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版西王母(给孩子的山海经--西王母)(1)

神话传说西王母--西王母最初是一个中原之外的部落神,具有图腾性质。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王母”一词,出自《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西王母最早的形象出现于《山海经》中,对其描述的几个关键词为:“蓬发”、“梯几戴胜”、“虎齿”、“豹尾”、“善啸”,这位氏族神披头散发,露出老虎般的利齿,身后还拖着一条豹子似的尾巴,是一位半人半兽的上古时期主管瘟疫刑杀之大神。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地名说、国名说、兽名说、人名说、神名说等。先秦两汉西周金文即有“王母”的记载。《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西山经》关于王母记载书影《山海经》:“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尔雅》:西王母于夏代时献白玉玦。西王母是汉代民众信仰中最重要神祗之一,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史记》、《汉书》等文献可知,从先秦到东汉时期,西王母的形象经历了三重变化,从上古凶神变成为掌握长生不死之药的女神,又变成全能的宗教偶像。在汉代中国儒教谶纬神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博物志》也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汉武帝天天拜神仙求神仙保佑,王母娘娘对汉武帝虔心敬神十分欢喜,于是当面就许给他开疆扩土、江山一统的功业,保佑他江山永固。从那以后,汉武帝果然是百战百胜。汉武帝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骄傲起来,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兴建华美的宫殿、修筑浩大的陵墓,宠信美人外戚,搜罗奇珍异宝。弄得老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百姓们的怨气一直冲到了天上,神仙们纷纷把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报告给王母娘娘,王母一听就生气了,这样的人怎么还能继续受到上天的护佑呢?所以王母不但不再保佑汉武帝,而且降下灾难,还把派去帮他的天上的神将都召了回来。于是汉武帝的好运就到头了。汉《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从汉代开始,西王母具有“宜子孙”等功能,开始主管生育等功能。东汉社会已出现诸多神明,其地位权威犬牙交错,而西王母则为大神。西王母之下,则有太上老君执掌"道书"。在墓葬中绘制老君图像,表示死者将朝拜老君,"得道受书",而"年命延长",又赴昆仑朝西王母,乃成仙。因此大约成书于晋的《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说:"上元三君,紫盖华晨,玉童护神,玉女安魂,五藏百灵,摄养我身,长生天地,上为高仙,日月伏息,七星保真,太上受(授)书,三华据因。"两晋时期上清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枕中书》:“西汉九光夫人,始阴之气,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王母娘娘《西游记》:西王母种的蟠桃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宝卷与念卷成为民间宗教借以表达其宗教思想、参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与西王母有关的神话、信仰等文化资源,被民间教派融汇于宗教宝卷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形象和信仰发生了较大的分化,西王母的神格和信仰在宗教宝卷中得到空前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有关西王母的新的形象与信仰。在《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瑶池金母金丹忏》、《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等宝卷中,西王母仍旧有明显的道教神仙色彩,但是民间宗教教派在把西王母这位千年来在民众信仰中举足轻重的神灵引入民间宗教中时,把西王母的神格进一步放大,变形成为一位至上神,集创世和救世为一体。《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认为西王母是一位集创世与救世为一身的至圣女神,三教九流之祖,万民之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西王母可以“考察儒、释、道三教”圣人,一一给予封号,凌驾于诸神之上,俨然众神之王,享有民众的最高崇拜。《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首次把西王母视为民间宗教中的至上神。把西王母和无生老母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凌驾于诸神之上的西王母。在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中,神格与地位与西王母相似、影响更大的是无生老母。无生老母又被称作古母、祖母、古佛、老无生、无极老母、无极圣母、金母、瑶池金母、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等等。无生老母的形象首先是人类的祖先,她住在“真空家乡”—— 天堂,是一位无生无灭至仁至慈的女上帝。她把混沌宇宙分出天地日月,创造了两仪四像、五行八卦,创造了山川河海等等万物。至于西王母和无生老母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金母或瑶池金母(西王母)的形象是无生老母的化身或别名。以往学界认为的罗祖五部六册,是无生老母信仰的源头,但根据史料来看,“无生老母”一词,可能是明代道教一支的金丹道南宗,根据道教西王母的“老母”称呼,再透过扶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新神名。