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最近因为“不会吧”三个字一不小心犯了众怒,他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当了一辈子节目主持人,说过的那么多话,都不及这三个字来得惊世骇俗。
这三个字如果从普通人嘴里说出来不过是个一般疑问句,但在白岩松当时的语境下能随口而出这三个字,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违。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有人弄不明白白岩松究竟怎么了?我们先来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在《对白》节目中,一位大学生提问白岩松:如何看待年轻人一边刷爱国热血视频,一边对前途感到无能为力?
白岩松语重心长地回答了这位大学生的问题,具体语句略过不细表,中心意思强调: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这段表达白岩松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要命的是,白岩松在结语处抛出了一个问题,并以三个字的反问句作为结束语: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这三个字如一位登山临绝顶的王者,从山顶上不经意间抬脚踢落到山涧里的石头般,具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巨大威力,并且在下落的过程中砸断了长在悬崖峭壁上险中求生的树枝,石头落入深涧的声音提醒着山脚的人们,别人随脚踢落的石子下落的高度,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用尽全力难以向上攀升的距离。
白岩松的这三个字,不用以高深的社会学语言去解读和描述,更不用经济学去论证,用一样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八个字就足以概括他这段话的灵魂: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这比何不食肉糜更无耻,更可怕!可能有人会说我是在扛着舆论的大旗顺势来踩白岩松一脚,不,我绝不这样做,如果能这样做,我必须要踩两脚,一脚是完全踩不死的。
因为对于白岩松,我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同为内蒙人,我为家乡能出他这样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名人而自豪,至少我能拿他吹吹牛: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是我们大内蒙的!
说的时候会感觉白岩松仿佛比我读书时拿到手的奖状还有荣耀感,甚至在那一刻,我感觉白岩松成了我们家的亲戚,好像我能沾上他的光一样。
我以这样的心态仰望了白岩松很多年,而他只要一出现在屏幕里,总是一张写满中国上下五千年沧桑的脸,紧锁的眉头似乎承载着古往今来的所有兴衰荣辱,开口就有一种满载着历史沧桑的凝重感,那时,我认为白岩松是如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人。
他总是眉头紧锁,是一个能把最普通的话说出哲学味道的文化代表——这是我一直以来对他的印象,说真话,一直是以敬重的心态去看待白岩松的,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形容都不过分 。
他对很多社会现象的剖析,都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能力,他是强者,也是智者,至少,他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对社会有思考的人。
我一直以为,他纵使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总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至少应该能为民众发声。
但是他这三个字,把他在我以及更多喜欢他的人们心中建起的高大形象毁于一旦,所有的好感在这三个字随口而出时土崩瓦解。
这三个字一出口,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而且白岩松曾经说年轻人就应该背负的压力多一点, 这样才有动力,有利于未来的发展。乍一听,很有道理,是过来人给予年轻人语重心长的经验之谈,但这三个字一出口,再回过头来回想白岩松说过的这些话,咋想咋不舒服。
一个既得利益者,拥有了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得不到的资源,回过头来反问这些站在山脚的人:你们难道指望只要肯攀登就能前进?不会吧?
他白岩松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让他觉得普通人希望房价低,希望工作好找,希望能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的愿望很离谱?
那是因为他认为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得来不易,他认为他付出的努力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但他不明白一点,有的人,生下来的起点就已经超过了别人拼尽全力奋斗的终点,而白岩松正好踏上了时代的顺风车,自己也的确够努力,但是白岩松并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经历过在一个内卷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求职的经历,功成名就的他,早已将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国,养尊处优的白岩松,之所以能理所当然的反问出那三个字,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是不知道民生疾苦的,他不明白,很多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而他的言外之意却是,你们应该学会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锻炼自己,而不应该去问责社会制度,你们应该去凭一己之力去争,去抢,而不应该天真地希望社会能为你们改变什么。
白岩松属于六零后,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好赶上了时代的红利期,从整体来看,他们都有不错的人生,他们的就业率以及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在所有年龄层中明显是最高的,当然,这中间也的确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白岩松是这一代人中的代表,但是当他与现在的年轻人对话时,他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太不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更不了解这些处在底层的年轻人的迷茫和无助。白岩松错就错在没有看清楚时代的走向,他并没有对当下年轻人的压力感同身受,反而要求他们享受时代带来的压力——白岩松那一代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分配到不错的工作,而且顺风顺水的白岩松,还成了风口能飞上天的猪,他一边吃着时代的红利,另一边却又苦口婆心地劝当下的年轻人,我们也曾经有过压力。
话说,现在的年轻人向社会要求房价低一些,就业岗位多一点,择偶容易一些——这没什么毛病吧?
换位思考,如果当初白岩松从中传毕业就失业,他还能像现在一样劝别人享受压力吗?
他所谓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易,两者间的不易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他把当下年轻人的抱怨仅仅看成是年轻人的不求上进,不吃苦,不努力,而他作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人物,并没有放眼整个社会去看问题。
这不应该是一个每每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形象示人的人应该有的格局,当他反问出“不会吧”三个字时,他的思想高度,已经由一个央视著名主持人的位置掉到了小区里拉着狗蝇遛狗的阔太太炫耀自家狗吃得比别人家里人吃的食物都好的高度。
作为一个从事新闻主持的公众人物,你白岩松调查过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了吗?你了解他们的压力吗?你说他们应应该享受压力,那么为什么你没有把你儿子放在与他们同等的教育环境中去一起享受?
为什么我说这比“何不食肉糜”更可怕?因为“何不食肉糜”是因为不了解民生疾苦,劝人们吃不上粮食可以吃肉,而白岩松的言论无异于吃不上饭你就应该享受挨饿的感觉,这样当你有饭吃时你会更具有幸福感——如果可以,请白岩松把自己的房子捐出来,然后把自己的儿子放在和普通人一样的环境中去竞争,如果他还能笑看风云,谈笑风生,我等可以集体吃翔。
白岩松之所以失言,究其根本还是脱离了群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白岩松自认为他很了解这个时代,也很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但事实上,他已被时代抛到了身后,属于他的高光时刻,就此结束?
他可能会在看到镈天盖地斥责他的言论时,想想他曾经辉煌的过往,因为这三个字拉上了帷幕,他在内心或许会长叹一声:不会吧?
这三个字,或许就是白岩松退出时代舞台的谢幕辞,与他苦大仇深的表情,和他写满中国上下五千年沧桑的面孔,别出心裁地吻合。
而曾经的白岩松一直是顺风顺水:
- 白岩松,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 198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
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
曾出版过《白说》、《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