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

老北京人过春节;俗从腊月腊初八

书出一幅新对联;大红灯笼高高挂

灶王庙祭灶王爷;祈福年年有鱼虾

鞭炮声声除旧岁;家家户户贴窗花

题诗:董一平

春节历史悠久,它是由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演变而来的,人们在每年秋收之后为了庆贺丰收报答神恩,在年末举行岁终大祭,过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这天要熬制“腊八粥”,要在醋中泡蒜称“腊八醋”。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

民国时期卖糖瓜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3)

1955年布置一新迎春节。安康摄影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一些作坊、小手工业行当就开始休息。只有餐饮、服务性行业继续营业。腊月二十三又叫过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也是送灶神。请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报告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回来。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是扫房子的日子,要用新的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窗花。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人们就要办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米、面、酒、菜、水果、年糕、元宵、年画、挂花灯、春联、门神、爆竹等。人们也开始蒸馒头,杀鸡,炖肉,做各种菜肴。除夕前,人人都要洗澡,除去一年的晦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4)

1941年天桥店铺前卖春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5)

1941年春节前,贴春联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6)

1970年做新衣过大年。朱宪民摄影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7)

上世纪80年代,节日期间的水果柜台。

除夕夜大团圆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家人还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贺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辞旧迎新,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桌上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除夕夜要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时吃“更岁饺子”。有的人在饺子里放上铜钱,谁能吃到藏有铜钱的饺子,谁在来年就会大吉大利,发大财。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打麻将,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称之为“守岁”。夜里举行祭祖仪式,即在堂屋正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和供品,然后全家人依次向祖宗影像烧香磕头。除夕的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院中还要拜喜神、财神、贵神等。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除夕夜,娃儿们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后,大人带孩子到屋外去踩芝麻秸,人们称之为“踩岁”。院内地上铺满了芝麻秸,孩子们将其踩的噼叭作响。子夜时分,爆竹声大作,城里开始燃放烟火,还要烧些纸钱“钱粮”、迎接诸神下界。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8)

1941年,守岁,打麻将。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9)

1941年送钱粮。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0)

1941年送财神。

正月拜年放鞭炮

初一、初二要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说些吉利话儿。初二这一天又多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岳父母要请姑爷。过年的食品也是一年中最好、最丰盛的,除了三十家宴外,初一这一天也要吃饺子。有的老人初一还要吃素饺子,以示对佛祖的虔诚。正月初二早晨各家都要祭财神。初五早晨各家要放鞭炮,吓跑穷鬼,迎来福星,妇女可以出门和做饭,称之为“破五”。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全城店铺都关门停业,有的到正月十五才开业。正月里除拜年外,还有三大乐,就是“看戏”、“听书”、“逛庙会”。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1)

1941年放鞭炮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2)

1956年春节放鞭炮何世尧摄影 1956年春节放鞭炮何世尧摄影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3)

民国时期,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4)

1941年,正月春节节日期间关门停业。

逛庙会

北京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是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词(土地庙),因此就有了“庙会”这个名称。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而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有其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一直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某种密切关系,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5)

白云观春节庙会(1909年)

在1935年版《旧都文物略》市井所闻中记载:“庙市俗称庙会。旧京庙宇栉比,设市者居其半数,有年开市者,如正月之大钟寺、白云观、火神庙、黄寺、财神庙、雍和宫、东岳庙;二月之太阳宫;三月之江南城隍庙、蟠桃宫;四月之万寿寺、北顶;五月之卧佛寺、都城隍庙、南顶;六月之善果寺、中顶等。有月开数市者,如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每至市期,商贾云集。月开数市者,所售多系日用品,如隆福寺之古玩旧书,护国寺之藏香青果,白塔寺之木碗花草,土地庙之木器藤器,皆属特有。年开一市者,所售多系耍货,如白云观之小漆佛,财神庙之之纸元宝,太阳宫之太阳糕、北顶之草帽、花篮,城隍庙之莲花灯,大钟寺之风车。游人每以购归为乐,故操业者,无不利市三倍,今则略逊矣。至于火神庙之珠宝文玩,尤喧腾人口,惟赝品充斥,非内家不敢一问也。年开一市者,多有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旙等俗称庙会。月开数会者,亦设有杂耍场,唯未若前者之能称会耳。”文中详实记录了80年前庙会的场景。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6)

护国寺春节庙会(1909年)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7)

民国时期庙会上踩高跷

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来分,可以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展示和以进香敬神为主要目的。早年由于娱乐场所太少,供应生活用品的商店不多,供应山货的全在庙会,因此庙会就发达起来。定期集市的庙会有: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东岳庙。都是按照每旬日子轮流举行庙会。上述的几个庙会,除了花市是专供应生活用品和部分农具的,没有庙的集市和半集市半佞神迷信的东岳庙大部分是香客,其它4个庙会,内部大致一样,而且赶庙做生意的,也是原班人马,由土地庙往东北城赶,赶到隆福寺,翻回头来,再赶土地庙,所以庙会日期安排的也很恰当。这4个庙会,没有香客,庙会里主要的是刀剪针线、栊子、篦子、鞋面,纸花等妇女使用物品摊,刀、勺、笼屉、铁锅的山货摊,儿童玩具摊,食品摊,书场,相声场,杂技场……。

