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葛山摩崖石刻写的内容(探秘四山摩崖石刻)(1)

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方式雕刻在石头上。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也因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而传世流芳。在“亚圣”孟子的故乡——邹城,有四座名山,分别是葛山、峄山(一说为尖山,编者注)、铁山和岗山,被合称为“四山”。虽说这四座山都不高,但因山上的北朝佛经摩崖石刻而名扬四海,后来这些石刻被学术界称为“四山摩崖刻经”。让我们以摩崖石刻为轴线,领略巨幅佛家经文背后的邹城胜景。

1、铁山摩崖刻经

铁山位于邹城城北铁山公园内,铁山旧称前岗山,海拔146米,花岗岩质。铁山摩崖刻经位于铁山之阳。刻经石坪左上部有一石坑,传说是道家铁拐李曾在此传道,在铁山半腰上蹴就一个大脚窝,铁山由此得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邹城规模最大的公园,市民可以免费游玩。

作为本文当之无愧的“主人公”,铁山刻经是一整块花岗岩石坪,南向,石面倾斜约45度,刻面平整,上部较陡峭。刻经石面南北长66.1米,东西宽16.4米,总面积1085平方米。刻经正上方阴刻巨龙、祥云和佛光的图案,中间为巨字“大集经”题刻,下有双龟对踞的图案。整个刻经为“龟趺螭首”的巨幅石碑。虽然刻写的内容是佛经,但表现的形式却是汉族传统的碑刻制样,反应了中西文化、佛汉文化的融合,是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据介绍,铁山摩崖刻经有三部分组成,一是经文部分,17行,每行最多61字,最少6字,字径50至70厘米,全部经文900余字,由于风化剥蚀,现存795字。刻经内容为《大集经·穿菩提品》。《大集经》全称《大方等大集经》。此经经意为,广说大乘法义,以中观实相为宗旨,经中着重讲说了许多大乘修行法门,而均以般若性空思想加以贯穿,一方面演说禅法,又叙述了一些故事因缘,因之此经可称为大乘方广部经的汇集。

二是石颂,位于经文左侧,因经文有匡喆的题名,又称《匡喆刻经颂》。颂文上部有《石颂》两篆书大字,下为12行颂文,每行43至52字,字径22厘米。原有614字,现存437字,骈体文。内容记述了铁山刻经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经主家事、刻经年月及对书法艺术评价,颂文中对写经人僧安道懿的评价极高,“精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风腾霄”之誉,羲,指(晋)王羲之;诞,指(魏)韦诞;英,指(东汉)(魏)钟繇,皆为书林圣手。据记载,经主匡喆系汉丞相匡衡之苗裔,史载其“秀德自天,英姿独拔”,极富才华,是邹城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他与同邑人李桃共同割舍家资,主持了刻经事宜。据《汉书·匡衡传》载:匡衡祖籍东海郡承人,以刻苦好学著称,汉元帝时为丞相。石颂还记述了刻经为“皇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即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这一年由他下赦令,禁止废佛事件的发生,允许官民信奉佛教,长达四年之久的“周武废佛”宣告结束。可见,铁山刻经就是这次佛教复兴的产物,这不仅注明了铁山刻经的年代,而且对考证山东境内其他刻经年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是题名,位于经文正下方原有10行文字,现存6行,现存刻面长3.25米,宽3.4米,字径19至30厘米。现存45字。内容记载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第六行有“东岭僧安道一署经”。整个刻经场面博大,气势恢宏。佛经书法以隶为主,参以楷法,开张险峻,宽阔空灵,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岗山摩崖刻经

岗山在邹城北,与铁山一涧相隔,其山势嶙峋,巨石相叠,树木葱郁,景色幽深。刻经在山北侧山谷内,自东向西散刻在三十余块花岗岩石壁上。

依内容与镌刻形式分作五部分:一是散刻大字《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字径30至40厘米。二是小字《入楞伽经·请佛品》,字径10至20厘米。据介绍,《楞伽经》或名《入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论述唯识思想的大乘重要经典之一,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它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阐释。三是《佛说观无量寿经》,字径15厘米。此经的内容是叙述王舍城内阿阇世太子,听信提婆达多的恶言,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闭于七重室内,欲令饿死;后来又将母幽闭于深宫,不令出外。这时韦提希忧愁憔悴,遥礼耆阇崛山向佛祈祷,佛和目犍连、阿难现身于王宫内,时韦提希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即在宫内为她宣说三福、十六观的往生法门。韦提希闻佛说后,欢喜悟解,得无生忍。此中所说的三福、十六观,即是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

除了《佛号》和《佛名》之外,还有《题名·刻经年月》。目前,由于雨水冲蚀和地震的缘故,有少量刻经倒匍倾斜,但大部分刻经保存完整,刻字清晰。岗山刻经中《年号·佛名及题名》石刻中有佛像,下部有“释迦文佛”“弥勒尊佛”“阿弥陀佛”三佛名,中部刻“大象二年(580年)七月三日”,对研究岗山刻经的年代及刻经背景具有重要价值。其书法艺术风格与铁山刻经差异较大,《佛说观无量寿经》以隶意为主,朴实丰茂,圆腴敦厚,神韵飞动。《入楞伽经·请佛品》则楷意结体、方正规矩。散刻《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则隶楷相间,笔锋外露,奇谲瑰丽,富有变化。

3、葛山摩崖刻经

葛山摩崖刻经在邹城东北14公里北葛山西麓,佛经刻在整幅花岗岩石坪上。刻面东西长20.6米,南北宽8.4米,共173平方米。

这里的刻石为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佛经大字,十行,420字,字径40至60厘米。据悉,《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维摩诘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毗耶离城之居士,曾辅助释迦牟尼进行传教;阿閦佛出现于阿比罗提国,成佛于东方妙喜国的极乐世界。经文还对“佛身论”进行了叙述,如葛山刻经首行就有“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说明佛是法身,不能用语言详尽表述,虽无相而常住不变,不可分,不来不去。是大乘佛教“佛身论”的核胞,把佛进一步神化,虚无飘渺,以提高其神威的影响。《维摩诘所说经》自东晋高僧竺道生、后秦僧始注疏以后,在佛教界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其二是《题名》部分。位于佛经右下部,由于风化过甚,仅存六字。葛山刻经是邹县北朝刻经中刻写最晚的一处,它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在经文的最后一行题写的年号是北周“大象两年岁玄枵……”玄枵即“子年”,与大象二年的干支一致,说明葛山刻经较铁山刻经晚一年。

纵观葛山刻经的书法艺术,乃是以隶楷书结体,圆笔藏锋,形体浑穆简静,飘逸宽绰,与铁山刻经书风一致。葛山摩崖无有刻经题名,诸多书法家对此考证,认为葛山刻经同出于僧安道懿之手。

4、峄山摩崖刻经

据记载,峄山北朝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处在山阳“乌龙石”上,因其北侧有天然洞穴“妖精洞”古又称“妖精洞刻经”。刻面东向,高3.8米,内容是《文殊般若经》。另一处在山顶五华峰,经文刻在“光风霁月”石上,刻面向南,经文内容为《文殊般若经》,刻面高2.13米,横3.65米。两处刻经内容相同,书者相同,经主也相同。在刻经东部发现题记和年号,得知该刻经为河清三年(564年)所刻,是邹城北朝摩崖刻经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其书法亦出自僧安道懿之手笔。刻经书法以隶意为主,结体严谨,雄浑简穆,端整古秀,是北齐刻经的上乘佳作。(万德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