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网剧的翘楚以后,马伯庸的小说迎来了一波新的改编高潮。
《古董局中局》
现在已经拍了的有《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马天宇的汉献帝和万茜小姐姐的伏皇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夏雨、乔振宇)、《四海鲸骑》(动画作品)。
《四海鲸骑》
即将要拍摄的还有《风起陇西》(原来说朱一龙,现在据说又换冯绍峰、邓伦)、《洛阳》(王一博、宋茜)等等,亲王已然成为了影视界的新宠。
《大明风华》朱高煦
这次的《两京十五日》中,马伯庸把故事设定在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孙子朱瞻基之间,这一段皇位争夺战中的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是绝不输给赵匡胤赵光义的斧声烛影,朱棣朱允炆的靖难之役,康熙传位于四爷还是十四爷的故事。
皇帝朱高炽被困京城,太子朱瞻基一到南京,他乘坐的宝船就轰然炸裂,整个人在被炸懵的过程中,决定返京救父,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
这一次,主角们的行动不再只局限于一座城市,他们将从南京到北京,进入大明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跨越半个大明版图,路上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看来,马伯庸这一次是想用这个故事和美国的公路片融合,上演一出明朝版的人在囧途。
漕运图
典型的公路片最初出现是在美国。美国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汽车的感情就像是中国人对自行车的感情。民众们拥有了汽车,一脚油门,就可以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你说他们为什么不坐火车?因为没有高铁呀,其实美国的铁路网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一直就称不上特别发达,所以生活在美国有一辆车真的很重要。
66号公路 美国
美国也是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的大发展时期,星罗棋布的公路网贯穿各个州府之间。
各有特色的汽车旅馆,每一个来来往往的人,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也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
在旅途之中,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路上,有时孤独,有时同行,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那我们中国式的"路"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这路上的人,又都有怎样的故事呢?(有剧透哦)
0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老生常谈了。
主角团中,除了不学无术的吴定缘之外,太子朱瞻基读了太多的圣贤书,又读了太多的治国安邦的书。女医师苏荆溪读了太多的医书和诗词,可谓是才女。而少年于谦读的书甚至比当朝太子都多,可以用学富五车来形容。
但他们都没怎么出过远门,更没出过这么艰难的远门。
于谦
少年于谦满腹经纶,志存高远,路途之中经常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虽然北京南京他都呆过,但是他基本上是在考试或者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哪有时间观察些别的呀。在帮助太子逃出南京城的时候,他自己感觉不如地头蛇吴定缘"有用",这让他有些自惭形秽。
《大明风华》朱瞻基 朱亚文饰演
太子朱瞻基以前根本不知道"太子"是什么,遭遇了十五日的"囧途",才越发地珍惜这个身份,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以前,父皇、太子太傅给他讲了许许多多经纶史册,许许多多为君之道,但他总不得要领,隔了层纱,不如蛐蛐儿好玩。
"这十五日沿着漕河走了一遭,再回头看这些奏章,却清晰很多。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朱瞻基最直白的感受,最直白的收获。
现在的少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我们去学习,一部分人将近二十多年都在学习,但是刚刚工作时不如经验多的前辈,这就是因为只有知识没有实践的原因。
江雪
我们读的一些诗词,一些书中的金句。读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只觉得对称押韵,比较整齐。但是你会不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者某些特定的环境中,突然想起一句诗一首词,一个句子,一句歌词,那时候正好符合你的心境,原来,这个时候,你才懂得了之中每个字的意义。
读书和感悟从来都是两件事,读了很多书,却很少游历,也不是不行。做过很多路,知识少一些,也可以成功。这两件事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为了去更好地感悟,而经历是为了理解书本的意思。
0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本是说路途遥远才得马的脚力的好坏,日子久了才知人心的善恶。
我们这里把它化用,路途之中更容易洞察人心。虽然行程紧张,但是闲暇下来的时候,几个主角谈天说地,吐露真心,也算是不易。而遇到威胁的时候,每个人的做法,也足以见他自己的内心。
原来,平时的旅行除了吃吃吃玩玩玩之外,还可以净化心灵。而凶险异常的旅程,还有这样一种奇妙的意义——完成自己心理上的成长,实现自己心灵上的救赎,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
