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同一切好名声一样,你一有出色表现就会招徕敌人。要受人欢迎就得平庸。——格言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俗语

余秋雨君子的准则(余秋雨140.君子好名)(1)

我上次已经讲完了君子之道里面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君子之交。今天讲第二难点叫君子之名,这个名就是名誉、名声,各种各样的名位等等等等,这君子之名。今天特别要讲一讲“君子”这个概念和“名”的特殊关系,因为君子特别好名,他以名立身,但我们的君子之道却没法在名声上保护君子。

首先让我感到非常难过的一件事情是,在历史上,其实直到今天,自杀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君子。照理,君子不应该自杀,因为孔子曾经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君子不忧不惧——他没有什么忧虑的、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为什么自杀?但是事实上君子自杀的比例极高。他们还是有忧有惧,不仅有,而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么到底什么东西?让本来不应该再害怕的君子害怕?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边得出一个结论,他说“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我们要注意“谗夫”这个“谗”,不是“嘴馋”的“馋”,言字边的这个谗,意思是诽谤者,造谣者,君子不怕老虎,怕的是毁谤者、造谣者——谗夫。这个“谗”字居然比老虎还可怕,这应该引起读者的百倍注意。

余秋雨君子的准则(余秋雨140.君子好名)(2)

这个“谗”比一般的谣言还要坏。谣言虽然不好,但未必能够对某个人造成实际的伤害,造成终身性的伤害。但谗夫就不同了,他除了谣言之外,还要加上挑拨离间、花言巧语、添油加醋、栽赃陷害、指鹿为马、上纲上线等等手段,就是锲而不舍,死缠烂打,无休无止,上下其手,直到把被杀害的人的名誉彻底搞垮。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叫馋夫。

谗夫攻击的目标是君子的名誉,而名誉的事情就是自杀的真正原因。所以在名誉问题上,谗夫就是屠夫,就是杀人者。这里边一切的核心就是名誉。名誉也可以称为名声、名望、名节。在古代常常以一个名字来统称,大致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的正面评价和良好影响。

在很多君子的心目当中,名声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就是我生命可以不要,名声必须保留。好多君子是这样想的。如果把名声看成生命之外的第二生命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发怒,拔剑而起。如果看成第一生命的话,他们这个剑就指向了自己——自杀了。

名不是物质,不是金钱,不是地位,不是任何可有可没的东西,但是,善良的目光看着他,邪恶的目光也看着他;小人的目光看着他,君子的目光也看着他,一切阴谋、谋划,眼泪,叹息都围绕着他,名誉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它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舒适。

在这个问题上,君子特别脆弱。理由是君子特别重名。

余秋雨君子的准则(余秋雨140.君子好名)(3)

近现代,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面有过这么一句话,叫做“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用现在的话说君子的恨事是离开世界的时候,自己的名声还不被别人称道。我再说一遍:君子的恨事是离开世界的时候,自己的名声还不被别人称道。这就是说,“名”是君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最后一个念想。也可以称之为终极牵挂。

好像大家都很在乎这一点,荀子说“名声如日月”;墨子,这么一个勇敢的人,也说以“名誉扬天下”。都说古代的君子追求人生的目标就是功成名就,功成身退。“名”这个字一直隐隐地飘浮在千万君子的头顶。

君子重名,目的各不相同,但我们总是过于强调他们的自私的理由。我们总以为君子重名就是自私,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孔子和其他君子的内心,名誉是建立社会精神秩序的个人化示范。要建立社会的精神秩序,需要有个人化示范,这个示范就是名誉。

名誉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又包含着这种规范被民众接受和敬仰的可能性。因此,名誉是一种生活的社会教材,具有去污力,具有感染力。一个君子能够让自己成为这种生命化的教材,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一个社会能够守护住一批有荣誉的君子,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高贵。

名誉需要被仰望,这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等级。

余秋雨君子的准则(余秋雨140.君子好名)(4)

近现代,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为什么诸子百家的时代那么令人神往?因为那个时代给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人很高的名誉。同样古希腊的名誉为什么那么好?因为那个时代给予了索福克拉斯、西罗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这些了不起的智者以名誉。

在中国和希腊,相比较巴比伦文明,还有埃及文明,他们把名誉主要集中在一些政治人物身上。不像中国把名誉集中在孔子、孟子、荀子,也不像古希腊把名誉集中在西罗多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身上,这一点不太一样,比较起来像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他们或者走下坡路,就也容易失去他们自己的文化尊严。这个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倒是保持住了。

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之中,除了诸子百家时代之外,唐代的历史名声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原因是唐代的名誉分配,就是连皇室也崇敬一个个宗教大师,著名诗人、书法家,这些人在当时就拥有极高的名声。因此唐代在历史上也拥有极高的名声。

相比之下的汉代比较尚武,社会名声主要的集中在一些统帅和将军里边,虽然也让人振奋,但是军事和文化一比,这时间上毕竟容易过去。因此唐代在整体声誉上高于汉代。

当然值得玩味的,后面还有一些朝代,宋代我前面讲过的,他们把一批文化大师选拔为最高的行政官员,于是行政声誉和他们顶级的文化成就叠加在一起了。所以,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个君子的时代,他们的争论也是君子之争。

余秋雨君子的准则(余秋雨140.君子好名)(5)

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明清两代了,我上次也讲到,君子应有的名声被剥夺。这样的话社会的名誉系统主要投注给了宫廷、王族和官僚体制,比较像样的文化人也试图在官僚体制当中挂钩,才能够被确认名声,这当然就是不好的了。

哪个时代把最高的名声给予了文化人,那么这个时代的名声就很好,这很有意思。如果那个时代名誉的等级充沛,历史将证明这个时代本身的名誉也就不太好。所以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明名誉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