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24日早上7时54分,正是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大好时光。
这一天,在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土岭村的碾米加工厂,党支部书记黄上福正在进行忙碌的工作,但就在此时,一声巨大的爆炸轰响突然出现,打破了空气中的平静。
黄上福缓过神之后就立即跑出去瞧了眼,这下可把他给吓坏了,他家后面的高山上竟着起了大火,火光冲天,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一位村民急急忙忙跑来告诉黄上福:“书记,大事不好了,有一架飞机撞上山头了。”
黄上福一听知道出大事了,年近半百的他顾不得回家看看情况咋样,赶紧召集了村里的干部、民兵营长等人对现场秩序进行维持。
他自己则是赶忙骑上自行车,骑到了有电话机的中南村公所,给乡政府打电话报告此情况。
桂林发生空难的事情随着通讯的传播,一层层到达了中央首长处,各级领导立即开始组织救援行动。
九点多钟,随着“呜—呜—呜—”一阵阵急促的警笛声,桂林市的街头出现了一辆辆风驰电掣的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以及装载着实弹的武警和警方军官兵的军车。
百姓们还不明所以,但是却被此画面给震撼到了,这一定是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
那么这场空难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事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惨烈的空难事件1992年11月24日上午7时17分,南方航空公司一架3943航班的2523号客机,机型为波音737—300型,要从广州飞往桂林。
由于这架飞机是加班机,计划的是先飞往桂林机场而后再转飞往香港航班,当时客机已经在白云机场加满了足够两个航班所使用的汽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架客机却在飞往桂林境内的时候突然与机场断联。
上午7时54分,客机在阳朔县杨堤乡上空失事,突然间就撞向了海拔600米高的天马山顶,随之而来,飞机发生了粉碎性解体,解体后的飞机残骸、遇难者的尸体,以及各种杂物都伴随着大火散落在了后背山。
10时17分,桂林陆军学院600名指战员和武警桂林支队的官兵们率先赶到了出事现场。紧接着,桂林警备区和驻区部队及部队医院的教援人员也相继赶到。
后背山上都是是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模样,这样的环境给负责搜寻的官兵们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困扰。
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时任桂林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刘正豪和武警桂林支队参谋长罗尧村等人亲自赶往山顶中心现场,在此地指挥官兵们的行动。
他们采取了分段包片拉网式的搜寻办法,先由撞机的山顶部分开始向四周搜寻。
而另一部分指战员则是采取由山下向山上的拉网式的搜寻办法,与官兵们相配合的是公安刑侦技术部门,他们负责紧张的勘验工作,进行照相、录像、取证等,他们要尽力搜取每一件很有价值的资料,这是寻找空难事件真相的关键。
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他们攀悬崖、蹬峭壁、斩荆棘,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就连石头缝他们也都不放过。
在树丛中寻找的时候,他们钻向连动物也都不曾钻过的长满荆棘的草丛,他们在这些地方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残骸,并将其手指、耳朵、碎肉、以及还有粘着毛皮的头发等,都一点点仔细的捡进了塑料袋中,然后将塑料袋抗在肩山,背在背上,一步步的朝山下走去。
11月26日上午,南方航空公司宣布遇难者乘客共133人,其中境外旅客13人,内地旅客120人,而机组的8人也全部遇难,这也是中国航空史上一次惨重的空难。
飞机失事前的断联在飞机失事之前,桂林民航指挥台称,在7时52分的时候,空难飞机曾与机场作过最后的联络。
在这之后,双方之间的无线电联络却中断了,情况发生的很突然,而桂林机场也一直试图与出事客机进行联络,从八点一直呼叫到了九点,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回音。
与此同时,广州白云山机场也一直在指挥塔进行呼救,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话,客机失联的状况一直持续着。
民航有关指挥系统不得不发出命令,将广州至桂林航线上以及外围的雷达网全部开启,但是始终都没有找到客机的踪影。
