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解析(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

原文: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qiàn少)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译文:孟子说:“难道是说的这个吗?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们是赶不上的。但他凭他的财富,我凭我的仁;他凭他的爵位,我凭我的义,我有什么遗憾呢?’难道不义的话曾子能说吗?这或许是个真理。天下公认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个,年龄是一个,道德是一个。在朝堂上,没什么比得上爵位;在乡党中,没什么比得上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是没什么比得上道德。他凭什么拿他拥有的一种来侮慢我所拥有的两种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如有什么要商量,就到臣那儿去。这君主要崇尚道德,追求真理,如果他不这样做,(臣子)便不足以和他一道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便一统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大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大国土地大小相当,行为作风也差不多,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因为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任用听他说教的人为臣,而不喜欢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屑于做管仲的我呢?”

这一章比较长,我节选了后半部分孟子说的话。前半部分,故事性很强,特别有意思,这一章刻画了孟子耿介的性格。

话说,有一天孟子上路准备去朝见齐王。路上就碰到齐王派来的人转述齐王的话:“我本来应该去拜访你,但因为患了感冒,不能吹风。如您肯来朝见我,我就在大殿恭候您,不知能否让我见到您?”

孟子一听心里就不爽,无非是不想屈尊来见我罢了,找什么理由呢?孟子心里不高兴,脸上也就不悦了,就回答说:“真是不巧了,我也有病了,不能到朝廷去见君王。”

第二天,孟子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孟子学生)跟孟子说:“你呀!昨天推脱说你有病,不去见齐王。今天却来这里吊丧,很明显你昨天就是装的,这样做恐怕不妥吧!”

这天,齐王派人带着御医来探望孟子,孟仲子(身份有争议,或说是孟子儿子,或说是孟子弟子,或说是孟子堂弟等等)赶紧对齐王派来的人和御医说:“昨天大王捎话来说请先生,先生有病,不能上朝。今天病好了一些,已经上朝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到达朝堂。”

孟仲子心里着急,想着孟子不去见齐王恐失了礼数,就赶忙派了好几个人去路口拦截孟子,叮嘱人们一见到孟子就让他不要回家,赶紧上朝去见齐王。

孟子不想去见齐王,又不能回家,就干脆去景丑氏家里躲一躲。没想到景丑氏也劝孟子去朝见齐王,并教训孟子:“父子、君臣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本,君臣之间以恭敬为本。我只看见大王尊重您,却没有看见你是如何尊敬大王的。”

孟子心里想,你根本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去见齐王,就气呼呼地说:“哼!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以仁义向大王进言的,但能说人们认为仁义不美好吗?只是他们认为‘他哪里配得上和我们谈仁义呢?’如此而已。不去和大王坦诚地谈仁义,这就是对大王的不尊重了。你知道什么?我啊!如果不是尧舜之道,不是仁义之道,我就不和大王说,所以,齐国人没有比我更尊敬大王的了。”

孟子还是心心念念着他宣教的“仁义之道”啊!他把向齐王宣传“仁义”当做是尊重齐王,显然,孟子在这里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把去“见齐王”偷偷换成了“向齐王宣传仁义”。

景丑氏也听出来了:“我讲的不是这个意思,《礼经》上说:‘父亲召唤,来不及答应就应该马上过去;君主召唤,不等马车准备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大王的,听到大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似乎有悖礼仪吧!也没有尽到臣子之道吧!”

孟子此时就说了我节选的这一大段话。

孟子的这一段话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引用曾子的话,提出了一个观点,富有和仁,爵位和义相比,仁和义更重要。

第二层意思,天下三样尊贵的东西,一是爵位,二是年岁,三是道德。朝廷中论爵位高低,乡邻中人们尊重年长的人,但是,辅助君主治理民众不是应该看重道德吗?所以,你即使拥有至高的地位,你也不能忽略和轻视年长的人和有道德的人。

第三层意思,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你就一定要尊重年长和有道德的人。那么,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有道德能帮助你治理国家的人,你就应该屈尊降贵地去请教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去召唤他来。孟子举了成汤和齐桓公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第四层意思,齐桓公对于管仲,都不敢召唤。好吧!我呢!就是连管仲都看不上的人,我就更不听你的召唤了。这个意思,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就说过:“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孟子为什么看不上管仲?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霸业。但孟子认为,这样的所谓霸业没有什么意义,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老百姓没有安居乐业,社会没有和谐繁荣,天下没有大同,带来的是连年征伐,耗民伤财,壮者征战,弱者事耕,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崇尚仁德、推崇仁政的儒家继承人孟子眼里,管仲这样的人,当然是入不了他的眼 的。

况且,孟子在这一章的重点,并不是论管仲的重要性,而是想说,齐桓公依仗管仲,对他尊崇有加,而你齐王现在如果想真心采用我的“仁政”,那就要真心实意,谦卑自抑,屈尊俯就,而不要那么拿着个君主的架子,我才不伺候你呢!

孟子就是这样一个耿介、梗直、孤直的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