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也叫湘妃竹。是一种茎部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说到湘妃竹,有一个远古时期的历史典故。根据晋代张华所写的《博物志》第八卷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俩先后都嫁给了舜帝,有一年,舜帝南巡,在路上病逝,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姐俩个听说后,就来到湘水边哭祭夫君。眼泪洒在了湘竹的叶子上,留下了斑斑泪痕。后来这里的竹子,生来叶子上就带有紫褐色斑点,所以这里的竹子,被后人称作斑竹。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乌衣巷(刘禹锡有一首小诗)(1)

美丽传说湘妃竹,也曾被刘禹锡写在诗词里,表达自己的一片愁思。贞元元年,因参加“永贞革新”受到迫害,“诗豪”刘禹锡被贬至朗州(今属湖南常德)为闲散虚职。十年间,他创作诗文近两百篇,在这别有洞天的桃源世界里寻得诗意的栖居与精神的慰藉。

初来湖南时,刘禹锡是满怀怨怅的。或许是改革的失败,或许是远谪的痛楚,他的诗笔总染着深深浅浅的万般愁绪。805年,刘禹锡赴任朗州途经洞庭湖,无边的湘水引发了他的愁思,诗人写下了寄意深远的《潇湘神·斑竹枝》。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乌衣巷(刘禹锡有一首小诗)(2)

《潇湘神·斑竹枝》

刘禹锡 〔唐代〕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在这首诗里,刘禹锡就是在借潇湘二妃的故事抒发自我情绪,沉江后的湘灵弹出的瑶瑟之曲当然饱含哀怨,在行吟泽畔遭遇放逐的楚客屈原听来当然怨意更深,从而写下迷离凄美的诗篇。刘禹锡此时正遭遇着类似屈原的经历,他被贬到了朗州(今湖南常德),也在潇湘之滨徘徊惆怅,因而二妃与屈原共同投射在自己这位楚客身上,就又被抹厚了一层哀怨之情。不过刘禹锡的内心还是平静的,深夜的明月照在自己的身上,也曾照在过二妃与屈原的身上,在这绝对的永恒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一切又都充满着希望,尽管身边无人,但至少还有一片透明的孤独。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乌衣巷(刘禹锡有一首小诗)(3)

词的开头两句“斑竹枝,斑竹枝”,以重叠的形式写出了心中无限低徊曲折的叹息。自然界的竹枝,本属雅品,其姿娟秀,其质清丽,而潇湘之竹,自从一染娥皇、女英之泪,便增添了一层长存永在的哀伤色彩,从而成为与众竹不同的特殊景物了。由于作者深深地被斑竹的特征和传说所激动,所以他感到竹上的每一个斑痕都包含着深意:“泪痕点点寄相思。”“点点”两字极写泪痕之多与泪痕之深。唯其多,故幽篁翠筿,无不尽染,湘妃之情多可知;唯其深,故千龄百代,虽久不灭,湘妃之怨深可见。情多,故相思绵绵不绝;怨深,故悲韵世世相传。至此,作者笔下的株株斑竹,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永生不死的多情精灵的象喻了。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乌衣巷(刘禹锡有一首小诗)(4)

接着“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两句主要写湘妃通过鼓瑟以抒发千古哀怨之情。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乌衣巷(刘禹锡有一首小诗)(5)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使这首小诗有了新的内涵,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