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3开始,高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一带三,一带二试题,例如93年“三南”高考化学试题中。

根据以下叙述,回答第13至15题

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2)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吸收步骤(1)中产生的二氧化碳,(3)使步骤(1)中产生的氧化钙跟水反应,(4)消石灰跟碳酸钠反应。

13.该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有:①石灰石②纯碱③小苏打④烧碱⑤二氧化碳⑥消石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

乙卷化学答案 型化学试题的解答与练习(1)

(A)起始原料是①②

(B)起始原料是②③

(C)最终产品是④⑤

(D)最终产品是③④

14.该厂生产过程的优点可能有:①排放的气体对大气无污染。②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可作为起始原料使用。③无高温作用、其中正确的是(B)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15.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C)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这类题的解答并不太难,关键是要认真钻研、读懂、读透题首文字的内容,并从中发掘出解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具体地讲,要抓住三点:

一是要了解所提供的新情景,接受新信息。

二是结合题干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哪些信息是本题适用的。如93年21~23题中就是要搞清什么是一级能源,什么是二级能源,抓住H2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就很容易地求得第21、22小题的解答.

三是结合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分解、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如94年18~19题,既要抓住题首所提供的内容,还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等知识。

这种试题的特点是给出一段新信息,接着是几道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这一段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解答各选择题。这种题型避免了一些信息题中可能出现的“照猫画虎”的现象,较好地检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体现高考“三个有利”的原则,是高考题中的一种好题型。这种题型的出现,向考生提出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那种单独的、机械的模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考生必须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下功夫。

为了帮助同学们熟练地掌握这类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下面提供几题这种类型的习题,供有兴趣的同学练习。

一、根据以下叙述,回答下面三个小题:

用一种只有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直径较大的溶质分子不能通过的隔膜把水槽隔离成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室,甲室中装入淀粉溶液,乙室中装入清水,此时甲、乙两室中的水分子均可自由地通过隔膜而相互扩散,已知扩散速度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微粒数成反比,而与液体的压强成正比。

1.若甲、乙室中装入液体的体积相同,对于实验开始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从甲室向乙室的扩散速度大于乙向甲的扩散速度

(B)水分子从乙室向甲室的扩散速度大于甲向乙的扩散速度

(C)两室中水分子相互扩散的速度相同

(D)两室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将越来越小。

2.对实验进行足够长时间后的情况预测,正确的是( )

(A)最终的两室水分子的相互扩散速度可以相等

(B)甲室中淀粉溶液的浓度始终不变

(C)甲室中淀粉溶液的体积将变大,乙室中水的体积将变小

(D)最终水的扩散将停止

3.相同温度下若甲室装入1%的尿素[CO(NH2)2]水溶液,乙室装入等体积A%的葡萄糖溶液,若两溶液密度近似看成1。且水分子相互扩散速度相等,则A%的近似值是( )

(A)1% (B)2%

(C)3% (D)4%

二、1992年8月14日,我国研制的“长征二号”火箭将澳星送上太空,火箭的主要燃料叫“偏二甲肼”,已知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是氮,又知偏二甲肼的分子中有一个氮原子不与氢相连,根据以上内容回答4~6小题。

4.偏二甲肼的结构简式为( )

(A)CH3-NH-NH-CH3  

....................CH3

...................∣

(B)CH3-N-CH2-CH3

(C)CH3-N-NH2

..................∣

..................CH3

(D)CH3-N-NH-CH3

..................∣

..................CH3

5.此燃料燃烧时所用的氧化剂是N2O4,燃烧产物只有N2、CO2、H2O,在该反应中,被氧化的氮与被还原的氮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2 (B)2:1

(C)3:4 (D)4:3

6.火箭起飞时,可以看到一级火箭的中部会冒出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为了保证贮箱安全由保险活门自动开启所排出的部分高压氧化剂变化而来的,所发生的变化是( )