在客机未失事之前,曾与地面指挥塔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地面保持2100,通畅。”
“就这么办,保持2100。”
专业的飞行员都明白,所谓2100米的高度是飞机在飞行时的正常高度,一般情况之下,飞机保持在2100米的时候不用降落、保持平飞,就可以顺利通过桂林机场上空,不出意外就会安全降落。
而且波音737—300型的飞机是新一代的喷气式飞机,一共可载135名乘客,这架飞机在1991年的5月份才交付,距飞机失事的这一期间,总共有4165小时的飞行时间,3153次的起落。
这架飞机还配备的有光纤导航设备,这一设备能让操纵飞机的驾驶员可以不依靠仪器,只凭借着模式所给出的航线就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
机组在遇难之前从未遇到过任何的异常报告,而飞行当天的天气状况也是良好的。
这种种的情况,不免让群众的目标都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负责驾驶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周继南,一部分群众甚至纷纷发出了猜疑的声音。
周继南是潮州人,在航空学院上过学,19岁的时候就开始驾驶飞机,有着八年的驾机经验,他也是大陆最高技术等级飞行员,会一口流利的英语,曾担任过教员的职位,工作经验丰富的他飞行技术非常全能。
从1982年起,周继南就一直在广州白云机场任职,同事对周继光的印象也非常的好,他是一个技术很强,心思谨慎的驾驶员,正值青年的他身体状况很健康。
中国南方航空飞机
周继光在驾驶飞机的时候也是完全按照地面的指挥进行飞行的,并没有违反任何的规定,专业人士为此分析空难的可能性是出现了突发情况导致飞行员没有办法操纵飞机。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结实的记录器黑匣子,是搞清楚飞机失事主要原因的一个依据,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通常是怎样撞都不会坏,怎样烧都不会熔化的,而此次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在空难发生的第二天傍晚,就被发现掉落在了天马山撞击点附近的丛林中。
但是却因受到了极其强烈的撞击,黑匣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这下对分析空难发生的原因又增加了一个大大的难度。
消失不见的飞机残骸在“桂林空难”事件中,有一件令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失事客机总共重50多吨,在其坠毁后,所收集到的飞机残骸却还不足2吨,回看以往的空难事件这都是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
有专家对飞机残骸进行技术鉴定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失事飞机的右翼竟没有留下一点的残骸,要知道飞机的右翼可是非常庞大的,怎么会没有一点残片的踪影呢?
不仅是右翼,就连飞机的尾翼也未曾寻得一点踪迹,根据现场的情况来看,飞机失事撞向山头的机头部位与飞机残骸所散落的山坡位置,高度相距不太大,大约有几百米。
根据常理来看,从这么短的距离散落的话应该会有一些飞机的残骸甚至是受害者的身体组织。但偏偏相反,最后所搜寻到的残骸所占的重量仅仅只有飞机重量的1/50。
有专家推断,可能不是找不到残骸,而是飞机油箱太满的缘故,在飞机失事时,所产生的巨大爆炸使得这些残骸被完全的粉碎了。
事故起因,众多假说空难事件的起因,不仅是专家所要查询的,也是民间百姓议论纷纷的事情,但这其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假说。
其一有说是飞机上的乘客进行了劫机以及打斗的行为,这一最初的说法来自11月31日,香港《华侨日报》所报道的一则新闻。
《华侨日报》称已从一名“中国民用航空局高层人士”处听说,这场空难是因劫机打斗而造成的。
《华侨日报》报纸
这一报道很快就被中国民航局的发言人澄清。
12月2日,发言人就指出了在发生“桂林空难”事件后,来自香港的《华侨日报》从未有过到现场进行采访的请求,而所谓的“中国民用航空局高层人士”也从未接受过该报记者的采访。
所以这一报道也是纯属造谣的。
在黑匣子被毁坏后,中国民航局也组织专家对此次空难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此同时,也邀请了美国方面的专家一同参与进来。
根据当时搜集到的已有的资料和情况都显示,引起这场空难的原因绝不是劫机、打斗,之后,这一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其二假说是,此次空难的发生与不明飞行物有关,早在“桂林空难”发生之前的11月8日,《桂林日报》就有过关于空难失事地点杨堤乡出现了不明飞行物的报道。
10月31日的晚上,在杨堤乡附近,很多村民都看到了当时天空中出现了不明飞行物光源。一共有三个,都是呈现出了扫帚状并带有桔红色的光芒,光源在杨堤乡的上空位置一直徘徊着。
