监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地方”,其特点是对数百名被带到该地点并被剥夺最基本权利的人,“系统地使用酷刑和其他残忍的、不人道的或有辱人格的待遇”。

美国法律专家拉姆齐·卡塞姆说,人们在关塔那摩监狱看到的是“无可争议的可怕的身体与心理折磨”。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说,在关塔那摩监狱,许多人遭受酷刑,并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无限期拘留。人权组织认为,这座监狱是“对人权的重大破坏”。

“可耻和不道德的象征”

20年前,西班牙记者埃玛·雷韦特尔曾前往关塔那摩进行了采访。她说,囚犯在关塔那摩监狱的生活“就像是在地狱”,“在不到4平方米的牢房里待上20年会损害任何人的健康”。雷韦特尔说,该监狱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页”。

另一名西班牙记者弗朗西斯科·埃兰斯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刊文说,这所监狱是美国以所谓反恐战争名义有系统地实施虐待和酷刑的“可耻和不道德的象征”。埃兰斯认为,关塔那摩监狱是一种“暴行”,这座监狱每多存在一年,就会增加一分美国政府的“不可信度”。

美国民权联盟国家安全项目负责人沙姆希指出,关塔那摩监狱的存在是法律、道德和伦理上的失败,是美国的不公正、滥用酷刑和无视法治的象征。美国众议员伊尔汗·奥马尔指出,关塔那摩监狱继续损害美国的声誉,已经造成并继续造成严重的人类痛苦。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表示要关闭这座监狱,但美政府一直没有兑现承诺。卡塞姆表示,根据美国现行法律,不存在阻止该监狱关闭的法律障碍。能否关闭这一监狱其实是政治意愿的问题。

“诸多秘密监狱的一个例证”

不只是关塔那摩监狱,美国在全球设立诸多黑监狱的丑陋现实不断被曝光。英国《卫报》报道说,“9·11”事件后,美国中情局在海外设立了许多秘密监狱,并使用极端的审讯手段,这些手段普遍被视为酷刑。关塔那摩监狱是“诸多秘密监狱的一个例证”。

2004年,美军士兵在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监狱虐囚的照片曝光,震惊世界。一位名叫阿拉·卡里姆·艾哈迈德的伊拉克民众曾被美军无故抓捕监禁,在狱中受尽迫害。他最近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悲愤交加:“美方非人道地对待我们,至今没有道歉,没有赔偿。美国在伊拉克的罪行不会被历史遗忘,永远不会。”

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监狱被称为“阿富汗的关塔那摩”。曾被关押过的阿卜杜勒·卡迪尔·希杰兰控诉美军的暴行:“美军士兵毒打、虐待、羞辱我们,让我们生不如死。有人为了摆脱美军士兵的非人折磨,选择吞刀片自杀。”希杰兰说,34个人挤在一个大铁笼子里,监狱不给毯子或垫子,囚犯们缺吃少喝。

立陶宛政府曾允许美国中央情报局将被称为“永远的囚犯”的阿布·祖贝达关押在维尔纽斯郊外的一处秘密地点。祖贝达在那里遭受了各种酷刑,但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他是“基地”组织高层人物以及参与了“9·11”事件,他也未受到任何指控。《纽约时报》报道说,祖贝达是美国中情局一系列刑罚的“首位体验者”,仅被施以水刑的次数就多达83次,还曾被关进一个棺材大小的盒子里长达数日。2019年,《纽约时报》曾刊登和祖贝达相关的“美国酷刑图鉴”手绘图,包括水刑、蹲禁闭箱、撞墙、剥夺睡眠等一系列刑罚。

美国声称维护“民主”“人权”,却在监狱虐待囚犯,肆意践踏人权,进一步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与丑陋。德国《青年世界报》刊文评论,美国每年发布报告评判其他国家人权状况,但自身民主和人权状况却不断恶化,甚至出现“国家授意实施的虐囚行为”,“其厚颜无耻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本报记者 李志伟)

(本报华盛顿1月2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6日 第 1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