其后逐渐被其他新兴的民间宗教教派所接受,并融合五部六册中的无生父母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由当时金丹派南宗的弟子罗蔚群编写完成《龙华宝经》一书,代表完整无生老母信仰的形成。从民间宗教教派所流传下来的宗教宝卷来看,只有西王母与无生老母互称。与正统宗教不同的是,民间宗教中的西王母既不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那样庄严肃穆,也不像道教中的三清那样冷漠高远,而是时时向人间流露出慈母一般的关怀,这与以往道教体系中的西王母形象并不一样,是明清以来西王母形象的一个新的特点。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流传,把西王母信仰进一步带到海外。传播无生老母即是瑶池金母的说法,尊奉老母或王母为无极天尊,提倡普度收圆教义。道光末年传入福建的一支民间宗教改名为“先天教”,但仍延续青莲教的传统,以瑶池金母为至尊,并随着华人的脚步逐渐传播到南洋。以宝卷为载体的西王母信仰与民间宗教一直流传到东南亚的北婆罗洲、马来亚半岛以至暹罗国。西王母信仰传入台湾的时间当与传入南洋的时间大致相同。王母娘娘信仰《山海经·西山经》:“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认为这句指西王母掌管对灾厉的预知,郝懿行则认为:“厉及五残,皆星名也。”家庭成员父母王母最早记载,见于先秦,是居于昆仑丘的山母神、始祖女神,并无父母。东晋的葛洪则认为,西王母与东王公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见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玄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女儿1.民间体系。说法一:七仙女:汉代开始出现七仙传说,“董永奉亲”石刻图上七仙女为羽衣人形象。汉代多有壁画为羽衣人环绕西王母、东王公。七仙女疑为王母、王公的属神。后期民间传说里,则有说七仙就是王母的女儿。说法二:云华:二郎神生母,为玉帝与王母第三女。《二郎劈山救母》:“王母见女心悲痛,三姐见母泪汪汪。”民间的神魔文学龙吉公主:出自 明 《封神演义》。2.墉城集仙录南极王夫人:王母第四女也,名林,字容真,一号紫元夫人,或南极元君。云林右英夫人:又名媚兰,字申林,王母第十三女也。受书为云林宫右英夫人。紫薇王夫人:又名清娥,字愈音,王母第二十女也。昔降授太上宝神经与裴玄仁,裴行之得道,拜清灵真人。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罗,字勃遂。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练神飞化之道。3.十二溪女(又称十二延天溪女娘娘):十二溪女“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原是巫山地方山神,后期被道教吸收为溪神。同时在后期民间传说,十二溪女被改为除幼女瑶姬外的王母女儿。4.织女:原是星宿,沿帝星靠近北极,与太一天帝有关。织女原是汉代天帝的孙女,汉代《史记·天官书》称织女为“天孙”。后期在民间传说,被改为王母女儿。其他。明《历代神仙通鉴》青蚔:王母第三女太武夫人青蚔至闽中拓土以居。玉卮:又名“王扈”。天将等一看,认得是王母第三女玉卮娘,慌忙挣扎呼救。(《梦从姊佩湘》《瑶池仙梦记》《上古秘史》《增补搜神记》)养女《历代神仙通鉴》:复收清真道行之女三十二人为养女。何参军女:我是何参军女,年十四而夭,为西王母所养,使与下土人交。(《搜神后记》)杜兰香:香时年三岁,西王母接而养之于昆仑之山。(《太平御览》)儿子明《历代神仙通鉴》:木公至方诸……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九子随东王公在碧海潜修,不涉他务。江西民间传说:相传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飞跨白鹤,翩翩而至,筑坛山上,镌有"以祭灵仙"四个大字,前人诗赞:"共说西王母,有子跨鹤来。山深藏窈霭,林静长莓苔。丹灶泥封旧,元坛劫木灰。莫云仙迹幻,咫尺有蓬莱。配偶西王母最初的配偶是东王公,不过到了元明清时期,民间传说及小说戏曲中王母娘娘的配偶则成了玉皇大帝。东王公东王公最早记载,见于汉代。被认为是“阴阳”中的阳神,对应阴神西王母,并无父母。东晋 葛洪 则认为王公与王母都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这个版本可见将王公、王母视为兄妹夫妇。也有的说法认为,周穆王为东王公的转世。到了汉末道教,西王母被认为是由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的母神,主管女仙,执掌昆仑仙山。而先天阳气凝聚而成为东王公,主管男仙,执掌蓬莱仙岛。可以说西母与东皇相当于神仙中的人事管理。西王母在战国时期见诸记载,东王公见于汉代。在当时颇为高涨的阴阳观念,西王母与东王公对举而被奉祀。西王母与东王公在东汉时期对举的记载凡三事:《历代神仙演义》:木公至方诸,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静养云房之间。广种青芝于圃,以玉屑壅布,所产极多,取以为饵。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渐收有缘男女,录为仙官仙吏,各有司属。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见于郭宪的《洞冥记》和伪托东方朔的《神异经》。灵帝时人服虞曾引过《神异经》的有关文字,故胡应麟言:“汉人假名东方朔作《神异经》”。《洞冥记》:昔王母乘灵辇,以适东王公,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祀东王公与西王母为阴阳二神,见于东汉中叶赵晔《吴越春秋》。《史记》言越王勾践靠“七术”复国,具体内容未详,而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则言其第一术——“尊天祀鬼神以求福”,即“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西王母与东王公皆作雍穆王者之象,俨然为长寿富贵的守护神。纪年为汉元兴六年(公元105年)的环状乳神人神兽镜铭文曰:“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竟(镜),湅(炼)三商周得无□,世传光明长乐未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王公,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玉皇大帝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世俗化、人格化,明清小说开始对西王母加以“人间皇后”的想象,西王母成为民间信仰中一位慈母般的女神。