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

万里赴戎机

十几万华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辛,他们中有许多人染病身亡,葬身大海。到达欧洲后,华工们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

第一单元:艰难征程

对于大多数华工来说,这次他们第一次远渡重洋,海上颠簸使其苦不堪言。华工赴欧需耗时2-3个月,期间多次更换交通方式,旅途异常艰难,很多华工因此生病或死于途中。在有些外国船只中,华工被禁止进入上层甲板,只能在幽暗的船舱中忍受晕船等诸多不适,经常需要同伴搀扶才能下船、走路。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4)

1917年2月17日,“阿索斯”号邮轮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船上543名华工遇难。同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宣战。此后,为了预防德国潜艇的偷袭,华工时刻穿着救生衣。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5)

华工赴欧有以下几条路线。传统路线是从威海卫、青岛、塘沽、浦口等地出港,初期经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或绕道好望角抵达欧洲。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后,改为新路线,华工由威海卫或青岛上船出发,东航横贯太平洋,先抵达加拿大温哥华后,或经由铁路运输,抵东部之哈利法克斯,再船运至法国;或由美国协助,南下经巴拿马运河,然后穿越大西洋到法国。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6)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7)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8)

华工赴欧路线图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9)

第二单元:勇夫巧匠

华工大多在战况最为紧急的法国、比利时前线工作,由英法军队支配。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投放到前线,按照营、连、班的军事编制而成,实质上这已经是一支非武装的战勤部队。英招华工由陆军部在法设立的华工军团负责,先集中在华工总部努瓦耶尔,再派遣至欧洲各地分配工作。无论在前方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讯、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制造军火、森林伐木、开采矿山……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所不往、无所畏惧。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0)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1)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2)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3)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4)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5)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6)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7)

第三单元:营地生活

一战战场异常惨烈,战事瞬息万变,华工时常随军更换驻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饱受战争之苦,常有不测发生。

起初,华工多被安排在潮湿且极不卫生的地方居住,必要的设备实施也极为匮乏,后经中国外交机构交涉,才有所改善。华工住所以帐篷及木屋为多,间有砖瓦建筑。华工宿舍内仅配备草褥、草枕和毛毡,既缺乏中国人习惯盖用的棉被,也未能足量供应毛毡,华工经常遭受挨冻之苦。但比起被安置在常遭德机空袭地带的华工,能住上木屋算是比较幸运的。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8)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19)

令华工最难适应的是饮食,并由此引发过罢工及抢面包事件,各地华工营逐渐由华工自烹饭菜。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0)

虽然因战时条件所限及严厉的军事管制,华工身在异国,工作繁重、生活单调,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苦中作乐,彰显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1)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2)

华工多来自农村,初到异国,因文化差异、翻译短缺及华工自身不足所致,劳资双方误解不断、时有冲突。法招华工待遇较好且行动较自由,英方则相去甚远。英国华工营的军官多有种族主义情节,视华工为只认钱财而无思想人性的低等苦力,动辄恶语相向、拳棒相加;出现纠纷往往不问究竟,轻则体罚毒打,重则开枪弹压。不堪残暴的华工时常逃到法国华工营做工,而英军不自反省,反倒诉诸更为严厉的管制,甚至要求欧洲军民“不要和中国人说话”。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3)

第四单元:工学互动

事实上,派出华工“以工代兵”,中国官方就已意识到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会带来深远影响,而包括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内的一批社会精英更是着眼于借机培养有抱负、有理想和世界眼光的一代新民,远赴欧洲身体力行于华工教育事业。

如林语堂、蒋廷黻(fú)、张静愚等,为改善华工在欧生活、启迪华工心智付出心血。除组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外,留学生们还积极开展识字教育,传播政治理念,讲解世界大势、国家前途,引导华工自尊自强爱祖国,以期能为中国的复兴效力。在各方努力下,参战华工不仅文化水准显著提高,其思想境界、组织能力、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及爱国热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4)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5)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6)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7)

而通过与底层社会的直接接触的留学生,也改变并加深了他们自身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使得他们探索救国富民决心更为坚定了。

第五单元:战壕艺术

千里奔赴的华工,在欧洲的生活并不轻松,但战争并没有彻底摧毁他们的积极和乐观,西方人眼中的华工往往“光滑的脸庞上始终带着东方式的奇妙微笑”。出色的工作及坚韧乐观的性格为华工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华工们苦中作乐,在冰冷的弹壳上留下了对生的渴望和美的追求。

当然据孙干日记记录,1918年一战停战后,德军俘虏的工作量减轻许多,一有闲暇,德军俘虏便将大炮壳,用刺刀锯开,镌刻花纹,用细沙打磨得光亮如新,最后做成工艺品,卖给法国人。有些是一个为一副,有些是两个、或者四个为一副出售,尺寸大小,花样新奇,花纹疏密,决定了它们的售价,一般是五到十数佛郎不等。同样的,华工一战停战后,工作量相对没有战时那么多,华工也有一定精力制作炮弹壳的工艺品,与德国人不同,华工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体现了诸多的人文精神,艺术独特性更加好,销售得更加好。当时一百零二队中的一位华工雕刻的炮弹壳工艺品,销售所得不止数千法郎。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8)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29)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0)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1)

第六单元:家书万金

战乱不断,时局动荡,华工羁旅异邦、离乡万里,大都以收寄家信为最大精神寄托,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英招华工按规定每月可写寄家书两次,信件内容及通讯对象也有具体限制,且必须经随营军官和英军总部的华工邮局检查过关后,方能付邮。据1919年统计,仅英招华工平均每月寄回国内的家书就达5万封,从国内寄出的也有1.5万封。

因多数华工为文盲,写家信时,不识字的华工就只得请随营翻译或一些识字者代劳。虽然其家书内容大多涉及家庭及个人琐事,其中大多有涉及到的是询问家人他们的工资收发情况,在前面提到过,他们异国他乡务工动机之一便是挣钱,使得家庭生活得以为继。当然,信件内容虽然受军事管制,也有相当一部分华工及家人将国内外的见闻及感受相互告知对方,极大的激发了普通民众“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萌芽。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2)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3)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4)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5)

服务平台

威海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http://www.whmuseum.net/

威海市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

来源:威海市博物馆

一战华工纪念馆开放日期(相约云上一战华工纪念馆)(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