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象变爻多 姜广辉周易卦名探原(1)

韩愈说:“《易》奇而法。”这种“奇而法”的特点也体现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上。六十四卦的命名,无疑有一个创造者反复深入“玩观”的过程。但这显然不够,《周易》向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主观“玩观”如何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呢?怎么保证他们所创造的《周易》能涵盖天地之间所有的重要问题,而无所遗漏呢?我们推想,这个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先民凡事皆向天帝问卜,这形式虽然是迷信的,但他们事事“发问”却颇具意义,因为这种“发问”使得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重大问题成为需要探究的“问题”。当然,对于这种发问天帝是不会回答的。它要由筮人来解释和回答。筮人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也许应该相信,在筮人世代积累的占筮及其解释的资料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经过梳理和分类的筮占典范或精选。而当这种筮占典范或精选需要编辑成书时,恰巧阴阳爻卦画、八卦、六十四卦整齐的理论模型开始出现。而当六十四卦命名及为卦爻系辞时,《周易》创作者无疑参考、利用了这些资料,并对之进一步反复加工而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形式。

《周易》自其卦画形式而言,其基本的符号为一阳爻,一阴爻,这应说是“最纯粹的符号”。由三卦画组成完足的经卦(八卦)系统,由六卦画组成完足的别卦(重卦,六十四卦)系统。继而由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去摹写、象征、解释世界万事万物。此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周易》“建立了人类的第一人工符号系统(语形学)和象征指涉系统(语义学)”。[1]《周易》由此给人一种印象,它似乎是中国文字语言学的另一种旁支语言体系。其实不然,尽管《周易》有完美的符号体系,并且此符号体系有多种解释规则,但它必须借助文字,而且只有借助文字语言才能加以解释和传播。如果没有语言文字解释,它可能什么也不是。而文字语言解释的第一步,是确定卦名。卦名为一卦之本质和主旨,有了卦名才有理解和解释的向度。因此宋代郭雍说:“自一卦论之,原始要终,上下不遗,为一卦之质也,卦名之义,名其质而已。”(《郭氏传家易说》卷八)元代解蒙说:“先儒曰:凡先释卦名者,易之通例也。”(《易精蕴大义》卷七)清代黄宗炎也说:“羲皇六画与文王卦名,确乎一体。或取形象,或取画象,或取上下二体交错之象,其文字与卦画俨然画一,不容移易,学者于此得其会通,六爻无不迎刃矣。”(《周易寻门余论》卷上)以上诸家都强调了卦名在《周易》诠释中的优先地位。

前人关于《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来历曾作过种种探索和研究,但研究比较零散,有些真知灼见被淹没在《周易》注释的汪洋大海中,未能引起学人重视。而今人则普遍以为,六十四卦卦名来历已多不可考,并且并不认为卦名对《周易》诠释有多么重要,因而缺乏关于《周易》卦名研究的“问题意识”。笔者一直重视此问题的研究,十余年来从古代百十种《周易》注释中发掘资料,折中群言,取其精华。而凡前人创辟之言,皆表彰之。亦有若干卦名,虽解释纷纭,却不见善解。凡此之类,则退而思之,反复参详稽考,或有悟解,则笔而书之,以备一说。

在正式讨论六十四卦定名之前,我们须先讨论一下八卦的定名,因为它是讨论六十四卦定名的前提和基础。但因为关于八卦卦名来历的资料甚少,我们只能提出如下理论预设。

《周易》八卦的名称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它们分别有其卦画符号,即☰、☷、☳、☶、☲、☵、☱、☴。前人为了方便记忆,编了以下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之名,在古人那里或许经过了两度抽象。首先,天、地、雷、山、火、水、泽、风,是天地之间最大的物象,它们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福祉,有时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先民向天帝占问,涉及此八种事物的占问自然很多。慢慢地人们开始研究这八种事物的性质(德),得出的结论是天健、地顺、雷动、山止、火丽、水陷、兑说、风入。此“健、顺、动、止、丽、陷、说、入”八德便是对这八种物象的一度抽象。但此一抽象尚保留着具象的成分,并不适合作为卦名,于是《周易》创作者又选用人们平时不常用或不实指的八个字来作为八卦的卦名,即上面所说的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此即是二度抽象,这实际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即在提出八卦卦画的同时又提出文字性的符号。因为它是符号,所以在取象时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变换所代表的物象。八卦最初用于占问,由于占筮的或然性、不确定性,以及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所以八卦名称的字义不能十分着实。这是八卦由具象向抽象化、符号化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十四卦中,八卦自重所生出的别卦仍沿用八经卦原有的卦名。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似已无更多讨论的必要,因此本文具体讨论其余五十六卦的定名问题。

