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1)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2)

感谢,我们的社区工作者。

这些天,见证了太多太多故事,想表达的情绪千百种,杂糅心头,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早看窗帘晚看灯”,365天你们日夜坚守,是真的不容易。首遇“奥密克戎”阻击战考验着所有人。好在,因你们、我们、他们的拼搏应战,迎来了新的曙光。一座城,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戮力前行。

四筛全部阴性,朋友圈迎来了一场比较等候时长的“凡尔赛”;众人齐心共克难关,《希望》的歌声传遍每个角落;市场井然、社会稳定,“宅男宅女”安心窝在家练起了厨艺;区级媒体捷报频传的推送,一条条暖心留言让人泪湿眼眶……每一寸精致岁月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

你们的背影,藏着这座城最“柔软”的故事。传递出的感动,纵有千言万语,又何能表我心迹。“故乡也叫血地”,作家贾平凹这样定义故乡。我曾想,究竟是怎样的深情,才能将这片热土融入血液。历经此番考验,恍然大悟,“静海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我们就是静海”。

“一切,为了人民!”无怨亦无悔。

见过夜里11点,蹲在台阶上休息的社区工作者,护目镜上满是汗水,蜷缩着、低垂着,像被压瘪的“白气球”。最累最累的时候,怎么撑得下去?很多社区工作者说,“大家都这样,老百姓的“灯”,总得有人守啊。”

“本命年穿红秋衣,我给你买!”

1月15日凌晨3点,刘梅一家准备迎战第三轮“大筛”,抹了把脸就匆匆出门。可能因为疲惫,一路上,三人都没说话。丈夫开车,刘梅和女儿章治程闭着眼,直到一阵亮光和嘈杂声,一家人都打起了精神……

48岁的刘梅是朝阳街道众泰欣苑的社区工作者,平常敲门入户,总能听见口袋里“簌簌”的药盒声,她的心脏不好,“救心丸”之类的常用药随身携带。有的居民嘱咐好几遍,“大冷天,别来了,搁家歇歇。”但刘梅和同事们一趟也没落过。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3)

“谁家没个老人,都不放心。”疫情发生后,平日里需要特别关注的老人孩子,就更得悉心照看。入户做完核酸筛查,刘梅都会再去社区里转转,看谁家有事能帮上忙。

当天夜里,奔波了一天的刘梅回到家。让她意外的是,女儿还没睡,做了疙瘩汤等她回来吃。

这段时间,章治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落在了她的肩上。但在刘梅眼里,女儿一直长不大,三番五次嘱咐她,要记得给奶奶吃药,要注意保暖,要把窗户关好。这些话,刘梅一天要唠叨好多遍。

“妈,今年是你本命年,给你买了身红秋衣,有空试试?”女儿突然冒出的暖心话,让不善言辞的刘梅有些意外。

“疫情过去再说,爷爷奶奶今天没不舒服吧?”

“没有,挺好的。”

宁静的深夜,已经没了白天的喧嚣,娘儿俩窝在沙发上,享受着只属于她们的时光。以前,刘梅每年过年都会给章治程买件红秋衣,一晃十几年,女儿也学会反过来疼妈妈了。看着同样疲惫的女儿,刘梅的眼眶湿润了,她第一次觉得女儿真的长大了。

1月16日,刘梅和100多名社区工作者支援津南,临走时只带了两件衣服,作为“逆行者”里年龄最大的老大姐,刘梅担负起照顾好身边“战友”的责任。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4)

工作间隙,刘梅翻看着手机里一家三口穿着防护服的合照。照片是11日凌晨照的,那时候首轮“大筛”刚刚结束,章治程提议说,“咱们一起合个影吧。”刘梅和丈夫起初有些不好意思。这两年,一家人没怎么照过相,对于家人的爱,也都融化在生活的细枝末节。

“中国式父母”的爱无声无息,却又如此深沉。

到津南的第二天,带队领导告诉每名队员让家属准备些生活用品,区里组织专人统一送。当天下午,刘梅就收到了女儿送来的一行李箱东西,有维生素C、药、毛巾,还有一身叠得整整齐齐的红秋衣。

衣服里夹着一张纸条,是章治程的字迹,“妈,记得穿上我送你的红秋衣,平平安安,我和爸等你回家。”刘梅的眼睛渐渐模糊,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的掉。

“妈妈,你能不能和老师请假回家?”

