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和其它灸法的区别(艾灸贵在坚持--部分灸法适应症详解)(1)

灸法的适应证很广泛,寒、热、虚、实皆可以用艾灸。

阳虚体质艾灸:

阳虚体质简单来说就是体内的阳气不足,主要与肾中元阳(肾阳)相对不足有关。这种体质的人一般头发稀疏不茂密、黑眼圈、口唇发暗,阳虚体质常见舌体胖大娇嫩,脉象沉细,他们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手冷过肘,因为阳气不足,所以性格比较沉静,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他在他的《扁鹊心书》中重点提出要“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艾为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物理作用,可以通经络,活气血,祛风散寒,调节阴阳,身体阳气充足了,阴阳平衡了,阳虚的症状就有所改善。所以艾灸是治疗阳虚最好的方法。

脾胃虚寒艾灸调理

《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在人饮食没有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寒是常见病,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头昏、头沉、嗜睡、面色无华或淡黄、腹胀脘闷、四肢困倦、疲乏无力、胸闷、腹泻或便秘,还容易感染其它疾病。

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是一种大众都能接受的纯天然、无创伤、疗效显著的调理方法。

用艾灸健脾养胃首先通过扶阳固本来补充人体一身的能量,在通过治标局部取穴施灸,来改善胃部的气血循环,增强位的蠕动消化能力,能快速的消除胃部的不适。

艾灸中脘和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虚寒,中脘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胃瑞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艾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驱除寒气。

湿热下注艾灸:

所谓湿热,就是湿邪和热邪相合为病的一种证型。 湿热的原因是比较多样的。当然,阳气不足也是引起湿热的原因之一,如脾阳虚,运化水湿无力,导致湿邪中阴,湿阻气机而致蕴热,湿热互结,能够导致湿热证。但大多湿热是由于感受外邪所致。也有由于其它原因产生内湿内热而引发湿热证,如饮食积滞等原因也能引发湿热证。

湿热下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小便短赤,身重疲惫,舌苔黄腻,胃纳不佳等,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带下,下肢关节肿痛,脚气感染等症。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艾灸疗法通过补充人体阳气,来调理体质,是很好的方法。阳气进入体内,会将湿邪和热邪驱出体外。做艾灸时有人皮肤上会有水气出现,这就是湿气外排的表现。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长期体质虚弱艾灸调理

长期体质虚弱者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来进行调养,不过要注意,因为长期体质虚弱,身体的承受能力有限,艾灸的程度不能过强,以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可以先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循序渐进。

艾灸哥卖好艾,新浪微博:@艾灸哥柱子

aijiu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