这五十六卦的命名,大体可分为如下四大类。需要说明的是,分在四大类中的这五十六卦,有时会有交叉,即有些卦既可以归入A类,又可以归入B类,命名时哪一类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则将其归入那一类。而在四大类的排序上,特点突出、明显的一类笔者是将其排在较前面的。换言之,有些卦如果可排在前类的便不在后类中出现。

一、 以卦形定卦名(凡十一卦)

1、《頤》卦命名

颐为口颊之象,以卦形言,上下二阳,中含四阴,外实中虚,其形状若人张口露齿。所以《颐》卦的卦名是根据该卦卦画的直观形态命名的。《颐》卦震下艮上,《大象传》谓“山下有雷,颐。”“山下有雷”是对“震下艮上”上下二体的解说,要从“山下有雷”推导出“颐”的卦名是很困难的。由此也可以说,只有当一阴爻一阳爻的卦画出现之后,并用它来写六十四卦卦画时,才会有“《颐》卦”这种卦名出现。颐言口颊,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饮食,二是言语。因此,此卦便从两方面立义:一是“节饮食以养其体”,二是“慎言语以养其德”(程颐《伊川易传》卷二)。所以“颐”之引申义便是“养”,后世“颐养天年”一语,即从《周易》中演化而出。

2、《噬嗑》卦命名

噬嗑为“颐中有物”之象。《噬嗑》卦之《彖传》说:“颐中有物,曰噬嗑”王弼注:“颐中有物,啮而合之,噬嗑之义也。”如上面所说,《颐》卦上下二阳爻,中间四阴爻,如人之口颐。《噬嗑》卦与《颐》卦余爻皆同,唯第四爻为阳爻,如口颐中有物梗在其中,必噬而嗑之,乃能亨通,故卦名“噬嗑”。所以《噬嗑》卦的卦名是根据该卦卦形的直观形态命名的。《大象传》谓“雷电,噬嗑。”“雷电”是对“震下离上”上下二体的解说,要从“雷电”推导出“噬嗑”的卦名也是很困难的。但解经者也曾试图从“震下离上”的上下二体方面加以解释,如说“卦名噬嗑,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电,天地生万物,有为造化之梗者,必用雷电以击抟之。”(李过《西谿易说》卷五)雷电可以击物,但并不是因为被击之物是“造化之梗”。所以我们说以“雷电”直接诠释《噬嗑》卦名是很困难的。

然此卦虽名为“噬嗑”,但并未就口颐之物如何“啮而合之”发义,因为就此发义,无非讲口腔的咀嚼功能,发挥不出什么义理。《噬嗑》卦辞说:“噬嗑,亨,利用狱。”将此卦看作治狱之卦。经师解释说:噬嗑所以去颐中之梗者,“圣人之治天下,有为万民之梗者,必用刑狱以断制之。”(同上)所以此卦六爻皆言用狱之道。

《噬嗑》卦与《颐》卦命名的道理相同,只有一阴爻一阳爻的卦画出现之后,并用它来写六十四卦卦画时,才会有此类卦名出现。

3、《鼎》卦命名

鼎,卦形象鼎,即初六阴爻两短画象鼎足,二三四皆为阳爻象鼎腹,第五爻为阴爻象鼎耳,上爻为阳爻象鼎铉。(参见李过《西谿易说》卷十)《鼎》卦《彖传》谓:“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即以上卦、下卦二体解鼎卦之象,下卦巽可代表木和风,上卦离代表火,有亨饪之象。《鼎》卦《大象传》谓:“木上有火,鼎。”这就是说,《鼎》卦卦名即可能取象于卦形,也可取象于上、下二体,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从上下二体的烹饪之象,以及“鼎”之命名来看,此卦取义与食物有关,因而也就有了“养”的含义,但鼎并不是一般人家使用的,所谓“钟鸣鼎食之家”,是指贵族阶级。因而此种“养”又不同于《颐》卦的“养”,而是指贵族阶级的“享神”与“养贤”。因而此卦即取义于“享神”与“养贤”,“圣人养圣贤以崇德也,而式燕之具必用鼎以烹之,而后可以将其敬。夫以报功、崇德之巨典,而皆有资于鼎,鼎之用不大哉!”(元赵汸《周易文诠》卷二)

