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签约文章

白玮/文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1)

一、

公元1056年,在四川眉山生活了二十个年头的苏东坡告别家乡,随父亲苏洵进京赶考。

当时的都城叫做汴梁,也称之为东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这一年,恰是宋仁宗启用嘉祐年号的第一年。此时的大宋江山,在经历了96年的跌宕起伏,尽管表面上显得是一派繁华。然而,朝廷上下的各种矛盾已经积聚到了随时爆发的边缘,北宋的朝廷开始出现诸多繁乱的气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苏东坡从边缘的蜀地走进了大宋的中心。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苏东坡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

本来,按照文章才学,苏东坡应该是第一名,但修老先生想当然地以为这文章的水平应该是出自自家弟子曾巩的手笔。所以,为了避嫌,他似乎很“谦逊”地就把苏东坡定成了第二名。可见,功名这东西,自古以来都不是按真才实学来判定的。

依照古时的规矩,这一年及第的士子都算是欧阳修的门生,尽管苏东坡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但作为他这一届的士子,欧阳修还是为发现这一人才而欣喜,所以,到处逢人就夸赞苏轼的才学。

以欧阳修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传播效应,形同圣旨,只一夜之间,就使苏东坡的才名传遍京城。

在当时北宋极其严峻的政治斗争形势下,欧阳修的这一举动无疑给苏东坡未来的仕途命运埋下了一个辗转的伏笔。从而,也为东坡肉的烹制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契机。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2)

二、

正当苏东坡要把他满腔的才华横溢地涂写在大宋的江山之上时,不料,他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父亲、兄弟均在朝为官,是当地权势相当显赫的豪门望族。

18岁时,她嫁给了清贫的19岁的苏洵。相比于程家,苏洵的家境远不如程家富贵,但好在年轻的苏洵素有文名,郎才女貌,也还般配。

刚至苏家时,苏家还生怕这位大家闺秀在这清贫之家不习惯,没想到程大小姐却是朴实勤劳,善良持家之人,温良恭谦让地把一个贫穷之家收拾得利利落落。

在苏东坡的少年时代,他的父亲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边游荡。因此,苏轼兄妹的生活和学习一直都是由母亲照看。

且说眉山地区,自古就擅于调烹猪肉,尤其盛行一道叫做“白水煮肉”的菜。勤于持家的苏妈妈免不了时不时地为孩子们做上一顿当地的美味,以改善孩子们窘迫的腹胃。这一“妈妈的味道”从此在苏东坡的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并伴随着他以后的整个人生。

去年在三苏祠发现的《苏东坡全集》里,有东坡先生对这道菜的详细记录。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少年的味觉记忆,总是伴随着后来的一生,无论走到哪里,少年的味道总会不经意地浮现心田。东坡先生也一样。

母亲的去世无疑给苏东坡留下了沉痛的回忆,当然也包括永远逝去的那一丝“妈妈的味道”,他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烹制的白水煮肉了(此处有泪水)。不过,人虽逝去,但少年记忆里母亲厨房的菜香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怀。

这一切都注定了东坡肉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复现。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3)

三、

冶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苏东坡又从东京汴梁扶灵柩回四川眉山继续丁忧。

守孝三年之后,苏轼还朝,就在此时,震动整个中国历史的王安石变法浩浩荡荡地上演了。

变法之下,苏轼的许多师友故交,包括当初十分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上下,流水落花,大宋的江山,已不是他三年前所见的平和世界。

从此,苏东坡便开始了他仕途命运的跌宕辗转……

从此,东坡肉的传奇也将随着他命运的辗转而走上灶台——

公元1077年的四月,苏轼被发往徐州出任知州。

刚上任不久,正碰上黄河决口,黄河洪水泥沙沿着泗水河直奔徐州城下,身为徐州父母官的苏轼,责无旁贷,亲自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洪水过后,徐州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了家里的猪赠送给东坡先生,以表谢忱。

望着这满院子的猪肉,苏东坡触景生情,不经意间就回想起了少年家乡“白水煮肉”的浓香。于是,凭着对往昔的记忆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一同抗洪的黎民百姓。

百姓吃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无不称道。于是,就给这道菜命名为 “东坡回赠肉”。后人还特意赋诗一首曰:

“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

直到今天,徐州还保留着这道回赠肉,并把它作为徐州本地一道最具代表性的菜品而广为流传。

这是飘零于仕途的苏东坡第一次将少年中的味道拿出来与世人分享。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4)

四、

一年后,苏东坡的命运再度流落,他被发往湖州出人知州。临行前,他还写了一首《江城子·别徐州》的词,以志纪念。此时,他的心中已经开始酸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元丰二年,也即公元1079年,此时年逾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旋即给当时的皇上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此时此刻,正处于风雨飘摇、大肆内斗的大宋朝廷已经承受不了一行文字的重量。

