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自太平天国瓦解至中日战争失败,其间共三十二年,此卅年历史的进展,是新旧时的分野。旧文化的扬弃,新技术的吸收,正是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此时已开始使用机器,制造枪炮轮船,以西法代替人工纺纱、织布、采矿、交通运输事业,使用机器代替人力畜力,新式装甲船也代替了篷筏。这些新兴事业出现于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变化,这种变化,西方称为“产业革命”,中国则称为“洋务运动”。中国之所以毅然决心推行洋务,颇有各种因素的存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1)

大清

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

湘军克服南京后,就整个局势而言,除了江南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和北方的捻、回之动作外,全国的秩序大体上已由战乱回复太平。那时,慈禧太后揽大权,信任几个湘军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鉴于列强虎视眈眈,掠夺边疆,国难日趋严重,于是主张竭力学习夷技,讲求洋务,御侮图存。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2)

湘军将领左宗棠

洪杨与湘军相持于长江下游,淮军借“常胜军”之助,赢得胜利,李鸿章在实际经验里认识到西人开花大炮的威力,遂主张采用夷技,使用西洋武器。这便是李鸿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人”的动机。自《南京条约》订立后,列强以其廉价商品,大量向中国倾销。影响所及,农村开始崩溃,社会陷于动摇。有志之士,以为中国如此贫弱,欲求自强,须先致富,而开办工矿。发展交通的“新政”,便被提出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3)

南京条约签订

洋务运动的内容

李鸿章认为欲要自强,则非学西洋之科学机械不可,故初期新政,偏重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与军械制造。主持人为恭亲王奕 ,及大学士桂良、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设施为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选派幼童留学,设置江南制造局、福州马尾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招商局、译书局等。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4)

李鸿章

重要设施为设立开平矿务局、水师学堂、电报局,购买舰只,修筑铁路,派遣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陆军事。

光绪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1885年至1894年),重心转入求富强,开始轻工业,如纺纱织布、缫丝等项,进而欲从改革币制,堵塞国家财政漏卮,以求改善人民生活。主持人物有醇亲王奕 、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重要设施如设海军衙门、武备学堂、大冶矿厂、汉阳兵工厂、上海造纸厂、织布局、津沽铁路及成立北洋舰队等。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5)

汉阳兵工厂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前后三十年间,经曾、左、李、张氏之竭力倡导,规模得以粗具,使古老的中国社会露出了新兴气象。此一时期,新式海军与装备,制造局、造船局、铁路、矿务、学校、电讯等复兴建起来,但李鸿章一手做成的西洋模仿,几大半毁于甲午一役,检讨其失败原因如下。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6)

甲午战争

当时保守之士大夫根本鄙视洋务,极力排斥西法,主张唯古是尚,非古不谈,才算是文明上国、礼仪之邦。这种守旧的思想,阻碍了洋务运动之推行。郭嵩焘因为喜谈洋务,劝大家不要空喊攘夷,一班守旧的士大夫,对之大肆攻击,国内几无容身之地。后清廷派他出使英伦,仍受人参劾,回国时不敢返北京,可知当时反对模仿西法者气焰之盛。

在李鸿章推行新政期内,各国正掠夺中国周边,如日侵琉球、法侵安南、英侵缅甸、俄侵我新疆伊犁,使清廷应付不暇,未能以全力从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7)

李鸿章照片

李鸿章主持洋务的时间最久,举办的洋务最多,因其见解偏狭,又专注意军事工业的建设,而疏忽了国计民生方面的发展,所以梁启超曾批评他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务,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8)

梁启超雕塑

创办洋务的经费不能运用自如,多为皇帝所挪用,如太后挪用公费兴修颐和园。又一般官吏认为新兴工业为肥差美缺,主持之官吏皆乘机中饱。贪污风气腐蚀了新兴事业,使效果大大地减低。

总结:看洋务运动的影响

曾、左、李为了创办洋务之方便,把新式的机器厂、制造厂、造船厂等,都设在沿海近江之通商口岸,后来更于此等地方设立新式学校,设立招商局、电报局,矿务局等。此等口岸地方逐渐变为工商业发达之地区,如今日的上海、天津、福州、广州、南京、武汉等地,均成为工商业繁荣、文化发达之近代都市。

中国一向以农立国,农民代表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因为新式工业的兴起,农民渐渐放弃田园工作,投入新式工厂,以劳力换取工资,维持生活,于是农民渐转而为劳动工业者。

曾、李为了模仿西法的开展,期望有显著之成效,将各省聪颖子弟,选赴美国及欧洲留学。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参加不同之事业,成为工程师、海军军官、通事、翻译等官。而所谓的洋秀才、洋举人,便是此期中国社会出现之新知识分子。

西法模仿只倡导了三十年,新工厂、新机器、新海军、新陆军、新铁路、新矿业、新学校以及新的士大夫纷纷出现,给中国社会种下了变法之种子,及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主义之势力侵入,官商合办工业渐多,使中国各部门发生了剧变,呈现出资本主义之倾向。

平定太平天国时,李鸿章、曾国藩之得胜,实赖“常胜军”船坚炮利之帮助,在实际之战争经验上,始认识到夷技之长,始生以夷技制夷之念。积此一念而倡导洋务,以图强兵救国,其见解虽偏隘,但此起其他之顽固士大夫,仍然十分超卓。中国之近代化,确始于兴办洋务,曾、李二公为中国近代化推动之功劳实不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