(A)N2 O2=2NO

2NO O2=2NO2

(B)N2O4=2NO2

(C)N2 4CO2=4CO=2NO2

(D)N2 4H2O=4H2 2NO2

三、根据下列叙述,回答第7至8题

工业上用以合成氨的原料气之一 —-氢气,有一种来源是取自石油气,例如:丙烷。

7.有人设计了以下反应途径,假设反应都能进行,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C3H8→(极高温)3C 4H2

(B)C3H8→(高温脱氢)C3H6 H2

(C)C3H8 3H2O→(催化剂)3CO 7H2

(D)C3H8 5O2→3cO2 4H2O

2H2O→(电解)2H2↑ O2↑

8.按以上最合理的反应途径,理论上用1摩丙烷最多可制得氨( )

(A)4摩 (B)4.7摩

(C)10摩 (D)2.7摩

9.该合理的反应途径最显著的优点是( )

(A)简单易行

(B)制得的H2纯度高

(C)制取H2的产量高

(D)可以同时获得大量热

四.根据以下叙述,回答第10至12题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根据通常情况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aCl、Na2CO3、NH4Cl都小的特点,运用CO2 NH3 H2O NaCl=NH4Cl NaHCO3↓等反应原理制取纯碱,实验室利用上述原理制纯碱,可用下面流程图示意,其中气体A、B分别是CO2和NH3之一

气体A的饱和溶液(①加入食盐)→饱和A盐水

(②加入食盐)→悬浊液(③过滤)→晶体C滤液

D→(④)挥发物固体E

10.操作③过滤所得到的晶体C是( )

(A)NH4Cl (B)NaHCO3

(C)NH4HCO3 (D)Na2CO3

11.对于上述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气体是CO2,B气体是NH3

(B)A气体是NH3,B气体是CO2

(C)①②两步操作的顺序与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在水中的电离平衡有关

(D)第④步操作是灼烧

12.第③步操作过滤所得母液中含有的NH4Cl也是工业上制纯碱过程中的又一产品,已知NH4Cl也和NaCl的溶解度如下列

0℃

10℃

20℃

50℃

NH4Cl

29.4

33.3

37.2

50.4

NaCl

35.7

35.8

36.0

37.0

欲从滤液中D中析出NH4Cl晶体,合理的措施是( )

(A)保持常温

(B)(B)保持低温

(C)向滤液中加入固体NaOH

(D)向滤液加入细粒食盐

五、根据以下叙述回答第13至15题

实验室用固态不纯氯化钠(含少量NH4HCO3和Na2SO4杂质)制取纯净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可供选用:①逐滴加入稀盐酸,调pH值为5,②煮沸,③加蒸馏水溶解,④加热至不再产生气味为止。⑤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⑥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⑦过滤

13.上述实验过程中操作的正确顺序应是( )

(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③④⑥⑤⑦①②

(C)④③⑥⑤⑦①②

(D)④③⑤⑥⑦②①

14.提纯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5.全部操作过程中使用玻璃棒的次数是( )

(A)0 (B)1 (C)2 (D)3

六、根据以下叙述回答16至18题

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是镁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提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把贝壳制成石灰乳。(2)在引有海水的水渠中加入石灰乳、沉降、洗涤、过滤沉淀物。(3)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产物。(4)电解得到产物

16.以上提取镁的全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7.关于提取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进行(1)(2)(3)步骤的目的是富集MgCl2

(C)第(4)步电解时阴极会产生氯气

(D)析出镁的电极必须用惰性电极

18.符合第(2)、(3)两步骤的化学反应原理,且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a2 SO2-4=CaSO4↓

CaSO4 2H =Ca2 H2SO4

(B) Mg2 2OH-=Mg(OH)2↓

Mg(OH)2 2H =Mg2 2H2O

(C) Mg2 CO2-3=MgCO3↓

MgCO3 2H =Mg2 CO2↑ H2O

(D) Mg2 Ca(OH)2=Mg(OH)2↓ Ca2

Mg(OH)2 2H =Mg2 2H2O

七、根据以下溶解度曲线及叙述,回答19到21题

乙卷化学答案 型化学试题的解答与练习(2)

