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雄鹰展翅飞,  哪怕风雨骤!  革命重担挑肩上,  党的教导记心头……”  每当听到这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红色经典歌曲时,就想起了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也想起了作者李心田。

李心田的电视剧(永远闪闪的红星)(1)

《闪闪的红星》作者 李心田

李心田,江苏省睢宁县人,1929年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先后担任前卫话剧团创作室主任、副团长等职。从1957年起,发表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1961年,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两个小八路》,受到读者欢迎。责任编辑李小文要求再给孩子们写一本书,他开始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

李心田时任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教员。许多学生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在战争年代将孩子分送别人养育,等到全国解放后才找到父亲。其中,一位老红军长征时留给家中的只是缀着一颗红五星的帽子,还写着他的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正是拿着这顶帽子才找到了父亲。类似真实的故事很多,触动了李心田的心弦,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64年,李心田终于完成创作,起名《战斗的童年》,将稿子寄到了北京。不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长期深入部队,1970年任济南军区创作室副主任,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当时的出书,审查极为严格,后经集体研究决定出版《闪闪的红星》,但提出了修改意见。李心田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将冬子妈对丈夫的依恋、红军走后的失落感、对白军的恐惧感等都删去了,增加了毛主席在革命中重要作用等内容。

  1972年5月,《闪闪的红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夜爆红:全国18家出版社联系出版,累计印刷数百万册。同时,被被译成英、日、法、越等十几种文字在全球传播,法国的丽阿夫人因翻译此书获奖。

李心田的电视剧(永远闪闪的红星)(2)

《闪闪的红星》封面

1974年,《闪闪的红星》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引起轰动,赢得下至几岁孩童、上至领导的喜爱。各地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了“学习潘冬子,争做党的好孩子”的活动;朱德委员长看了影片后的翌日,欣然执笔,为外孙女写下了“闪闪红星”四个大字。后来,这幅手迹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一次,北京作家刘厚明遇见李心田时说:1978年,自己参与的代表团去坦桑尼亚的一个铁路建设工地,晚上放映电影《闪闪的红星》,群情激荡,掌声热烈,气氛活跃。该工地负责人振臂高呼口号,工人们也大声高喊。刘厚明问翻译他们喊什么,翻译说:“向潘冬子学习,把铁路建设好!”刘厚明笑着说:“你的作品已影响到国外了!”

“风云变幻,春秋更迭”,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闪闪的红星》一直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一印再印,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励志文学作品,感动、教育、影响了两代孩子,在心中烙下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甚至产生了“<闪闪的红星>现象”,成为中国文坛的奇迹,值得后人深入研究、探讨、学习和总结。

李心田的电视剧(永远闪闪的红星)(3)

《闪闪的红星》剧照

《闪闪的红星》为什么长期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原因固然不少,但主要的却是:

1、作者对毛主席的文艺思想理解的深刻,领会的正确,落实的到位,坚持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原则。

2、作者具备了扎实的生活体验、饱满的革命激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3、作品题材重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集中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环境中复辟与复辟的激烈斗争,充分彰显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客观规律。

4、作品塑造的革命英雄人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有志向远大、精神高尚、意志坚强、感情纯真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

5、作品思路清晰,语言朴实,叙事流畅,蕴含丰富,风格明朗,气势恢宏。

2019年7月3日,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李心田在济南逝世,但《闪闪的红星》却永远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