于是,一个脆弱的朝廷把所有的愤怒和浮躁全都发泄在他的身上,一干政治掮客指责他“愚弄朝庭,妄自尊大、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于是乎,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

好在,苏东坡的性命因赵家太祖赵匡胤留下的“不杀士子”的先训而得以保留。但,又将他发配至黄州,以示惩戒。

于是,在风雨飘摇的朝廷政治之上,苏东坡的命运再度开始辗转。

这一辗转,人生的大半个年华就此逝去,但也给他品尝各地人间风味积累了一个难得的履历。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5)

五、

乌台诗案给了苏东坡以沉重的打击。人到中年,遭此大难,整个的人生观都变得又苦又咸。

就是带着这样凄楚的心境,苏东坡于公元1080年年初踏上了湖北黄州的土地。

从监狱出来后的苏东坡,被安排了一个团练副使的职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民兵队副队长的角色。

此时的他,心绪寥落,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苦涩日子 ——《寒食帖》中的诗句。

闲来无聊,他便在城东的荒地开垦了一块农田,种种菜,除除草,喝喝酒,伺弄伺弄庄稼,借以打发寥落的日子和心情。因为这块荒地在城东,所以,他自嘲为东坡居士。从此,东坡的称谓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对他的称呼,一直到我今天的桌前。

这一段种庄稼的心情,他都记录在了这首词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gu)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这样一种惨淡的心绪下,他总是想起妈妈那道“白水煮肉”的菜香。也许,只有少年的滋味才能给他带来些许的抚慰。

至此,东坡肉再度浮现于餐桌已刻不容缓。

说来也巧,当时的黄州,肥猪遍地跑,猪肉价不高,富裕的黄州人民都不屑于吃它。

这令清贫的东坡先生甚觉可惜,但也给他亲手改良少年记忆里的“白水煮肉”提供了丰沛的猪肉基础。以有机会,他就和朋友一起,下棋,喝酒,煮肉吃。时间既久,手法越发老到,以至于东坡的肉香远近闻名。从此,当地的百姓争相效仿。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的打油诗,向当地百姓传授煮肉之法,曰: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yan)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见《东坡续集》卷十)

应该说,在黄州之时,这道东坡肉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要再添加一味人文的情怀了。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6)

六、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随大宋朝廷的翻覆折腾也又被重新启用。

然而,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的人马并尽废新法后,认为这帮人渣与所谓的“王党”也只不过是一路货色,本质上都是他妈的套路。

于是,又对朝政大加批判。这样一来,他便激起了保守势力对他的讨伐。结果闹得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朝廷之上,无法面对,只得请求外派,跌宕的命运不得不重新上路。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被派往杭州出任知州。

此番再度回到杭州,他的舌尖已历经四川、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各地美味的熏陶,几乎尝遍了大宋江山里最繁华地区的各路风物。尤其在黄州的生活和操练,已经使“东坡肉”的烹煮手法日臻成熟。而今,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对美食的理解更融入了人生的况味和岁月的酱香。

到此时,神奇的东坡肉的出炉已成必然,只待一个机缘了。

初到杭州的苏东坡几乎复写了他在徐州时的旧景——

当时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他及早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确保了杭州城的平安。

杭州人民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为了感谢他,便也像徐州的百姓一样,排着队,挑着酒,抬着肉,纷纷来给他送猪肉。

此时的东坡先生,也像“昨日重现”一样,吩咐家人,把肉切成方块,洗净入锅,并将他少年的滋味、徐州的往事、黄州的失落、人生的苍茫、世事的炎凉,以及各地美味的芳香全都融进到了这一大锅肉里。

待肉出锅,大家分而食之,无不称奇。从此,这道叫做“东坡肉”的幽香便像传说中的那样一代代地飘荡下来……

东坡肉的来历简单介绍(一份东坡肉的生成历史和它的命运辗转)(7)

七、

然而,人生的跌宕并未结束。

正直的人生总是充满荒凉,就像人间的正道总是写着沧桑。

进入朝代末尾的大宋江山已经无法听闻一丝风声的响动,过敏的朝廷神经过敏地搅动着日渐脆弱的朝纲。

身处庙堂之缸的苏东坡就像这一块东坡肉一样,不断地被动荡的朝廷翻动。这一次,他流落的命运又将被发配到天涯的远方。

公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遥远的荒凉之地——海南儋州,他此时的心境已心如止水,命运的跌宕在他的心中早已煲成了一锅醇厚的老汤。

30年后,运行了167年的北宋江山在金兵的呐喊声中轰然坍塌。

但他创制的“东坡肉”却像一道暗示一样在南宋的首都——杭州城里安抚着失去故国的赵家王朝。直到今天,还飘荡着一个朝代的回忆和醇香……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