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海寇案”(或叫“通海”案),与同时代的苏州“哭庙”案,起因颇为相似,但结局迥然不同。金坛被诬陷的10位生员(秀才)“通海”,后被无罪开释;而苏州的“哭庙案”,儒生金圣叹等18人均遭抄斩。

金坛,现在隶属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金坛属江苏省镇江府。“海寇”案,发生在清顺治年间。原因是当时的金坛乡绅、衙役官吏和奸商相互勾结,鱼肉人民。时有金坛蒋太初、蔡黝、于厚、周生等10位生员联名具帖,揭露奸商重贿官府,盐斤加价,典利过高;官吏任意加征,中饱私囊;乡绅分享其成,逃避靡役,包揽公事,百姓苦不堪言等等。为此乡绅、官吏和商人们,对10生的行动,恨之入骨,便四出活动,商人出银800两通官府,乡绅、官吏出谋划策,栽赃陷害生员。

乡绅中有名望者,有原吏部官员王重、御史冯班之父冯徽元、原广西宾州道员袁大受等。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有地位,为非作歹。他们想到一年前(指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大军压境时,金坛曾开城迎降。为首者正是王重、袁大受、冯徽元、王明试(兵部官员)等人。当郑军败退后,朝廷尚未怪罪下来,他们便制造了一起所谓10生“通海”案,并将其一网打尽。他们欲借此开脱其罪责。当他们诬陷10省通海后,江苏按察使姚延著,不愿加害儒生,不欲无事生非,不愿以灭门设宫,便将此事搁置一旁。但不久,御史马腾蛟出巡至镇江。冯班与马腾蛟都是都察院的同僚,情谊深厚。此时王重带银800两,找冯徵元,疏通了马腾蛟。而马便以10生“通海”而将他们拘捕,并令姚延著审理此案。后因马腾蛟贪婪被劾,10生通海案再次被延搁下来,但姚又无权释放10生。

在10生中,周生的父亲因救子心切,携重金拜访袁大受。袁授意周父说,王明试是金坛通海首倡,只有告发王明试才能赎罪。当周父写好告发王明试通海材料交给袁后,袁并无开脱周生之意,相反以此材料威胁、敲诈王明试,并将王控制在手中。王明试受此一惊,便匆匆离乡,回京城续职。王抵京不久,金坛乡绅冯标进京探望姻亲曹钟浩(在刑部供职),袁大受托冯带一信给王明试。在路上冯标偷拆看了这封信,信中提到“速置十生于死地”,且叫王明试把李恢先、曹宗璠牵连进去。袁所陷害的曹宗骚,正是曹钟浩之父。冯到京后,立即将此事告诉曹钟浩,曹当即与冯班商量,决定告发王明试有通海之嫌。由冯班同僚孙际昌风闻奏告,上即奉旨而究。首先提审王重,在夹棍下王供出:“投诚降海系知县任体坤强迫所为。”接着拿任体坤,亦上夹棍,任日:“现有众乡绅两次投诚议单与公约可据,一在明伦堂会集,一在鲁山堂书写,俱有亲笔画押,岂不愿投降者!”遂出其二议公堂质对,王重亦无话可说。后朝廷将有名与花押者一起拿究,于是王重、段冠、江横、王梦锡、冯徵元、李铭常、袁大受、史承谟、史洪谟等全被逮捕入狱。

袁大受、冯徽元等为了推卸责任,一口咬定:“投降事皆系王明试所为”。按规定,王是在任官员,可暂不必受审,待案情了结后再作处理。但王认为“非我自去,恐词涉妄牵……须面质为妥”,于是便主动到江宁大堂对质。然而在无情的夹棍下,他道出了蒋太初等10生通海案纯属捏造,均是王重、袁大受所为,海寇进城亦是王、袁迎入。县令任体坤交出的两份投诚议单与公约,从客观上弄清了通海者是那些人:同时证明了蒋太初等10生通海是被冤枉的。后奉严旨:“谋反大逆,不分首从皆斩。”一起金坛通海案,被处死者六十五人,家产籍没,家属入官或流徙。

潮阳清代四大公案(清初金坛通海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