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中海东南沿岸延伸到波斯湾一带的新月沃地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孕育国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在这一地区的南部就是世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然而这一地区的文明起源却要比两河流域晚了很久,这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沙漠占去了总面积的2/5,是地球上最干燥炎热的地方之一。唯有半岛西南部的也门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因而被当地的阿拉伯人称为绿色之地。 公元前750年前后阿拉伯半岛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马里卜大坝在也门落成,也门成为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谷仓。当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开通后阿拉伯半岛以其连接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区位而大获其利,尤其是罗马和波斯的战争更是为阿拉伯人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由于罗马和波斯的长期战争从中亚通向地中海的丝绸之路西段遭到战争的破坏,往来于东西方之间的商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从地中海穿越两河流域、波斯高原前往西域、中原的道路,转而经由阿拉伯半岛西部绕行到印度、中国,事实上日后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一个没有庄稼的山谷发展成为新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商业城市。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1)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阿拉伯人从商路的改道中获得了滚滚而来的财富,但这财富也引来了四周强邻的垂涎:525年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在其盟友拜占庭的怂恿与支持下出兵7万渡过红海征服了作为阿拉伯谷仓的也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萨珊波斯作为拜占庭的老对手自然不能容忍身为拜占庭盟友的埃塞俄比亚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明目张胆地公然扩张,于是波斯在570年出兵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此后也门就处于波斯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天灾也伴随着人祸降临在这片土地:大约在570年至575年之间在灌溉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马里卜大坝废弃,原因可能是暴雨或地震,从此美丽的花园就只能生长苦果,5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对阿拉伯人而言:更糟的是波斯人占领也门后强行将从阿拉伯半岛西部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又迁回了走波斯高原的老路线。随着商路的断绝,以商业为主干的阿拉伯社会的经济平衡不复存在:原本分布在商路沿线的城市日渐缩小乃至消失,游牧生活取代了商业和农业。阿拉伯人开始以互相劫掠为生——他们劫掠自己的邻居,如果无人可供劫掠就劫掠自己的兄弟。一时间阿拉伯半岛陷入到掠夺土地和血亲复仇的混乱局面。

然而就在波斯人占领也门的570年在麦加的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诞生了一个婴儿,谁也没料到他不仅将改变阿拉伯人的命运,还将深刻影响后来的世界历史——这个婴儿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简称穆罕默德)。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原本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团结在了真主的旗帜下,于是他被穆斯林奉为先知。当632年先知归真时阿拉伯半岛已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接下来阿拉伯人将走出他们世代居住的阿拉伯半岛。此时中东的两大势力拜占庭和波斯在长期的战争这两败俱伤,这时阿拉伯人犹如一股旋风般冲出了阿拉伯半岛:633年有着“真主之剑”称号的哈立德袭取波斯在伊拉克边境的前哨重镇希拉,这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却揭开了穆斯林规模扩张的序幕。紧接着穆斯林的兵锋转向拜占庭:叙利亚、埃及以及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相继落入穆斯林之手,至此除了小亚细亚西部一小片领土外,拜占庭已失去在亚、非两洲的全部领土。尽管丢掉了半壁江山,但拜占庭仍得以同阿拉伯以及东方的大唐帝国并称当时世界三大帝国,相比之下波斯就没这么幸运了:637年5月31日~6月1日6000阿拉伯军队与12万波斯军队在卡迪西亚相遇。由于兵力众寡悬殊,阿拉伯方面只派小股力量从侧翼骚扰敌军,不进行正面交锋。本来阿拉伯军队人数就远远少于波斯军方面,波斯军又动用了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先进、最不易攻破的象军参战,他们在大象身上装有坚木箱子,阿拉伯人如果射击,敌军就会躲入箱子,而大象的皮又无法射透。所以一开始阿拉伯军方面伤亡损失相当惨重,战斗打得非常艰难。但后来阿拉伯方面及时改变战术——只派小股力量从侧翼骚扰敌军,避开正面交锋。是日沙漠刮起了狂风,遮天蔽日,波斯军不习惯这种恶劣的天气,阿拉伯军趁机从正面发起猛攻,首相罗斯塔姆战死。阿拉伯人乘胜追击,选择一个便利的浅滩,安全地渡过底格里斯河,胜利地进入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波斯皇帝叶斯提泽德三世被逼无奈,只得弃城而逃,皇后自杀。阿拉伯军队占领了整个伊拉克。在这里阿拉伯军队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信仰基督教的闪族居民情愿投向伊斯兰教的怀抱也不愿继续服从波斯的袄教统治者。651年波斯末代皇帝被木鹿(今土库曼斯坦境内)一个磨坊主杀死,至此萨珊波斯灭亡。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2)