4、《观》卦命名

观,“观”字有平声和去声,作为卦名,应读为去声。《尔雅》释“观”字说:“观谓之阙”,“阙”又名“象魏”,《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 门阙悬治象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观,故名“观”。《观》卦二阳在上,四阴在下,有门阙之象,卦名当即取此卦形之象。(参见《周易注疏》卷四《考证》)朱熹说:“自上示下曰观,自下观上曰观。故卦名之观去声,而六爻之观皆平声。”(《文公易说》卷四)《观》卦之《大象传》谓:“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观》卦坤下巽上,所以《大象传》称“风行地上”。风行地上,有似天子巡省四方,观民设教。这也就是说,从上下卦体的关系来解释卦名,也可解通。

5、《夬》卦命名

夬,乾下兑上,上爻为阴爻,其余五爻皆为阳爻。清代黄宗炎《周易象辞》、毛奇龄《仲氏易》皆认为从玉玦取象,甚得吾心。毛奇龄《仲氏易》卷十九说:“夬者,缺也。环之有缺者,名玦。……今以五阳戴一阴,其形上缺,则因象名夬,而义亦随之,合五阳之力而决去一阴。”古人佩玉玦有促决断之意,《夬》卦之“夬”,亦为“决”意。《夬》卦卦辞说:“夬,扬于王庭。”意在教诫最高统治者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6、《中孚》卦命名

中孚,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七谓卦名取象于鸟卵,初、上两阳爻象蛋壳,二、五两阳爻象蛋白,三、四两阴爻象蛋黄。蛋黄有虚窍,混混沦沦,元气包藏。孚,为古孵字。《淮南子·人间》:“夫鸿鹄之未孚于卵也。”孚即孵也。孚,从爪从子,鸟孵卵时常以爪转动卵,使其便于孵化。故“孚”为会意字。《中孚》卦取意鸟孵其子时,用心极诚,教诫人君化民,能巽入民心,则孚信化于邦国。

7、《豐》卦命名

豐,我对此卦命名,久不得其解。诸家之说,皆不能心折。后忽悟此卦当从卦形解释,即其卦形似豐豆之礼器。《燕礼》有“豐”。注:“豐形似豆而卑。”《三礼图》云“罚爵”。此释豐之器也。《说文》云:“豐,豆之满者也。”此释豐之字也。豐,金文或写作 ,丰收之年,黍稷多获,祭祀宴飨无不备物,谓之“豐”。 之二爻若看作“八”字形,四爻两端上翘,则 之卦形便成豐豆之象形了。

8、《大过》、《小过》、《大畜》、《小畜》卦命名

《大过》、《小过》同有“过”字,而有大、小之分。同理,《大畜》、《小畜》同有“畜”字,也有大、小之分。前人或说阳为大、阴为小;或说好的卦为大,不好的卦为小等等,皆不中肯綮。吾意此四卦似皆可从卦形来索解。

大过,《大过》卦辞云:“大过,栋桡。”《彖传》谓:“栋桡,本末弱也。”《东坡易传》卷三谓:“四阳者,栋也。初、上者,栋之所寄也,弱而见摈,则不任寄也。此栋之所以桡也。”明代郝敬以为《大过》卦取象桥梁,而非屋梁,其中四阳爻象征桥之四梁,初爻和上爻两阴爻为承载此四梁的两边桥桩,桥桩承载力太弱,致使桥之四梁变形弯曲,此即《彖传》所说“栋桡,本末弱也”。卦名“大过”者,四梁之桥,过车过人之用大矣。《大过》卦巽下兑上,巽为木,兑为泽。《大象传》谓:“泽灭木,大过。”这是说从《大过》卦上下二体之关系看,亦可解通。

小过,《小过》卦中三四爻为两阳爻,初爻、二爻与五爻、上爻皆为阴爻。桥之两边承载的桥桩加多了,但此桥只有两根梁,因此名为“小过”,其过车过人之用小矣。在笔者来,《小过》的卦名取象,乃参照《大过》的卦名取象而来。

