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会员优秀作品(抗疫作品书展首发)(1)

图说: 《当下与未来》在上海书展上正式发布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抗疫书籍备受瞩目,其中就有“疾控女侠”吴凡和公共卫生专家汪玲两位教授以疫情的亲历者、研究者和战斗者的视角,真实记录2020年这场抗“疫”的作品。昨天,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下与未来》一书在上海书展上正式发布。

吴凡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完成人,从事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30年,汪玲是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完成人,从事公共卫生和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近40年。二人均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科教授,都是我国本土培养的公共卫生博士,而她们亦是学生与师长。这本合作作品,不仅是一部纪实之作,也是两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站在当下,直面未来人才培养的叩问和思考。

抗疫会员优秀作品(抗疫作品书展首发)(2)

“这场战‘疫’没有局外人,我们都是亲历者。但作为曾经的公卫人,今天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我觉得有更多责任去记录、观察,去思考、提升。”吴凡说,“读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当下’,可以找到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成才之路,也可以找到公共卫生专家服务国家需求的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路。希望能够帮助启迪、思考‘未来’如何培养更好、更符合时代之需、未来之需的人才。”

该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记录了吴凡的百日抗“疫”轨迹,从“一人、一校、一城、一国、一世界”的视角多维度还原上海、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的历程;第二篇翔实记录了上海医学院“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生动案例;第三篇集中展示了著作者近年来负责的国家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全健康”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视点,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推进“新医科”培养模式改革;第四篇记录了吴凡1年挂职毕节脱贫攻坚故事,讲述了汪玲10年磨一剑创新“5 3”模式,记载了上海疾控中心“曲突徙薪”20年历程,概括了上海公共卫生30年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回顾了作者对国家恢复高考40周年的体会,总结了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并分析了新时代“5 3”培养体系下医学教育面临新问题和改革新路径。

“对这段艰苦岁月最好的致敬,是忠实记录这段历史,并书写新的历史。出版的功能,就在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使伟大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成为人类社会的财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致辞中提到,“历史不能选择,但当下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培养高素质医学和公共卫生人才,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复旦大学聚焦国家和上海所需,先后制定了《复旦大学加快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建立了唐仲英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加快推进融合创新、交叉协同的大医科体系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今年上海书展的如期举行,离不开奋战在与病魔抗争一线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也离不开无数像《当下与未来》著作者吴凡、汪玲这样的公共卫生专家、科研教育工作者。正如吴凡曾经所言:‘公共卫生体系就像一盏路灯,亮着的时候,在路灯下行走的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而一旦哪一天路灯不亮了,人们才会有不安全感,才会体会到路灯的不可或缺。’”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说。

“在上海打造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背景下,《当下与未来》出版发行意义非凡,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的意义。” 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红表示,两位公共卫生专家用专业精神和人文情怀,置于时间定位和历史背景下的审视和叩问,以“当下”推动“未来”的进步,相信会给读者不少的启发,并在其中汲取聪明智慧和进步的力量;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开卷有益,相信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回忆起当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抗疫经历。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