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假设:①A、B从其溶液中析出的晶体均为无水盐;②在A、B混和溶液中,彼此对溶解度都没有影响。

19. 80℃时,在100克水中溶入A、B各50克,蒸发出50克水,再恢复到80℃,则( )

(A)A、B两物质都要析出

(B)只有A析出

(C)只有B析出

(D)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0克

20. 将80 ℃时A、B饱和溶液各100克降温到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析出的较多

(B)析出晶体20克

(C)60℃时A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尝试较小

(D)60 ℃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较多

21. 现有80℃时一定量的A、B均达饱和的混和溶液,欲对其进行部分分离,正确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后蒸发适量水,可能得到纯净的B物质

(B)在保持80℃时蒸发适量水,可能得到纯净的B特质

(C)加入适量水,并降温,可能得到纯净的A物质

(D)直接降温,可能得到纯净的A物质

八、根据以下叙述,回答第22-24题

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22.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生成的新污染物,如:2NO O2=2NO2。则NO2就是二次污染物,由NO2导致的污染就是NO的二次污染,下列物质:①SO2②NO③NO2④HCl⑤CO2,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④和⑤ (D)只有④

23.CO是排入量最大的大气污染物,近年来研究表明,CO自然排放量比人为排放量大几倍,引起CO自然排放的因素是( )

(A)汽车尾气

(B)石油炼制

(C)钢铁冶炼

(D)森林大火、甲烷氧化、动植物代谢及残骸腐烂等

24.NO和N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硝酸工厂排放的尾气常用碱液来吸收,反应的方程式为NO NO2 2NaOH=2NaNO2 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O和NO2与NaOH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所以它们是酸性氧化物

(B)NO2是硝酐,而NO不是酸酐

(C)NO能跟血红蛋白作用生成一氧化氮血红蛋白而引起中毒

(D)NO2能刺激呼吸器官,导致各种肺部疾病。

九、电子工业使用的印刷电路板,是在敷有铜膜的塑料板上以涂料保护所需的线路,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除掉(腐蚀)未受保护的铜膜后形成的,腐蚀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为了回收这部分铜离子,并制成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常采用如下步骤:①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屑搅拌、静置,②滤出固态物质,再加稀硫酸搅拌,③再滤出固态物质,加热煅烧。④把煅烧产物放入硫酸中溶解,⑤调节溶液的PH值为3.5-4,使Fe(OH)3沉淀完全,过滤。⑥浓缩滤液,析出晶体后过滤得到的晶体溶解,再结晶。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第25至29题

25.电路板上腐蚀铜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

(A)Cu2 Fe=Cu Fe3

(B)3Cu2 2Fe=3Cu 2Fe2

(C)Cu 2Fe3 =2Fe2 Cu2

(D)Cu Fe3 =Cu2 Fe2

26.上述第③步操作所得滤液中主要含有( )

(A)CuSO4 (B)FeSO4

(C)FeCl2 (D)FeCl3

27.上述第④步操作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是( )

(A)不变 (B)逐渐变小

(C)逐渐变大 (D)无法确定

28.上述第⑥步操作过程中用浓缩而不用蒸干溶液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干得不到CuSO4·5H2O

(B)防止由于温度升高硫酸铜溶解度增大

(C)防止由于酸度升高硫酸铜溶解度增大

(D)蒸干时会有其它杂质共同析出

29.假设废液中Cu2 的百分含量为10%,回收率为80%,则每吨废液中可制得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是( )

(A)312.5千克 (B)390.6千克

(C)200千克 (D)80千克

参考答案:

一、1.(B)2.(A)(C)3.(C)二、4.(C)5.(A)6.(B)三7.(C)8.(B)9.(C)四10.(B)11.(A)12.(B)(D)五 、13.(C)14.(A)、(D)15.(D)六、16.(C)17.(C)、(D)18.(D)七、19.(C)、(D)20.(A)、(D)21.(A)、(C)八、22.(C)23.(D)24.(A)、(B)九、25.(C)26.(B)27.(C)28.(A)、(D)29(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