大畜,清代胡煦《周易函书约注》卷六说:易卦“凡阳包阴者,皆称畜,大畜、小畜、颐取畜义,皆是也。”他在解释《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时说:“牝牛指中阴,即中正之义。畜则上下两阳也。坤为牛,为牝,二五坤阴,各畜于上下之阳,故曰畜。”按照这个思路,《大畜》卦是四阳畜二阴,故称之为“大畜”。而自《大畜》卦上下二体言之,乾下艮上,乾为天,艮为山,《大象传》谓:“天在山中,大畜。”山能畜藏天,其畜亦可谓大矣。

小畜,乾下巽上。乾为天,巽为风。《大象传》谓:“风行天上,小畜。”“风行天上”何以为“小畜”,颇难索解。其实,此卦五阳畜一阴,其卦名取象,乃参照《大畜》卦名取象而来。

二、以覆体之关联定卦名

(凡十四卦,除与前节重复之夬卦为十三卦)

《周易》卦序的排列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二二相耦,非覆即变”。除了乾坤、坎离等八个对变卦外,其余五十六卦皆为覆卦。所谓“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唐孔颖达《周易注疏》卷十三)。

1、《损》、《益》二卦命名

损,兑下艮上。《大象传》谓:“山下有泽,损。”《损》卦卦名的取象是:损泽中之土以增益山之高。

《损》、《益》两卦互为覆卦。益 震下巽上。《益》卦《大象传》说:“风雷,益。”风和雷的关系,如何便导出《益》卦的卦名呢?如果《损》卦卦名的取象还有道理可说的话,那么《益》卦卦名的取象则似无道理可言,只是取其覆卦的反面意思而已。这说明《损》、《益》二卦命名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2、《屯》、《蒙》二卦命名

《屯》、《蒙》二卦的命名应该说也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当《周易》的卦序首列乾、坤两卦时,已经有了哲学的思考,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地创生万物。那么怎样来体现天地创生万物呢?或者说,接着乾、坤二卦,卦序应该怎么排?卦名怎么起呢?笔者以为,屯、蒙二卦的接续以及此二卦的命名,都有体现“天地始生万物”的哲学思考在其中。

屯,震下坎上。坎为云,震为雷。《大象传》谓:“云雷,屯。”“屯”, 读音为zhun。屯有“聚”义,《后汉书·张衡传》“屯骑罗而星布”注:“屯,聚也。”此卦取象云雷聚布之义。命名之字往往为多义字,一旦以其字命名后,就有可能引申其义来说《易》,例如,此“屯”字又有“难”义、初始义,《说文解字》:“屯,难也。屯,象草木之初生。”因此,说《易》者也以难义、初始义来解《易》。自然界中,万物肇始;政治上,天下初定。因此在卦义的诠释上则在总结“万物肇始”、“天下初定”阶段的事物规律,其中突显了俗语所说的“万事开头难”的思想。胡瑗发挥《屯》卦卦义说:“名之曰屯,屯者,屯难之名。天地始交而生物之时也。夫天地气交而生万物,万物始生必至艰而多难,由艰难而后生成,盈天地之间。亦犹君臣之道,始交将以共定天下,亦必先艰难而后至于昌盛。”(《周易口义》 卷一)

蒙,坎下艮上。艮为山,坎为水,水可以解释为河湖,也可解释为泉水。《周易》将此卦命名为“蒙”。《蒙》卦《大象传》说:“山下出泉,蒙。”泉始发于山,涓涓细流,徘徊宛转,无确定的决导方向,有童蒙之象。故名之曰“蒙”。郑玄说:“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周易集解》卷二)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因而互为覆卦的《屯》、《蒙》二卦皆有初始之意。《蒙》卦从“山下出泉”的取象命名为“蒙”,固有其可解释性,但坎下艮上,未必一定理解为“山下出泉”,《周易》创作者一定如此取象,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3、《需》、《讼》二卦命名

需,乾下坎上。乾为天,坎为云。《大象传》谓:“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甲骨文编》中“需”写作 ,从雨从天(其后“需”所从之“天”讹变为“而”)。此字原是一会意字,雨自天降,会意雨为万物之所需。此卦“云上于天”,乃欲雨之象。故名之为“需”。“需”又通“须”,有须待之意。“饮食”为人的基本需要,“饮食宴乐”,待客之礼。古语宴客为“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谓人主宴宾养贤,膏泽亦将及于下民。