这个稚嫩的问题来自6岁女孩马若曦。“能”或者“不能”,马铱濛回答不上来。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5)

马铱濛是朝阳街道益农里的社区工作者,每轮“大筛”都得早早进场准备。为了能随叫随到,她和同事就住在居委会,两张桌子铺张垫子,就算睡不着,也能解解乏。到社区工作前,马铱濛当过5年兵,这些苦对她来说,咬咬牙就过去了,可就是孩子,她一直放心不下。

若曦从小和姥姥姥爷住在大邱庄镇,平日里就算再忙,马铱濛也会回家,和女儿待上一整个下午。她和女儿躺在靠近窗户的床,阳光撒在脸上,俩人眯着眼。若曦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我和妈妈,住在妈妈的妈妈家!”“对,若曦要照顾好妈妈的妈妈。”这暖暖的下午,是娘儿俩最幸福的时光。

其实,早在若曦4岁时,马铱濛和若曦的爸爸就分开了。若曦好像能明白,从来没有问过,对于因疫情很长时间没回家的妈妈,若曦经常和同学说,“我妈妈去做很‘酷’的事,所以才没来接我放学,过几天就回来了。”

马铱濛一直这么答应,可也一直没有兑现。第三轮“大筛”的时候,舅妈抱着若曦,坐了半个钟头的车,来益农里核酸检测点找马铱濛。站在隔离线外,若曦分不清这些“大白”里哪一个是日思夜想的妈妈。“看看那个‘大白’衣服上写的什么啊?”顺着舅妈手指的方向看,若曦看到了妈妈的名字。

“妈妈!”若曦想要挣脱怀抱,跑过去抱住妈妈,对于年幼的若曦,马铱濛代表着整个世界。看到女儿,马铱濛愣住了,一直以来,她把“坚硬面”给了生活,“柔软面”给了家人,当它们在同一时空出现时,马铱濛不知所措。

人来人往中,挚爱近在咫尺。马铱濛招了招手,告诉俩人“快回去吧,太冷了。”舅妈听出了她的哽咽,抱着若曦转身走了。若曦望着妈妈,大声喊到“妈妈,你过两天来接我的时候穿着‘大白’,告诉同学,我没骗他们。”

马铱濛假装没听见,泪水早已模糊了眼眶。

1月16日,已经1个多月没回家的马铱濛也踏上了前往津南的客车,支援当时还是封控区的兆和园小区。由于情况紧迫,马铱濛和同事暂住在学校,晚上和女儿视频时,她告诉若曦“自己来上学了,过年可能回不了家”,还给若曦看了黑板、课桌,指着身边的同事,说是自己的老师。

若曦相信了妈妈的话,小心翼翼的嘱咐马铱濛,“你和老师请假,就说孩子在家,要回来过年!”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6)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7)

“行”,马铱濛给了女儿一个敷衍的回答。放下手机,她转身告诉身边的同事,“咱们一定要战胜疫情,我的女儿还在家等我。”

不论你身在何处,我都在家里守着你、盼着你。

“我等着你”这是年幼的若曦能做的所有。若曦,你最爱的妈妈没骗你,她真的在做很“酷”的事”。她拼尽全力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静海,YYDS!”

临近春节,华康街道湖岸栖庭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几个“95后”社区工作者面对镜头,齐声喊出这句话。他们琢磨了很久要喊点什么表达自己的心声,思来想去,就只有“YYDS”最贴切。

拍完照,李珊和伙伴们凑到手机前,看着刚拍的照片,大伙儿都笑的很开心,历经20多天的考验,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但大伙都能感受到胜利就在不远处。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8)

今年26岁的李珊,成为硬刚“奥密克戎”的一员。“流调、排查、上门磁、代购、接电话……”李珊面对更多的是居家隔离人员和行动不便的居民。

“土豆30个、西红柿10个、黄瓜10根、猪肉2斤、青椒5个、4个小西胡、4根白菜。对了,猪肉要剁成馅,张伯包饺子用……”

李珊每天都拿着张记满字的纸,到附近的超市买东西,这些都是居家隔离群众的需求。有时候拿不准买哪个,李珊就开个直播,让居民在视频里挑。

在大伙儿眼里,李珊一直是个细心又乐观的姑娘。20多天的时间,李珊的微信上多了400个好友,全是社区居民,因为怕漏掉信息,李珊就把微信页面登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和同事挨个捋。

“梧桐南里13号楼那家有个小宝宝,入户要提前微信他的妈妈,尽量不打扰孩子休息。”

“梧桐北里5号楼,梧桐南里11号楼,金科天湖北苑26号楼……入户需提前15分钟告知。”

“梧桐北里18号楼,禹州御湖郡27号楼……爷爷奶奶晚上9点半休息,入户要赶在9点之前。”

“大筛”期间,李珊负责和医护人员上门为居民采样。居民的作息规律、生活习惯、家里有几口人……很多细节她都装在肚子里。每次入户前,都会跟队友互相提醒,采样时要对一些重点户居民特别留心。

1月20日,入户采样一直持续到夜里9点,为确保应检尽检,李珊和医护人员抱着采样仪器一路小跑,挨家挨户敲门。

到居民程春魁家里的时候,他家7岁的小女儿突然跑过来,用稚嫩声音问李珊,“姐姐,你真勇敢,我可不可以送你一朵小红花。”

“好啊!”李珊把手伸了过去,女孩把小红花贴在了她的手背上。“你也很勇敢,也要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啊。”女孩看着李珊,用力点了点头。

社区有几位老人还没做核酸,李珊和医护人员没有停留,和一家人匆匆告别后,奔跑着,消失在夜色里。

来源:静海融媒

END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9)

灯塔守护人的工作(坚守百姓灯光的这些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