当阿拉伯人将从波斯直到北非的辽阔土地尽收囊中时阿拉伯国家内部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661年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诞生,在此之前阿拉伯国家大体维持着类似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禅让制——代表阿拉伯各部利益的四大哈里发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交替上台执政。711年倭马亚王朝派驻北非的埃米尔穆萨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西班牙,至此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此时从地中海直到中亚的整个丝绸之路西段已完全在阿拉伯帝国的掌控之中——波斯被征服,拜占庭被打残,古老的埃及也日渐伊斯兰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人也曾遭遇挫折:720年阿拉伯人在征服西班牙后向北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夺取纳尔榜地区,继续北进,攻入法兰克王国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将阿布德拉赫曼统率的骑兵,粉碎了当地贵族的抵抗,长驱直入,直抵波亚迭。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查理·马特率领一支由奥斯特拉西亚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军队来到都尔。732年10月两军在今法国境内罗亚尔河之南、都尔与波亚迭之间的原野上发生激战。阿拉伯人虽然是一支久经战斗的军队,但因沿途劫掠财物甚多,士卒无心恋战,结果被法兰克人击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胜攻取纳尔榜也未成功。都尔之役(或称普瓦提埃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不仅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欧的继续深入,避免欧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在这样的局势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方向转向东面的中亚地区,而在这里他们即将遇到真正的对手:747年一个获释的波斯奴隶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749年在经过两年的战斗后倭马亚王朝崩溃,起义者占领了库法城并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为哈里发,由此开创了阿拉伯帝国史上第二个世袭王朝——阿拔斯王朝。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因此中国古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最后一支残军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支流扎布河畔覆灭,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埃及,当年8月阿拔斯王朝的军队追到埃及杀死了这位倭马亚王朝的末代哈里发。阿拔斯王朝建国之初政局不稳,自称“萨法赫”(据说这个词同时兼具屠夫和仁慈之人的双关含义,大概就类似于乱世用重典保护百姓而行仁慈的含义)的阿布·阿拔斯千方百计致力于彻底铲除前朝余孽,为此他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改朝换代引发的国内动荡也波及到了8世纪初刚被阿拉伯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驻军哗变,一直在大食和大唐之间朝秦暮楚的当地土著王国见状也纷纷脱离大食。为应对河中地区的变乱,阿布·阿拔斯委派阿布·穆斯林出任呼罗珊总督。这位开国元勋驻节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州的一个绿洲城市)号令一方,手握重权。他命令手下大将齐雅德·萨里率领新王朝的统治支柱——精锐的呼罗珊军队进入河中地区,镇压了布哈拉等地的叛乱。与此同时东方的大唐王朝正自东向西扩张自己在中西亚的势力范围,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也已扩张到这一地区,一时间西域出现了大唐王朝、吐蕃王朝和阿拉伯帝国三方博弈的的格局,三方势力根据自身利益不断重新调整结盟和打击的对象。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3)

公元750年大唐帝国的声威已远播中西亚地区——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此时作为大唐安西节度使的名将高仙芝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取得了针对吐蕃势力的一系列胜利,被吐蕃和阿拉伯帝国誉为“中国山地之王”。阿拉伯帝国内部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所导致的乱局使高仙芝看到了进一步向西开拓的天赐良机,于是他率兵首先进攻在阿拉伯帝国的中亚属国中地位最重要的塔什干(石国):这个国家农业发达,地处中亚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特殊地位,曾一度臣服于唐。

