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果园场

◎ 故道农夫

“刘集苏塘和张行,一年四季花果香。”这是上世纪70年代《扫盲识字课本》上流传于睢宁的一句民谣,它记述了那个年代各果园场最红火的盛况,如今的果园场已是名存实亡,无可奈何花落去。今天再回忆它的辉煌岁月,令人唏嘘。现以刘集果园场为例说说他们的前世今生。

一 艰难建场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国家为振兴农业,尽快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农业发展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方针。在这个政策指导下,省组织农林专家对苏北黄泛区调研认为故黄河沿岸地区盐碱地不适合粮食作物发展,但土层疏松深厚可发展林果业。因此废黄河一线的丰县大沙河果园,徐州七里沟果园,宿迁果园,泗阳果园邳县占城果园从此诞生。1957年我县双沟、苏塘、王集、姚集也开始种植果树。那时生活困难,百姓根本不知苹果、葡萄为何物,认为种粮食可以吃饱肚子,对栽植果树态度消极。在果树间耕作时不加保护,最后果树苗能存活下来的不多。当时的刘集、张尹两村也栽种了不少果树,领导人对发展果树比较重视,幼苗保护较好。上级把原新安乡、刘店乡隶属下的黄河二社(刘集),三社(张尹)整合一起成立果园场,后归姚集果园场管辖,并分成一工区,二工区,三工区、四工区,1962年姚集果园场解散后恢复刘集果园场,更名“地方国营刘集果园场”,重新划分十二个生产队。以场带队,改多头管理为多管局直接领导。果树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又增加果品种类,分别增植葡萄、水蜜桃,核桃、白酥梨等果树。为了改善果树生长物候条件,采取了多种压碱防风措施,沿河岸扦插簸萁柳,滩涂栽上蜡条,紫穗槐、小叶杨。果园周围大量栽植的洋槐(刺槐)、枫杨等树木不仅可以防风,还能引来鸟雀筑巢安家,既用生物链消灭害虫,又能招蜂引蝶给果树传授花粉。在对土地进行全面抗碱抗渍改良上将果树地块分为若干节,开挖沟渠,析出盐碱,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打造出有利果树生长的小环境。

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果树高度重视,政策上给予鼓励,技术上给予引导,资金上给予扶持。提供统销粮,免去扒河、打堰杂役,减免农业税。经数年努力,盐碱地、沙灰滩上方形成果木场圃。现在看到它的凋敝,不由让人有“暴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之感。

二 精心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果园建立起来了,但是要它由生理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达到开花结果目的,还是需要相当的技术和功夫。

苹果树本来就是舶来品,它的原产地在欧洲,(现在又有人新考证它的原产地在新疆果子沟)。国内主栽区在渤海湾、秦岭北麓、黄土高原、天山南北等,它不像种植五谷杂粮那样人种天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为了让果树早产,丰产,稳产。县里调来林业技术人员到山东老果区拜师学艺,引入苏联果树栽培技术。各生产队成立果树专业队(园艺组),安排有文化、心灵手巧的年轻人系统学习果树整形修剪、促花控果、病虫防治、基肥追肥基础知识。场部成立病虫测报组,与苏北各果园场互相交流病虫害发生的动态。优选宜销宜栽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有些新技术先在北场(北猪场)果树实验,成熟后技术员直接下到果树地,手把手传授新技术。下乡知青把果园场视作第二故乡甘把青春奉献于此。干部大会小会,田间地头宣讲栽植果树的好处,当时有一段流传的顺口溜最能鼓舞人心。“果实满枝头,吃喝不用愁。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社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夏天顶着酷暑烈日除草打农药,冬天冒着刺骨寒风剪枝挖河淤,“樱桃好吃树难栽”。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果园场终于形成了规模。

据统计,当时全场栽种梨树三百多亩〈主栽于刘集队、马前队、孙李队),桃树二百多亩(主栽孙李队、集西队、集后队),葡萄树十多亩(主栽北场),核桃树二百多亩(主栽刘集队、集后队),各生产队栽苹果树共三千多亩,各种果树合计近四千多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果树为后代子孙致富奠定基础。

三 鼎盛红火

70年代初果树进入盛果期,汗水浇开幸福花。丰收的果实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各生产队纷纷购置胶轮马车。改变以前肩挑、车推的运输条件。各种水果一律使用荆条筐、蒲草包分级包装,这样既有利于苹果的长途运输,又增加了风味。同时严把质量关,由果品公司统一包销出售到江南等地,真正做到了“以果为纲,全面发展”。

果农辛苦忙碌一整年文案(谨以此文送给为果园场艰辛奋斗一生)(1)

△硕果累累的倭锦苹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优质果品受到客户的普遍好评,曾获得不少大奖。苹果品种元帅、金帅、国光理化指标含糖量、干物质、可溶性固体、维生素、矿物质等在苏北水果评比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刘集苹果因广泛使用有机肥,大穴深翻施肥技术,其口感以绵软甘甜、脆而不梗著称。蟠桃、水蜜桃“五月红”皮薄汁甜胜过无锡阳山,浙江奉化水蜜桃。核桃的品质更胜一筹,引来苏鲁豫核桃主产地的专家前来参观学习。那时《新华日报》曾在二版整版报道刘集果园场《战天斗地学大寨,盐碱滩上结硕果》的先进事迹。

