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雷》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作品,讲述了福生嫂窒息、乏味的婚姻生活,这样的家庭生活使福生嫂感到厌恶和压抑,作者用大量的细节及心理描写展现了福生嫂生活的麻木,及对爱情的憧憬和最终爱情的幻灭,这篇文章就来谈谈主角悲剧生活的成因,以及低质量婚姻对人的伤害,摆脱“闷雷”婚姻,在婚姻中实现人生价值。

1.婚姻是一把双刃剑:福生嫂的悲剧生活

福生嫂是小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做姑娘时,她手脚麻利,因为父亲爱抽大烟,所以店里的时候几乎是她一手包办。她做事说一不二,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头光脸净。人人都夸她能干。

可是结婚多年后,她完全没有了形象,從一個漂亮的女孩子立刻變成了一個拖拉、懒散的“大妈”:她躺在小天井里的藤靠椅,把长衫捞起来,篱笆边那堆垃圾发出来的腥臭叫人受不了,她也懒得动。她早就不再打扮,不收拾,甚至就连做事说话也懒洋洋,每天下午4、5点钟,就歪在藤椅上乘凉。

如此粗糙的生活,反映了她精神的委顿,以及她婚姻生活的不幸福。婚姻带给她的是生命力的萎缩。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关系就是一切。婴儿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被母亲看见,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成年人同样希望自己的感受、需求能得到对方回应,“我的感受,必须经由别人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1)

人生活在世界上,与各式人等产生关系,而在家庭生活中,来自伴侣的亲密关系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能通过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感觉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感觉到自己有爱和被爱的能力和权利。

但丈夫马福生如温吞水,做什么事,都懒洋洋,任人怎么发火,他还是慢条斯理。马福生长得单薄,削肩驼背,下巴连根胡子都没有,还是个大结巴,只要一转天,这个男人就要穿起厚厚的外套,戴上绒帽子。晚上睡觉,马福生身上一阵阵出冷汗,福生嫂恨不得一脚把他踢下去,可见两人夫妻生活也不和谐。男人身体不好,力气也没有,重一点的窗户都推不开,儿子调皮,要跑,连儿子也抓不住。

这样的男人没有什么明显错误,但生活也必定极度无趣。当初之所以嫁给马福生,是因为父亲说这个男人老实。然而说他老实,却是不存在的。福生嫂嫁给他之后,发现他没事就掏几颗药丸吃,常年吃中药,自己有病这件事,这个老实人在婚前并没有告诉她。

因为不能生孩子,在旧时代,无疑是要被人取笑、看不起的。为此福生嫂只好装怀孕,抱来一个孩子,可闲言闲语还是不断,以至在孩子长大后,居然说出“我是你装肚子装出来的”“你不是我亲妈,凭什么管我”。虽然不是亲生,但也是含辛茹苦带大的,而孩子又处在叛逆期,怎么说都不听话,还处处伤人,福生嫂所受的委屈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里,福生嫂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异常的孤独与压抑。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小说讲的也是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安娜是个美丽的贵族妇女,可是婚后,她却感到极其压抑。丈夫卡列宁一门心思往上爬,只对功名感兴趣,和她三观完全不和。八年的死寂的婚姻生活,让她感到窒息,安娜极度痛苦。

直到伏伦斯基的出现,让她明白还有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

她开始发出呐喊:“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2)

托尔斯泰

安娜义无反顾,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同伏伦斯基远走高飞。虽然这份爱情最终仍以安娜自杀悲剧收场,但安娜大胆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这份精神却值得肯定。但福生嫂却缺乏勇气。

2.道德约束和家庭责任:爱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

丈夫的把兄弟刘英长得很英武,和马福生简直是两个物种。一件军衣穿在身上,英姿飒爽,而马福生的制服永远大一号,怎么也撑不起来。刘英有许多勋章,而马福生连枪都没有摸过。但刘英来到马福生家,福生嫂并不是第一时间爱上他。

福生嫂的感情发生有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样一个充满阳刚气的男人、见过世面、又幽默又会唱曲的男人自有吸引法则,福生嫂很愿意和他呆在一起,但是直到儿子说“你只喜欢英叔一个人罢了”时,福生嫂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喜欢刘英。

真正的感情生发、情欲萌动是在刘英给她家锄草时被激发出来。在这里,作者用丰繁的文字从福生嫂的视角出发,向读者展示了刘英在劳动时的男性美、一种力量美。一种生命力的呈现。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3)

(刘英)肩胛的肌肉拱得都成了弓形,一个弧连着一个弧,整个背上全起了非常圆滑的曲线,太阳猛猛地照在上面,汗水一条条从肩膀流到腰际,有些就在他宽阔结实的胸上结成了一颗一颗汗珠。他的脸也在发汗,剃得铁青的面颊太阳一照就闪光。“叭、叭、叭”刘英两手动得飞快,福生嫂的眼睛也跟着一上一下地眨着,她喜欢他这个动作,可是她心里却激动得厉害。

这份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福生嫂缺乏的。她要找回曾经的自己。而只有和刘英在一起,才能找回丢失的生命力。刘英通过力量的呈现帮助福生嫂完成了情感觉醒的过程。她好像从冬眠里醒转过来了一样,自从嫁给马福生后,她早就不打扮,也没有女性的温柔,但现在刘英把她女性的温柔统统唤了起来。