然而此时那个向唐称藩的石国国王已被降为石国副王,此时的国王鼻施特勒是阿拉伯帝国册立的。750年唐军攻陷石国都城,第二年初高仙芝将前石国国王一行带入长安,斩于阙下。高仙芝作为一位名将的能力不容置疑,但他也具有缺陷:在对石国的征伐过程中他放纵部属大肆劫掠、屠杀老弱、掳掠丁壮。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开始四处奔走——向中亚各国极言唐军之残暴,而后前往撒马尔罕投奔率军驻扎于此的阿拉伯帝国将领齐雅德·萨里。最终传到安西的消息是阿拉伯帝国有可能与诸国连谋进攻四镇。高仙芝为争取主动权决定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年初夏高仙芝征召安西各镇军队主力向西进发。此时正在安息都护府担任幕僚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大军临行前赋诗道“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甲兵二百万”自然是艺术上的夸张,事实上安息都护府的总兵力不过二万四千。除去留守部队后高仙芝所率汉兵不过两万,算上附属国军队共计大约七万人马(据杜佑《通典》)。公元751年7月末高仙芝所率唐军及属国军队抵达石国的怛罗斯城,在这里他们遭遇了阿拉伯帝国与河中诸国的联军。怛罗斯成为继汉代陈汤斩杀匈奴郅支单于后中原汉兵所到最远之地。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4)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骁勇善战——唐军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曾占有很大的优势,唐军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终溃不成军。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方向败退,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两万人的唐安西军最后只剩数千人。表面上看怛罗斯之战似乎并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战后大唐和阿拉伯帝国都没进一步扩张,而是审慎地保持着和平。然而实际上此战对中西亚地区的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这是伊斯兰文明进入中亚的开始——用俄国近代史学家巴托尔德的话说”中亚本该是中国的,但却变成了穆斯林的“——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怛罗斯之战后两年唐将封常清远征克什米尔取胜,公元754年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胡再次归顺唐朝。然而很快唐朝内部爆发了安史之乱并逐渐退出了西域地区,之后的宋朝、明朝更是放弃了西域,直到清代才重新将西域划归统治,而此时伊斯兰文明已成为西域的主流。与此同时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帝国本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之战后逐渐放弃了对外扩张的国策,转而加强帝国的内政治理,从而扮演起沟通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角色。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及其后续的席卷西亚、中亚、北非、南欧的大征服运动,丝绸之路重又变得畅通无阻。哈里发朝廷在商路上为客商设置宿舍和驿站,开掘水井,设立换马站。在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商路上的驿站已达到1000个。一时间无数商队分头涌向东西方,丝绸之路上响彻驼铃之声。阿拉伯帝国最著名的驿道是横贯中亚的呼罗珊大道(丝绸之路中段)——它向东经布哈拉、撒马尔罕,直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奥什,再自奥什东南行,过特列克山隘至我国新疆的喀什,循丝绸之路至大唐帝国的京城长安。上个世纪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窑头村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币,这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和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的实物证据。当时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工艺品已成为阿拉伯商人经商致富的财源象征,事实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只是有形的商品,还有无形的技术和文化: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对世界历史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造纸术的西传——在怛罗斯之战中被阿拉伯人俘虏的杜环曾在自己的《经行记》里记载自己亲眼看见一些唐朝工匠在当地造纸、织绸。然而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丝毫没料到:此时东方的大唐帝国即将发生的一场变乱会影响到自己的国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就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趁机侵占了河西走廊,至此丝绸之路贸易被切断。而这对阿拉伯帝国而言是一场致命的变乱——中东地区水贵如油,稀缺的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是极其不利的,所以阿拉伯帝国不得不依靠丝绸之路贸易的收益来反哺农业生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构成阿拉伯帝国的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波斯高原、叙利亚地区、埃及、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等地缘板块的体量实力都差不多,由于缺乏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统驭,在交通资讯并不发达的古代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维系各地缘板块的恰恰是共同的商业利益,所以丝绸之路贸易的中断既沉重打击了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发展,也切断了其国内各地区联系的纽带。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5)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并不打算坐视丝绸之路贸易中断,他们开始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尽管从长安出发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被吐蕃切断了,但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先民就开拓了自广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汉代时中国人在海上的足迹已到达印度半岛。