虽然那是一个清贫的年代,尽管物质生活还不丰富。但果园场社员能够自给自足,因此全场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稳步改善。利用集体的力量,先后在古黄河上架上水泥桥、通上高压电、铺上柏油路进一步改善了生活基础设施。

80年代包产到户,果品产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益的驱使下,果农砍伐掉经济价值不高的核桃树,梨树。重点发展苹果,其产量达到顶峰,大年亩产上万斤。家家建起瓦房,户户添置家电。南北村“万元户”屡见不鲜。小伙子说媳妇又捡又挑,姑娘不肯外嫁。记得当时唱花相(莲花落)打着落子跟卖苹果人讨钱时唱道:“哎!卖的光,卖的净,卖的一点都不剩;哎!卖的快,回的快,果园闺女不对外。”

曾经流传一个段子。刘集某妇女带着孩子回娘家走亲戚,吃饭时小孩哭闹不吃。姥娘拿玩具、好吃的哄逗仍不顶用。母亲抱着孩子一边往回走,一边说我们回家吃面包喝“娃哈哈”吧,小孩方才止哭。后被亲戚演义成刘集大人小孩成天喝“娃哈哈”。嫉妒刘集果园人真会“吊泡子”。

盛极必衰,红火的背景下,其实潜伏着危机。

四 衰落凋谢

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属喜光,喜肥、喜冷凉性植物,适合昼夜温差大、高海拔地区种植,以利糖份的积累和转化。国际标准上,以北纬40度为界,黄河故道大部分在北纬34度南,它已经是果树栽植的南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这些地方更不利于苹果的生长。

果树承包到户后,市场经济下,各地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消费市场达到饱和,果树栽培问题也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品种引进方面。盲目引进品种,不做防疫处理致病虫害引入,腐烂病爆发,食心虫泛滥。有的品种根本不适应我们这个地方的气候。如嘎拉苹果虽然是早熟优良品种,但在这里栽植易感斑点落叶病。秦冠苹果,是陕西果树研究所培育的适合黄土高原种植品种。他结果早、投产快,果皮艳红光滑、口感甜脆,深受西北果农的喜爱。而引种到这里反而口感差,表皮粗糙,最后不得不高接换头重新嫁接。最终淘汰。晏子早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水土异也,其实味不同。”

栽植管理方面。或固步自封技术滞后;或生搬硬套外地经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环剥、药控措施的滥用,对果树生产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乔冠稀植变小冠矮化密植虽可早产丰产,但大小年严重,通风透光差影响口感,苹果真的变“水”果了。

田间管理方面。为了多栽几棵树,多种几分地。把原来生产队时期一整套排灌、机井、沟渠设施全部损毁。一旦出现旱涝毫无办法,只能怨天尤人。蜜蜂授粉措施很难统一,不得不进行人工授粉,从而加大劳动量,增加人工成本。

病虫害防治方面。还停留在有机磷、有机氮、菊酯类,戊唑醇类(多菌灵),高残留、重污染等农药上。对调控类药,生物类药用之甚少。特别是波尔多液的过量使用。该药原是法国波尔多市科学家偶然制得,它利用铜离子络合物杀菌高效广谱。在苹果炭疽病、轮纹病防治初期使用效果非常好,一百多年来广受果农的青睐。它的配伍比例有等量式、倍量式,在我们刘集果农使用时不仅加大使用次数,还随意加大石灰量,完全是超量式。致使苹果上面像涂抹了一层腻子粉,拿在手里一层白灰,让外地人望而生畏,严重影响美观和销售。若法国波尔多的科学家九泉有知,一定惊叹刘集果园场人对这个杀菌剂配比的发扬光大。

销售渠道方面。只能釆取自产自销模式。漫无目标涌向城市果行,因行情信息不畅蚀本,白忙活一年。有的农户起早贪黑奔十里八乡集市卖苹果引发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种植苹果树原来是发财致富的摇钱树,结果成了“鸡肋”。果园场经济发展反而落后于非果区,当年的专业队员、青壮劳力不得不放弃管理果树,奔波他乡打工养家,致使果树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加速了它的衰亡。

果农辛苦忙碌一整年文案(谨以此文送给为果园场艰辛奋斗一生)(2)

△荒芜的果园

五 几点 反思

果园场的兴旺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导,有几代果农的辛勤付出。它的衰亡有外部因素,更有自身原因。诸如老果树品质的退化,优质品种引进难。管理技术不到位。农资成本的增加,栽培规模的萎缩。釆摘贮存不力、营销宣传不够。这些都是果园场衰落的致命因素。撤乡建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果园场成了没娘的孩子,任它自生自灭。如今刘集果园场这个名称变成了原场部退休职工使用的专利名词。

屈指算来,果园场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他如耀过历史长空的流星,带着光芒来,随着落花去。如今想再恢复它昔日的规模和盛景,使其涅磐重生,恐怕是回天无术了,刘集苹果特有的风味也将成为人们舌尖味蕾上永恒的记忆。古人云,“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繁茂一时的“树”已杳无踪影,那漂泊天涯的“叶”又该魂归何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