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华书店 市场拓展(昆明实体书店与公共图书馆转型观察)(1)

市民在新华书店选购书籍。记者黄晓松摄

昆明新华书店 市场拓展(昆明实体书店与公共图书馆转型观察)(2)

惠民书展吸引市民。记者杨艳辉摄

昆明新华书店 市场拓展(昆明实体书店与公共图书馆转型观察)(3)

如果天堂有模样,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

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家博尔赫斯的名言,至今仍能得到广泛认同,尽管人们阅读书籍、获取知识的方式已趋向多元,与书相关的公共空间——书店和图书馆,已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改变必然是随着时代需求而发生的,而今谈论实体书店经营困局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书店,其主业早已不止于书,而是在适应市场和服务群众的不断探索中,形成集图书、文创销售以及艺术展览、沙龙为一体,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文化交互的空间。

这是时代趋势,但并非终点。

“得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行”

4月22日,在位于人民西路的新知集团办公区,董事长李勇拿出一本刚到手的《一生做好一件事》,作者正是他本人。

这本书关于新知的成长与改变,关于他自己,也关于他一生在做的事,读书、找书、卖书、藏书。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互联网对实体书店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李勇说,因受疫情影响,新知书城人流量已降至50%左右,很多读者选择网上购书。作为省政协委员、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的副理事长,他一面通过各种途径力倡上游出版企业给予实体书店及网络销售平台同等待遇,同时也在观察市场,做出积极应对和转型。

“如果网店一味地低价倾销,打‘价格战’,那伤害最大的是整个图书行业。书店不能死卖书、卖死书,不然就得卖书死。”李勇说,新知书城的转型和改变是从遵义书城开始的。2010年11月27日,遵义书城提出打造一站式文化大卖场的转型模式,增加体育用品、文化用品、运动器材销售等业务,对于吸引人流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后,这一模式引入到了几个条件成熟的新知书城,引流效果显著。逐步增加的休闲空间及饮品销售服务,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李勇说,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重视更甚以往,对相关图书企业也给予了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新知书城也是受益者之一。2013年、2018年、2021年,国家接连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整个图书行业经营状况也在2018年和2019年迎来了转机。

但疫情的发生带来了新的变数。2020年1月,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云贵川的68家新知书城关闭,这一关就到了当年5月。“当时新知书城的年度营收是5.3亿元,平均每个月4000多万元,闭店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经营实体书店是非常难的,李勇也深知这一点,但他认为不能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得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行,“无论哪一行,只要做精做细各个环节,就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因经营问题,李勇不得已关闭了几个书城,但对于实体书店的未来,他觉得有不少利好消息。“我们统计,书城销量最好的是少儿图书、文学类、艺术类图书、考试类和教育类图书等。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将会有所增加。我们也在做线下体验活动,打造‘城市书房’空间,推出小小图书管理员、新知姐姐讲绘本故事等服务项目,增加读者体验感、参与感,增强读者的黏度。”

李勇介绍,从2014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9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加上国家的增值税减免政策,以及业内人士正积极倡议对电商低价倾销进行限制等,实体书店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在他看来,书店早已不只是书籍陈列和销售的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空间。于是,他在呈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阅读小镇——花千谷阅读小镇,并建起了韶山藏书楼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馆,酝酿着如何调整几家新知海外华文书店的经营事宜。年近花甲的李勇依旧忙碌着,他说:“相信疫情过后,实体书店会逐步变好。”

“像一个时尚的文化交流空间”

这段时间,昆明市图书馆每天进馆人数限流300人。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来借书的人少了,但借阅人次和册次却明显提高了,“有了数字化和科技的加持,图书馆服务早已跳出人们固有认知中的被动模式,已经能够很好地‘走出去’了。”

该负责人介绍,以前如果馆里找不到想要的书,大家得去其他地方找。2011年实施的昆明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实现同系统馆藏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和馆际互借。在昆明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读者可以查询、续借、阅读电子资源,并且能生成二维码电子读者证。从自助图书馆升级而成的城市书房,为读者提供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

扩容的除了藏书资源,还有空间。自从离开校园,王霖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图书馆了。4月23日,在家附近的公园1903,他收获了惊喜。

在曼忻酒店公园1903店,近90平方米的觉晓书房就位于酒店大堂一侧,通透的空间里,整面墙的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300多册各类书籍,每本书的书脊都贴有编码。落地窗前的小桌旁,有人在安静地看书、喝咖啡。“小区周边有书店,没有图书馆,我已经很多年没借阅过图书了。现在书房开放了,以后我借书、看书都有地方可去。”王霖说。

今年1月24日,位于昆明12家精品酒店、民宿里的觉晓书房向公众开放。这是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春城文化驿站——您身边的文化会客厅”的内容之一。这个高颜值、品质化、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让王霖颠覆了自己对于传统图书馆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图书馆,更像一个时尚的文化交流空间。”

“觉晓书房是一个文化平台,我们的文艺沙龙、读书会、手作体验及地方特色文化、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展出等文化活动也都在此开展,真正嵌入大家的生活中。”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昆明市图书馆的扩容不止于此。通过昆明市有声图书馆建设、移动图书馆App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国图“智慧图书馆”、非书(数字资源)采购、馆藏特色数字资源库发布平台建设等项目,图书馆已经从“1”到“∞”。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坐标和形象”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作为东方书店1926的主理人,李国豪参与了人民网的直播联动,向全国网友讲“八不卖”书店里的昆明往事,并推荐他心仪的书目《云南这边》。

“书店不只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宣传本土文化的空间和平台。重视根植于本地的文化,才会带来利润。”李国豪说,这也是东方书店的生存“密钥”之一。

“每个开书店的人,下决心干这个事情之前,心里都会打鼓。我当文化记者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人,听他说起民国时期东方书店的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2017年夏天,李国豪辞去媒体工作开始创业,盘下了东方书店。“当时并没有想过能否干下去。就像一见钟情,看到对的那个,之前的想象和要求都归零。”

“开业以来,我们靠着卖书、饮品和举行沙龙活动,已经实现了少量的盈利。卖书的比例占到营收的65%。”李国豪说,世界阅读日前一天,书店刚刚预告云南大学石鹏飞教授《还原孔子》沙龙讲座,约50个名额,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已报满,“大家对于文化沙龙的热情还挺高的,如果疫情结束,那会越来越好的。”

对于东方书店,佟云是喜爱的。疫情前,他经常到各地出差,几乎走遍了全国。每去往一个城市,有特色的书店是他必定会打卡的地方。上海的黄浦江边,建投书局的夜景让他惊艳。回到昆明创业的这几年,东方书店、言几又书店、西西弗书店及新华书店都是他常去的地方。“现在,我每年阅读量保持在100多本,电子书和纸质书各占一半。现在的书店除了卖书,更是不同城市文化的传播空间,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形象。”佟云谈论起自己对于书店未来生存的看法。

被称为“互联网预言家”的凯文·凯利预言:“我们正前往一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屏读会改变书籍,改变图书馆。最终,屏读会改变每一件事。我认为书店和阅读空间,无非是换一种承载和传播文化的介质,但也必将一直存在。”(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姚丹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