重点说说正月里开的大钟寺、白云观、雍和宫、厂甸、东岳庙五个庙会。

老北京的每年正月初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大钟寺和白云观都要举办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逐渐形成大钟寺、白云观庙会。大钟寺庙会。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8)

觉生寺(大钟寺)大钟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在西直门外西北方向,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造,次年,雍正帝赐名觉生寺,现山门上方的匾额“敕建觉生寺”就是雍正帝御笔手书。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大钟是明永乐年姚广孝所铸,钟为铜质,内外刻有佛经三部及各种佛咒,是学士沈度所书,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据1937年《北平旅行指南》中记载每逢庙会,游人入寺参观者络绎不绝,楼梯为盘旋式,游人都要登梯上楼远眺,山光树色一片迷离,钟内悬一铜钹,传说凡击中铜钹者一年都顺利,所以游人都拿钱掷它,成为寺中僧人的大宗收入,每逢庙会,地上的铜钱可堆积数十层。大钟寺每年农历正月庙会延续至今。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19)

1939年白云观门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0)

1940年,白云观打金钱眼。

白云观庙会。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在西便门外,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建,后改名太极宫,明正统三年重修,改名为白云观,沿用至今。白云观庙会享誉京城,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或乘车,或坐轿或骆驼或步行争先恐后奔向白云观。逛白云观庙会“打金钱眼”是一个有趣的节目。白云观一进观门不远,一座汉白玉石桥,雕镂得很精致,一个巨大的木制铜钱模型悬挂在桥下面,如果用一枚铜钱击中了它,就会预示来年要交好运。道士乘小船将铜钱捞出,作为白云观的收入。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1)

1942年雍和宫打鬼。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2)

1919年雍和宫魔鬼舞,

雍和宫庙会。雍和宫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和二月初一要举行盛大的“跳布札”(打鬼节),雍和宫排演打鬼这一场富有戏剧性的节目。打鬼时,庙内主教大喇嘛身披黄锦衣,乘车持钵。旁边有许多执仪仗法器的小喇嘛护航。前面走着一个名唤班第的小喇嘛,一身彩衣佩上黑白头盔,用手挥动彩棒,并且沿途洒散白粉。这一群大小喇嘛在喧闹的锣鼓声中绕寺一周,口中不断诵念经文,迎祥驱崇。观众直到打鬼结束才慢慢散去。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3)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4)

1939年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是北京历史上八大庙会之一,也是这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庙会摊贩云集有风味小吃或杂货,还有艺人的演唱。琉璃厂前开始举办春节集市,有卖灯笼的;有卖一米多高大糖葫芦的;有卖风车的,有卖空竹的,有卖玩具的,有卖字画的等。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5)

2013年,琉璃厂厂甸庙会演出。摄影/刘鹏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6)

1956年春节厂甸庙会的灯市 胥志成拍摄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7)

1963年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起于明嘉靖年间,一直延续不断,如今已四百年有余。历史上,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厂甸庙会一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三教九流、工农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8)

1939年东岳庙庙会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29)

1939东岳庙烧香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贴窗花(鞭炮声声除旧岁)(30)

1939东岳庙烧香的妇女

1939年东岳庙庙会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为元延佑年间,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尚孙捐俸所建,又传庙建于宋时至元延佑,重加扩修庙内外园垣二重,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庙门3间、瞻岱门5间、正殿7间、两庑3间、回廊各36间、连檐通脊、前为甬道、左右御碑亭各一、燎炉两个、后殿5间、左右庑各3间、回廊各7间、三面环楼33间等,在元末的战乱中,庙宇也受到了较严重的毁坏。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原址基础上全面重建了庙宇,此后进行过几次整修和扩建。但是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中遭遇火灾,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仅存左右道院幸免于难。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按原样修复了东岳庙。每年正月和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三月二十八日,在东岳庙举行庙会,人们祭祀东岳大帝和民间吉祥神,有白纸献花放生,掸尘各庙会,游人拥挤,香火很旺,各地民间香会行善助善。庙会期间,东岳庙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形成了规模极大的庙市。

本文1938-1942年部分民国照片来源于:“华北交通”写真集。

董一平,北京人,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曾先后在计量出版社、中国质量报社从事编辑、记者新闻采访等工作。酷爱写作游记、散文、随笔以及诗歌等文体,诗歌多以古诗体为主。目前写作各类文章累计百多万字,其中包括百篇胡同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