玉皇大帝是民间神话的天庭之主,作为人间皇帝的映射,必须得有皇后才够完美,王母娘娘于是充当了这一角色。也有部分传说中王母娘娘不是皇后,而是玉帝之母皇太后。小说、戏曲中普遍将王母视为玉帝的配偶神,庆寿、献桃、度化成仙是王母的主要工作。元明小说中的西王母与玉帝配对,织女、七仙女、云华也从一般女仙,逐渐演变成为王母的女儿们。不过王母并非是强势的执法者,反而像人间后妃般依循母职,无力干涉朝中事务。到清初的《新史奇观》,牛郎织女二星因蟠桃会上醉酒,惹得王母不悦。到更晚的清末小说牛郎织女中织女与金童思凡,织女被王母谪于云锦宫,王母只管女仙,所以向玉帝告状,害得十二金童差点被处斩。后来更因天孙织女和金童结婚,未曾进谒,王母认为他们只恋夫妻之情,忘却天职,又一次至玉帝面前告状,使牛女二人再度遭贬。《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中玉皇得知自家女儿私自下凡时大怒,王母相劝:“那丫头,手段高,谁能抓住?都怪你,娇惯她, 无天无地。”张玉皇开言道:“你去相劝。劝说她, 回天宫,赦她无罪。”口气像极人间夫妻。白茆《天仙宝卷》中,王母不但无权,还有连坐之罪:“玉皇见奏回言答,依了娘娘一个人。劝得女儿归上界,你受功劳赦罪名。如果不同仙女归上界,怎做母亲差杀人。”《鹊桥宝卷》中,织女为玉皇孙女。当王母奉命捉拿织女时,虽质问织女为何私自下凡尘,但所有捉拿工作却不劳王母动手,自有天兵天将负责。玉帝则对私自下凡的织女怒骂、发火, 并欲处斩织女。倒是王母在旁冷冷静静地劝说玉帝:“陛下!请休发雷霆,且待查明文簿,再出处之不迟。”明清小说开始对王母以“人间皇后”的想象,所以慈母与告状者的角色相继出现,不过在道家仙味的影响下,未曾对其性格有较多的描绘,毕竟神祇的世界难以企及。[15]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以配偶关系出现, 并且生有多个女儿,这明显是世俗社会中皇帝与皇后形象的折射,是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定型之后的产物。而西王母身为众女仙之首,更是明显的皇后掌管后宫之政的社会生活反映。至于此时的西王母职权被削减,只能听命于玉帝, 甚至在女儿犯律时还得受牵连,也是古代男权社会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生活模式的体现。外孙灌口二郎神:“二郎来在那凌霄殿后,手拉王母叫:姥娘!是人都有父和母,我二郎为何无有生身娘?”相关习俗①蟠桃会明清时代,王母娘娘在中国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朝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时百戏竞演,热闹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会云。”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中国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蟠桃会王母娘娘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中国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焦氏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也有说西王母也掌握各种瘟疫戾气,后期渐渐转移为泰山府君的神职②祀庙会西王母(太真王母)庙会始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农历三月二十,已传承了1043届。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庙会,泾川城区居民倾家出动,乡下农民成群结队涌向县城;豫、晋、陕、甘、宁各地客商和王母信众慕名参会。当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最多时达到十多万人。近20年来,每届王母庙会都有各国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风,海内外华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组成的声势浩大的王母朝圣团前来朝圣。庙会庆典活动主要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2009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祀在《汉武帝内传》中有“王母娘娘”下赐三千年结果之蟠桃事,因此,“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中国民间一直将“王母娘娘”作为长寿延年的象征,以“王母娘娘”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王母娘娘”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王母娘娘”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唐朝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严重,女人在那个年代地位卑微,许多官僚不理国政,常常沉迷酒色不能自拔。于是太白金星受命,在人间寻找才女,开始只是想让当时的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让那些欺负女人的男人知道:“是母爱的原因让女人喜欢帮扶男人,女子中也有文武双全的人”。可是正因为人间的一些人,有着偏激的想法和做法,让男女地位产生了严重的不平等,于是唐朝出了个武则天。也说明尊重是相互的,那些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永远不明白反光镜的原理。平面镜能照出人的美与丑,反光镜能将投来的光反射给对方。心与心不同所以想法也不同,换位思考的结果也不同,除非身临其境,除非本质相同。否则不会理解对方,更不要说和谐共处了。“王母娘娘主管人间的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承受天命,专责罚散播瘟疫灾难的人,赏善罚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