讼,坎下乾上。坎为水,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天行上,水流下。天西旋,水东流,睽隔违戾,有讼之象,故名之曰“讼”。人事间常见其始相亲相友而最终决裂相讼者,故君子为人处事,必谋虑于其始。此卦之取象于“讼”,应该还有另外的原因,即《需》、《讼》二卦为覆卦,《需》为饮食卦,饮食为天下之同欲、生民之必需,不得其平,则争端起,劫夺生,故《需》之覆卦为《讼》,应该也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4、《泰》、《否》二卦命名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既是自然界中两个最大的物象,同时也是自然万物的生成者,而自然万物的生成乃是天地相交的结果,亦如生物之雌雄牝牡、人之男女通过交合而生育繁衍。

否,坤下乾上,坤为地,乾为天,天在上,地在下,本合自然界之实际,但《周易》却认为地气在下,天气在上,是天地悬隔不通之象,故将此卦命名为“否”。

《泰》卦为《否》卦之覆卦。泰,乾下坤上。地气上升,天气下降,是天地之气通泰的表现,故名之曰“泰”。 笔者认为,《否》、《泰》二卦当其命名时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5、《夬》、《姤》二卦命名

《夬》卦命名之由,上节已论。姤为夬之覆卦,“夬”通玦、决、诀等,有决去、辞别等意。其覆卦则反其意而名“姤”,言偶遇。所谓“去故而就新”也。旧解谓《姤》卦一阴承五阳,一女当五男,姤遇非礼之正。从姤 之上、下二体而言,巽下乾上。巽为风,乾为天。《大象传》谓:“天下有风,姤。”“姤”有偶遇之意,“天下有风”,何以为“姤”?殊难解释。所以笔者认为此卦命名考虑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6、《蹇》、《解》二卦命名

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大象传》谓:“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山本水之发源地,今水在山上塞而不流,形成今之所谓“堰塞湖”,随时有崩决之虞,甚危甚险,以当时人之能力而言,无可奈何。亦譬如世道大坏,个人难以挽救世道,只有反身修德、明哲保身而已,是以名此卦为“蹇”。“蹇”字从寒从足,谓道路险难,足不能及。《周易》中《屯》卦、《困》卦、《蹇》卦皆有险难之义,其中《蹇》卦险难最大。《蹇》卦当其险难之时,智无可施其谋,勇无可施其力,虽圣贤亦不可与天争。然《蹇》难亦必有解之之时,《蹇》之解因时至而自解也。

《蹇》、《解》两卦互为覆卦。解,坎下震上。坎为水为雨,震为雷。《大象传》谓:“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天地闭成冬。天地解成春。当春之时,雷开雨散,万象更新。君子法之,与之更始,故“赦过宥罪。”。由上所论,《解》卦除了与其覆卦在命名上发生一定的联系外,其内涵已经不再有联系。笔者认为,《蹇》、《解》二卦当其命名时奉行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7、《既济》、《未济》二卦命名

既济,离下坎上。离为火,坎为水。《大象传》谓:“水在火上,既济。”“济”,本意为涉川而登岸,引申之义为“成”。“既”为已然之意。此卦上下二体并无涉川之象,“既济”二字乃取引申之义。水在火上,有亨饪之象。且六十四卦之中独此一卦六爻皆相应而得位,似有“欲济者必在有应,必得其位”的含义。故朱熹说:“既济,事之既成也。为卦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为既济。”(朱熹《周易本义》卷二)

未济,坎下离上,《大象传》谓:“火在水上,未济。”火本炎上,水本就下,此卦水火不能相资为用,无以成造化之功。且六爻皆失位,故名之曰“未济”。“既济”有大圆满之意,《周易》若以此卦终篇,则表示理已穷尽,无所事事了。然物本无穷尽之理,故《周易》以“未济”终,终则又始,示无穷也。《既济》、《未济》二卦为覆卦,笔者认为,此二卦命名时遵循了“兼顾覆卦”的命名原则。

注释:

[1]张斌峰《试论周易研究的符号学转向》,刘大钧主编《大易集奥》(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原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