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2)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3)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4)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5)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6)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7)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8)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领广大青少年牢记时代责任,坚定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我县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摄影、抖音大赛。自8月4日起,枞阳在线公众号将陆续选发来稿佳作,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并留言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作品。

本期推荐作品:

吃在新时代

作者:鲍官明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有“饮食男女”,而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谚语》亦有“柴米夫妻”。吃,无疑是人类生存之第一大欲。新中国,以不足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养活了近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奇迹。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9)

小时候没得吃。或者说,没什么东西吃。就记得稀饭为主。一日三餐都是稀饭,粥锅里能照出人影。再要不就是粥锅里搭山芋,粥锅里放南瓜,粥锅里加萝卜丝,粥锅里扔进菜苔等等,粥成了百搭。吃得人皱眉头,吃得人百无聊赖。父亲刻满沟壑的额头,捧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粗瓷大碗,蹲在门口喝稀饭的情景,如一枚印章,一直嵌在我的脑子里。初一、十五煮一顿饭,那黄灿灿诱人的锅巴就是人间美味,能香掉鼻子。约莫五六岁光景,我正在换牙。一天初一中午吃饭,锅里仅剩的一块锅巴,让比我大两岁的二哥铲走了。我自然也是要吃,二哥当然不给。于是我就捧着个竹筒子,跟后面追。眼睛只顾看着二哥碗里的锅巴,没顾上脚下的门槛,绊了个狗啃屎。刚刚长出来一点的门牙,结结实实地磕到了竹筒子上。那一点嫩嫩的小门牙竟硬生生地给磕断了!顿时鲜血直流。后来尽管也长出了门牙,但只有半截。这样就成了村里人常说的“豁不齿”。初中语文课,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老师读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时,差不多全班的同学都把眼睛看向我。我那时羞得恨不能桌肚有个缝,好让我钻进去。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0)

小姑爹和小姑奶都是师范毕业。毕业后小姑奶分在陈瑶湖,小姑爹则分在东至山里。东至山区没得吃。每月发的工资,管买吃的都不够。实在忍不住饿,小姑爹工作也不要了,半夜里偷偷地跑回家。后来在乡政府工作的小姑奶找了很多关系,才把小姑爹搞进供销社,但工资比小姑奶矮好几级。只要两个人一吵嘴,小姑奶就骂小姑爹“逃兵”。小姑爹一口陈湖腔,嘴里嘟囔:“弄你娭毑,不逃,不逃早饿死了!”村子里远房二伯,年轻时考上枞阳师范,也是因为学校里吃不饱肚子,书没念完就跑回家。后来尽管当了民师,最终也转了正,但中间经历的曲折与煎熬,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三年自然灾害,我还没出世,但听父母亲说,所有能吃的都弄来吃了,甚至不能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都有人弄了吃。有的人熬过来了,也有人没熬过来。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1)

真正开始不愁吃是在一九七九年分田到户之后。我家八口人,分到了十一亩田。一年两季,收了一万多斤稻。交完公粮之后,家里的余粮第一次装满了土仓不算,还用蛇皮袋盛得满屋子都是。父母亲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尤其是母亲,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因为那些年日不照中的时候,总是母亲腆着脸去问人家借米下锅。当然我们更开心,再不用初一十五才吃一顿饭了。不仅每天中午都有饭吃,有时早上我们上学还有鸡蛋炒饭。后来我与二哥相继考取中专和大学,每次交公粮,父亲都是把锨蒲扬下来的上风头籽粒饱满的稻谷送到粮站。父亲自豪地对抽检稻样的粮管员说:“我家两个儿子都吃公家饭,我自然要把最好的稻交给公家!”

我一九八九年分配到油厂工作。油厂里有食堂,那时单位效益好,厂里又生产油,对食堂不仅有贴补,食堂用油还不要钱。所以菜饭相对便宜。周边的几个单位的职工都到油厂食堂里来打菜饭。一般的菜五分、一毛一份,红烧肉也只要五毛钱一份。有一天大哥来,我用两块钱打了四份红烧肉,用一个酒精炉突了一个小火锅,又打了好几份菜,还在隔壁酒厂打了五斤酒,喊来几个同事,一起陪大哥喝酒。大哥回家给父母亲说。父母亲听后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母亲说:“我小儿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2)

车前子在一本叫做《好吃》的书里说:口味当随时代,对一个时代有所了解的话,大致也能推算出这个时代的口味。当吃饱有了保障之后,人们便开始追求吃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不仅红烧,还可以酢,可以汆汤,可以炖膀。老家麒麟的黑猪肉远近闻名。鱼,不仅可以水煮,还可以清蒸,可以包饺子,可以做漂圆。这几年虽然长江禁渔,但枞阳湖泊众多,鱼虾鲜美,陈瑶湖攘乌鱼更是枞阳一绝。不光有鱼有肉,还可以有鸡、鸭、鹅、牛、羊肉泥鳅黄鳝小龙虾螃蟹之属。现在乡村振兴,物流发达,快递便捷。不仅各乡镇的特色美食,就算是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只要钟意的,网上轻轻一点,不多长时间,就能到灶头桌上。今年中秋,女儿回家,我们一家三口与外婆大舅还有小姨、侄女一起过节。桌上一盘清蒸羹脍赛鳜鱼,一盘板栗炒高黄土鸡,一盘粉蒸黑猪肉,一只会宫羊肉煲,一盘腌猪耳朵,一盘汤沟的茶干还有几个时令小菜。一大家人边吃边喝边聊天赏月。86岁的外婆端着酒杯,笑眯眯地说:“大碗羊子肉也吃过,北京也去过。这不就是好日子!”

作者简介:鲍官明,男,1989年毕业于安徽省合肥粮食学校,200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诗歌等200余篇。主编《枞阳民俗》《厚土风情》。安徽省作协会员,铜陵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主席,枞阳县作家协会秘书长。

征文启事关注 |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主题大赛开始啦,奖金丰厚,等你来拿!

投稿方式

参赛作品须在规定时间内投稿。作品报送文件名:“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征文、摄影、抖音)大赛 作品名 作者名;作者须提供100字以内的自我简介、联系方式。

征文类作品

报送邮箱:2846951657@qq.com;

电话:18656210956;

联系人:王老师。

摄影类作品

报送邮箱:454590862@qq.com;

电话:18955627100;

联系人:钱老师。

抖音类作品

报送邮箱:18911681@qq.com;

电话:13966444999;

联系人:王老师。

-END-

来源:枞阳在线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13)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枞阳报社)为枞阳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枞阳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媒体平台有《铜陵日报•枞阳新闻》、枞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枞阳在线”、“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微博,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抖音号,枞阳在线视频号、枞阳融媒头条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部分来源于网络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特此声明。

枞阳在线 往期荐

主编丨王长学 视觉总监 | 王章志

责任编辑 | 吴福成 值班编辑 | 余珍珍

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