万茜《三国机密》
书中的女性角色苏荆溪,沉着冷静,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女性。她的角色是一名医师,更是一名女心理师。她对于人心的洞察,对于心理的疏导,不输给现代社会的心理学专家。
反派的计谋她洞若观火,主角的心里活动也被她看得透透的。朱瞻基和吴定缘两位男主,更是对她青眼有加。苏荆溪引领着主角团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眼前该干什么,以后该干什么。
说到心灵的净化,我们时常提到西藏,说那里是一片净土。很多厌倦了城市的人,纷纷利用自己的假期,去探索去寻找。
但其实,净土不一定是西藏,只要旅途之中能获得新的感悟,认识新的人,哪怕是打卡热门网红景点。这些都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影响你将来做的每一个决定。
就像太子朱瞻基最终并未迁都,仍然让漕运通达天下,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一个帝王;于谦从南京到了北京,下定决心要守护这座城市。
"有朝一日它若遭劫难,我希望,哪怕皇上和百官都不在了,也能挺身而出,拼了性命护得它周全。"
《女医明妃传》土木堡之变
多年之后,当朱瞻基的儿子被瓦剌俘获,于谦没有食言,他拼了性命打赢了那场北京保卫战。
路途遥远能测得马匹的好坏,路途长远也能让人辩得清自己的心。
0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明的路,可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路,而是一条漕运的水路。这条水路主题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这条水路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运输路线,它联系着两京,牵动着整个大明。
关于是否要使用这条路,作者对于它的看法借很多角色的口说了出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利弊相依,漕运也一样。这是一个无休止的争论。
《大明风华》朱高炽
首先是当朝皇帝朱高炽,他本身就不喜欢北京,想迁都回南京,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漕运基本上那时北京的粮食、物资都是靠这条漕运水路在运输。
如果帝都回到南京,这些长途运输就可以停止。朱高炽仁慈,这样的运输任务劳民伤财,有很多百姓深受其苦,因此他想迁都回南京,也想停了漕运。
而运河边的纤夫们呢,每天辛苦的拉纤,伙食还要被克扣,不得已参加暴乱,也是被逼到了绝地。他们痛恨漕运,如果没有漕运,他们就可以回家安心种田了。
其中最有魅力的配角、最文质彬彬的理工男、太子的舅舅张泉一直在告诉太子:
"帝都南北,关乎漕河兴废;千里漕河,关乎大明千秋基业。"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考量,每个人对待漕运的态度也都不一样。这条路的利与弊、兴与衰,从不是一件小事情。不是体恤了民情废止了漕运就是最好,也不是依赖漕运输送供给就是上上策策。原来,在高位的"权衡"二字是这么的难。
历史学家 黄仁宇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也在自己的《明代的漕运》书中,以他的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的漕运。除了对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之外,他还提及了明朝为什么不用海运代替漕运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农本位思想太重了,对海洋的态度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
如果不禁海运,大明能一直有"三保太监"的存在,那历史便会改写。
最终,对那个时代的大明来说,漕运还是利大于弊的,不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皇家还是为了军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村庄,都有人从事着跟运河有关的工作,部分百姓靠着大运河生存,部分官员也靠着大运河吃饭。
尽管运河上生出来许许多多的苦难,但天下也随着大运河流动而紧密相连,运河涉及的不仅仅是造船、修运河、船工,还是经济、政治、军事,是天下的命脉。
京杭大运河
所以,关于漕运的话题很大很宏观,这条"漕运"的路太长,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条"国家兴亡"的路太长,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探索。
有人说《两京十五日》和《长安十二时辰》太像,主角也是小小的人物,在干一件大事,背景也是一座城,敌人也是穷凶极恶。长安讲的是守不住的大唐,两京讲的是漕运中的大明。
不过马伯庸的这本大明,细节的描述还是越来越详实的。因为之前读过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可以看出很多有关漕运、南京的黄册库、税收等等的明朝生活实景,还是出自史册的,读资料的功夫应该花了不少。
当然,马伯庸对感情的描写还是很突兀的,他的一句话一出,让常常看言情小说的我,尴尬了好几秒。
《大明风华》朱瞻基
本书的逃命似的旅途很适合做剧本,一路上大小boss不断,戏剧冲突满满。有几个配角也非常出彩,像是昨夜何、张泉等等。
《长安》火了雷佳音,也让大家看到了易烊千玺的演技。如果《两京十五日》开拍了,你会想让谁来出演呢?朱亚文在《大明风华》里面的朱瞻基没有演到我的心坎儿里,另外,我看已经有人希望万茜小姐姐来演女主角苏荆溪啦,
在旅途之中,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也要找有故事的演员来演绎。
在路上,有时孤独,有时同行,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马伯庸##两京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