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拾 指 尖 力 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2)

传统

皮影戏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3)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有关皮影戏的来历,有一传说流传最广,相传汉武帝时,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为解皇帝思念爱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置于轻纱缦中,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4)

张良退敌说

传说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之时,楚兵围困汉兵。张良为了退兵,就在城楼上列了一大排人影,又让士兵舞动旗帜,敌兵一看,城头上守兵众多,不敢冒然攻城,自行退去。现在湖北孝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同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先祖。在台湾一带也有这样的说法。

黄龙真人退敌说

山西皮影艺人认为黄龙真人为皮影戏神。黄龙真人为殷纣时代故事人物,传为元始天尊手下的玉虚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为周武王守城战中,设空城计,以纸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惧而遁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5)

观音演经说

如北京西派皮影传说观音曾三渡陕西华阴县。有一次观音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奏劝善故事,把华阴县的百姓引来看戏,解脱了一场灾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6)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

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明确地指出了宋仁宗时已有影戏。另有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也可以找到宋仁宗时已有影戏的证据。从文献记载可知,当时的影戏内容多以演史为主。

宋代不但有了关于影戏的记载,更重要的有关于皮影艺人名字的记载和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的记载。《东京梦华录》中有“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的记录。南宋书中关于艺人的记录更多。《武林旧事》卷六《诸色技艺人》记载影戏人二十二人,其中王润卿是已知的最早的影戏女演员。宋代已有了专门雕刻影人的行业组织“绘革社”,《武林旧事》也记有“绘革社”必以影人彩饰雕镂之工自炫。宋代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期戏曲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元代,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中国的影戏传入了中亚、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地区,随后又传入了东欧的一些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7)

2003年,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之一。

2005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成立,政府与民间合力参与文化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8)

兴起

皮影戏明清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明代开始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如河南大影、陕西皮影、晋中皮影、江浙皮影、闽南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江西皮影、山东皮影、滦州皮影、辽宁皮影、涿州皮影、北京皮影等等,基本形成了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

衰落

1949年后,中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

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文革”时,皮影艺术遭“破四旧”的影响,再度衰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9)

皮影人物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5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道具制作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制作材料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5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皮影的制作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8个基本步骤。

制作流程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0)

选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1)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制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2)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2种:一是“净皮”,另一种是“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

“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画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3)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

过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4)

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

镂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5)

雕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敷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6)

老艺人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发汗熨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7)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项关键性工艺。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熨平办法有很多,如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1种办法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等。

合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8)

为了动作灵活无碍,1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11个部件。用楔子相连,演出时插入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19)

鉴赏有术,收藏有道

上好的皮影应该从造型、刻工、皮件质量(指材质和品相)等方面进行比较。此外,还要兼顾年代,凡这几个条件都兼备的皮影当然值得收藏。如果把这几个条件分个主次的话,那首先要看皮影的刻工,然后是年代,皮影越老的越好,但有个前提,就是皮影须保存完好,毕竟皮影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保管,能完整无损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了。

皮影作品以驴皮制作的为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牛皮的其次,羊皮排第三,猪皮、纸质最差,其中猪皮的鬃眼较大且容易分辨。纸质的现在基本没有了,皮影最早是用纸做的。皮影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主要为黑、红、黄、绿。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20)

历史悠久,艺术性高

老皮影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而备受中外收藏者追捧。在各类皮影中,以陕西、山西省的皮影最为有名。

陕西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以华阴、华县为代表,配以碗碗腔,刻工精细,色彩鲜明丰富,装饰性强,形体较小,高约36厘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以凤翔、礼泉等地为代表,风格粗犷有力,配以弦板腔,形体较大,高约56厘米。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阳雕空脸,通天鼻。

山西皮影由陕西传入,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在晋南的皮影造型中,有“八仙庆寿”、“莲生贵子”、“五子夺魁”等民间传说的图案。皮影的服饰上,有“雪花连串”、“花开富贵”等花纹。影人的雕刻材料,以精选的母牛皮为主,最佳的是黑牛皮。在色彩上,民间艺人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使其显得艳丽、精细、大方,形成晋南皮影的装饰性、夸张性和趣味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21)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三尺生绡做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中来”。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皮影戏(传统文化皮影戏)(22)

图片如有转载,仅限文化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标注出处:拾指微信公号名称与微信号,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