事实上当年的罗马帝国曾开辟一条自埃及到达印度半岛的航线,由此和华夏先民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如今阿拉伯人也打起了这条商道的主意:公元766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正式迁都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新都巴格达,他为营建这座新都动用了10万工匠,花费了四年时间和1800万金币。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曼苏尔的经营下迅速成为和中国长安齐名的世界两大都市——这是一座拥有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而与此同时的巴黎和罗马加起来不到4万人。曼苏尔曾说出自己迁都的理由:”巴格达可以通过底格里斯河到达波斯湾,由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东西方展开广泛的贸易往来“。当然巴格达毕竟还是一座内陆城市,与此同时波斯湾附近的港口城市巴士拉也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到了哈伦·拉希德时代巴格达成了国际贸易中心。商道辐辏四方,直抵遥远的东方、西欧乃至北欧。沿途客栈、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骆驼奔行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队多达4,700余只。为加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哈伦曾有过在现今的苏伊士地峡开凿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设想。当时阿拔斯王朝和中国唐朝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巴格达和长安有水、陆两路交通相连,水路经波斯湾,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抵达广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陆路取道波斯和中亚,即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两国都城均设有专卖对方商品的市场。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国的造纸术,在巴格达建立起第一座造纸作坊。两国还互派使节出访。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伦对待学术的宽容态度和他不带成见、不加歧视地赞同、支持、鼓励以至庇护各种学问和艺术的作法,使帝国各地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加之哈伦和伯尔麦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钱赏赐给博得他们欢心的人,使各地的诗人、才子、乐师、歌手、舞女都云集都城。放荡诗人艾布·努瓦斯是哈伦的清客和夜间出游的伴侣。著名歌手和乐师易卜拉欣·摩苏尔及伊斯哈格父子都是朝廷的御用文人,为哈伦大唱赞歌。阿拉伯帝国不仅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也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原本诞生于印度的0~9十个数字符号如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通过阿拉伯人流传到欧洲;而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更是将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印度、中华等古文明的经典融会贯通。813—833年在位的哈里发马蒙在曼苏尔和哈伦·拉希德时期所设的宫廷翻译研究机构和皇家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智慧宫,成为当时中东和欧洲最成功的学术机构。除此之外伊斯兰教的传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阿拉伯帝国成功将自己的信仰传播到北非、中亚、印度河、伊比利亚等地。

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的领土曾达到1260万平方公里,此时巴格达的哈里发比欧洲任何国家的君主都拥有更大的权力。然而仅仅百年之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就成为了地方军阀手中的提线木偶,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上文所说的丝绸之路贸易的阻断——尽管阿拉伯帝国通过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利益暂时掩盖了国内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然而对阿拉伯帝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的功效远远不及陆上丝绸之路,因为像中亚呼罗珊这种边远地区根本就不可能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利。

阿拉伯帝国崛起和灭亡(一度繁荣的阿拉伯帝国如何崛起)(6)

随着经济纽带的被切断使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内部各民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事实上今天中东地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在当年就已埋下了种子。各民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各地逐渐崛起了一群手握地方实权的割据军阀,终于在788年北非摩洛哥的什叶派地方实权人物脱离阿拉伯帝国,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在此建立了艾格莱卜王朝。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之后东方各省相继独立成为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909年什叶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随后征服了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等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实际上已成为了塞尔柱突厥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保留了宗教首领的地位,但被剥夺了政治实权。各地割据军阀混战之时底层人民的起义也层出不穷——进入9世纪后阿拉伯帝国相继爆发了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给予了阿拉伯帝国最后的致命一击——西征的蒙古军团攻陷了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并杀死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至此画上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