村民仔细观察,它们是均匀分布并且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进行的盘旋,这种状况一共持续了大约七八分钟的时间。
桂林杨堤乡
这件事情经过有关部门的查询,一些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光源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的天气有着一定的关系,那天晚上是雷雨天气,有可能是那时所产生的火球,据此专家推测飞机遭受不明飞行物的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其三是与“次声波”有关,提出“桂林空难”事件的发生可能与次声波有关的人是一位多年从事声学研究的专家。
桂林身处于重峦叠嶂中,是在一个半丘陵的地带,据声学专家所言,在这个地带的气团是跟随着山势的走向而呈现出上下浮动的趋势,这样子的话会引起气流的震动,从而产生一种名叫“山背波”的次声波。
专家科普,这种类型的次声波,它的周期一般都是几秒到几分钟时间不等,也是导致一种对飞机飞行有着极大危害的“晴空湍流”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次声波所引起的这个“晴空湍流”一旦被飞机遇到,就犹如落到了一个风漩涡中,这样子的话飞机在各种强劲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失去操纵,造成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飞机遇上“晴空湍流”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飞机会在次声波的影响之下产生一种“生物效应”,其理论认为,一旦次声波的频率与人体自身的频率相接近的时候,就会产生“共振”的现象。
这时,作为飞机的驾驶员就极有可能受到这种影响,没有办法承受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强烈震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而声学专家也进一步的表示,飞机在遭遇空难前的高度正是次声波形成区域的高度。
官方给出的结论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之下,“桂林空难”事件的真相就显得越发的扑朔迷离,而作为空难机组副驾驶王文华的胞弟王文祥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王文祥,在二哥出事后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桂林的失事现场进行祭奠。
他也迫切地想要知道飞机出事的真正原因,在心底,王文祥相信此次重大事故的发生绝对不可能是机组人员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这一定是一起比较特殊的事故。
飞机检查
在王文祥的调查之下,他有了新的一个发现,他得知这班航机在出事的前几天出现了一些故障,机师曾经在飞行记录中写过飞机出现了机械故障的问题。
这其中有极大的可能是航空公司在对飞机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的时候出现了疏忽,但此猜测却没有黑匣子能够给出决定性的证据,王文祥也只能将其当成是一种可能性的情况。
对此官方也给出了关于“桂林空难”事件的一个结论,当时飞机已不知何原因处于失联的状态,在高空准备下降的时候,由于飞机右侧油门的随动性不好,不能随着飞机姿态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调节。
这个问题就直接造成了飞机从下降的姿态进而转为平飞的姿态,而右引擎却依然停留在一个慢车位中,由此输出的推力要比左侧小很多。
为了使得飞机能够得到平飞的推力,左侧的油门就自动的增加了这一推力,但这时由于左右两侧直接之间的推力相差很大,就使得飞机逐渐向右进行偏转。
一检测到这个情况,飞机的自动驾驶就会调整副翼的角度恢复平飞,将左副翼随之向上给调整到5度的位置,又将右副翼向下给调整到3.5度的位置,但即使对此做出了调整,却还是没能解决飞机继续保持平飞并且继续向右偏转的这一问题。
飞机俯冲图
直到飞机向右倾斜到46度的时候,机组这才断开了自动驾驶仪,但结果因处置错误,向右方搬动了驾驶盘使得飞机变成了向右直接倾斜了168度。
在这样倒置的情况之下,机组又向后猛拉操作杆,这一下就加剧了飞机的俯冲,使其冲撞上了阳朔县杨堤乡附近的天马山中。
虽然这是官方所给出的结论,但是群众们却依然有着不同的讨论,而这场扑朔迷离的空难至今还有着许多都无法解答的谜题,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告慰死者的亡灵,让他们好好安息。
参考文献:
孙海潮,杨家福,舒松柏.“11.24”空难之后……[J].国防,1993(03):37.
程小琪.扑朔迷离, “11·24” 桂林大空难(上篇)[J].南风窗,1993(02):5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