她不想过以往“凑合”的生活,她想拥有正常的情感,想活得像一个人。可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情与欲之间,福生嫂终于还是妥协了。

《洛丽塔》中说过:“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藏不住的,贫穷、咳嗽和爱。”

她再不逃,就要“露陷”了。在生日那天,她匆忙喝了两杯酒,就逃了,并且锁上了房门。在压抑已久的情感面前,她竭力遏制自己的欲望。

白先勇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但却以描写女性的心理著称,他对女性心理描写细腻、敏感。这篇小说,将福生嫂面对刘英时的渴望、害怕、恐惧的矛盾心理描写到了极致,淋漓尽致的描写了一个女性面对情感想得而又不敢、渴望又害怕的内心冲突。

她怕他——莫名其妙的怕,他身体上好像发出了一种力量,直向她压来,压得她呼吸都有点困难了。福生嫂觉得自己的牙齿一直在发抖,上下对不起来。只要刘英动一动,福生嫂就觉得心尖似乎给什么戳了一下一样,每当刘英递给她一个杯子,或者替她端张椅子时,福生嫂简直快要疼得出泪了,她好像一生都没有受过这般体贴、这般顾惜似的,刘英的一举一动总好像带上了感情。

“疼”这个字用得极好,多年贫瘠的夫妻感情,多年粗糙、没有人关心的生活,福生嫂早已经麻木,刘英的体贴勾起了自己多少无人诉说的委屈、心酸。她终于忍受不了,这是一种压抑极久随时要爆发,但却无论如何不能爆发出来的情感。因为这份感情对她来说太过美好。太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心碎,会让人感觉不真实。对于长期缺乏爱的人来说,更会产生一种自己配不上它、极其自卑的感觉。

一个从小生活在缺爱环境中的孩子,时间长了,他会不知道怎么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爱,而当别人对他表达好感时,他也会蒙圈,不知所措。接着是抗拒、逃离。因为他怕受到伤害。

除此之外,还有道德约束和家庭责任,福生嫂只能隐忍、克制,最终放弃了生命中很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爱情。

白先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这篇小说内容和潘金莲、武松、武大郎故事人物设计相似, 潘金莲的人物形象一直多有争议,但潘金莲本身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她错在生错了年代,被大户卖给了武大郎,而之后不和谐的婚姻导致了她使用了错误的手段。人作为有情感的动物,追求快乐是人的权利,也只有快乐的生活,才能体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4)

白先勇

但除了快乐,人还有社会要求、道德要求与家庭责任,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虽然写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但对原配张幼仪却很冷漠,在妻子已经怀孕的情况下,还去追求林徽因,甚至还要与妻子离婚。置家庭、置孩子于不顾。

遇见对的人不容易,遇见爱情不容易,但爱情中的隐忍克制同样动人。

3.摆脱低质量婚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福生嫂委曲求全的性格需要对自己的婚姻生活负责

福生嫂的悲剧在于除了父亲稀里糊涂的把她嫁给马福生后,她除了默默忍受,还是默默忍受。自己完全不爱这个男人,可她从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家。她日复一日压抑自己的情感,一日一日混沌的把日子过下去。没有任何自我追求。没有一点反抗意识。只求依附于家庭,把日子过完。

需知女性对于自我的追求,应该远远大于对婚姻的需求。有家庭时,自己可以把家庭打理好,离开家庭,一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经营好。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5)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长久处于一段糟糕的关系中,深受折磨,又无法摆脱,当他渐渐对外面的世界、对自己没有期待后,长久以往,他会将自己的感觉封存起来,以冷漠、麻木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到伤害。

这也是福生嫂在如此痛苦的婚姻生活中,却慢慢被丈夫同化的原因。原本自己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做事利落,说一不二。可婚后,福生嫂慢慢习惯并认同丈夫的口头禅:凑合凑合吧。这一凑合福生嫂就好像一跤跌进了烂泥坑,再也爬不起来了一样。凑合是对生活的屈服,也是对人生的消耗,是认命,是自我压制。

她讨厌这个男人,却把自己活成他的样子。难道我们终究要活成我们讨厌的那个人吗?

结婚后,你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可是你想多少人不都在凑合着过吗?你想也许有了孩子后,两人感情会好些,可是孩子生出来后,发现情况更糟,你又想为了孩子也得凑合着过啊!于是日子继续这么别扭的过下去,刚开始两人还会争吵,到后来,连吵都嫌烦,两人在家中,不是因为有孩子,可以一周不说话。

工作也是如此。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期待每个月发薪水的日子,在工作中得不到任何满足,可是换份工作也未必好,谁的工作不是这样呢?

白先勇为什么那么厉害(白先勇闷雷你的)(6)

凑合凑合就过了一生。

法国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在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月亮与六便士》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也不过是因为主人公响应内心的呼唤,抛弃旧有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李子柒风靡海内外,也是因为她代替我们活出了我们想要的生活和精彩。他们没有凑合,而是跟随内心的想法而活。

结语:人这一生匆匆忙忙,违背心愿、委曲求全的生活会过早的消耗自己,长期维持一段低质量的婚姻,人会感到焦虑、压抑、崩溃,让你感到生不如死。有数据显示,中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6年攀升。人生短短,跟随本心,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快乐的活着才是最主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