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天一阁文丛)(第6辑),宁波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此处所载据word文档编辑而成,标题与文字略有改动,引用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天一阁书画装裱工艺与“北派”工艺的差异。由于本人师承“北派”装裱工艺,初到天一阁后又接触到独具特色的“南派”装裱工艺,深切感受到南北装裱的不同风格。以此为基础,本文就自身体会谈谈天一阁装裱工艺与“北派”的差异。

【关键词】天一阁 书画装裱 装裱工艺 南派 北派

谈谈天一阁书画装裱工艺与“北派”工艺的差异

于美娜

书画装裱的流程和步骤都有哪些(于美娜谈谈天一阁书画装裱工艺与)(1)

古籍修复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一、书画装裱的设备、工具存在差异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像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那样,是人民群众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与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唇齿相依,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唐人张彦远、明人周嘉胄、清人周二学的书画装裱专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总结出了一整套较科学的书画装裱工艺流程。而且,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再实践中不断地将工艺细致化、规范化、完善化、优质化,逐步形成区域性、地域性、气候性、派别性、个人习惯性等差异。本人来天一阁工作后首先认识到书画装裱所用设备、工具与“北派”存在着如下差异:

(一)大墙

“北派”多用纸墙,天一阁用板墙。纸墙适用于北方干燥地区,板墙适用于南方气候潮湿的地区。这样的差异是因南北气候不同而形成的。北方气候干燥不易生霉,纸墙有一定的吸水性,在裱件上墙挣平时可适量吸收湿气,而且纸墙成本要比板墙价格低。但是在南方使用纸墙效果就并不理想:南方阴雨和梅雨季节使得空气湿度增大,如果选择纸墙虽然成本降低,但是一旦受潮很易滋生霉菌,它破坏裱件纤维,对裱件损伤非常致命。所以,南方多以板墙为宜。天一阁选用杉木板墙,这种木料对裱件的干燥程度影响较小。其他地方也有用五合板钉制墙面或用方子钉的长方形木框钉成见方龙骨架的做法。岭南地区是在板墙表面涂刷一层白色大漆,这种方法也比较独特。笔者认为,岭南地区较江南地区更加潮湿,如果用杉木板易生霉,在板墙上涂刷大漆则可有效保护板壁免遭霉菌虫蚀,对裱件也并无损伤,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棕刷

北方棕刷

刷身长cm

刷身宽cm

刷身厚cm

刷颈长cm

大号

27

17

3

5

中号

20

13

3

3

小号

13

8

2

2

南方棕刷

刷身长cm

刷身宽cm

刷身厚cm

刷颈长cm

大号

20

12

2

3

中号

17

12

2

2

小号

10

6

1

1.5

北方的棕刷较南方的比略大、厚些。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原因是南、北方人体形外貌不同:南人文弱,体矮头圆;北人粗犷,体高头长。北方人手形较南方人宽大,若让他手握南方规格的棕刷恐怕不能得心应手,南方人亦是如此。此外从美学角度讲,任何事物讲究比例协调,若叫一个南方人手执厚而大的棕刷工作,会显得既不灵巧也不和谐。

二、糨糊的制作存在差异

笔者在北方读书期间大量使用的是去除面筋的淀粉制糊。由于北方气候干燥,面筋会发脆、发硬、发酵生霉,用未去面筋的面粉制出的糨糊来装裱字画很易变形、卷翘,因此,北方制糊必去筋。而在南方特别是苏州、杭州一带主要是以传统工艺用面粉直接制糊。岭南地区又以一种名为“石花菜”的海藻生物为原料制糊。天一阁选用宁波中瑞太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AA—2面粉(中筋特精粉),这种面粉具有麸皮少的优点。糨糊调制的好坏对书画装裱优劣成败至关重要,书画裱件出现的虫蛀霉变、瓦患翘曲、中空重皮等现象,无不与糨糊质量、使用有关。因此,如何冲制出佳糊,做到“泌纸透,凝结而如抄成;卷展舒服,粘连得宜”便极为关键。现将“北派”与天一阁的制糊方法介绍如下:

“北派”:

1、取适量淀粉,加入少许温水制成稀糊状的浆头。

2、用电饭锅盛水2000毫升左右,煮沸。

3、往沸水内浇入少量冷水,随后将事先调制好的浆头缓缓倒入锅中加热,随倒随搅拌,直至糨糊由稀变稠略呈轻微黄色且能拉起浆丝,即为熟透。

天一阁:

1、取适量面粉倒入泥制瓦钵中,加入少许明矾末搅拌均匀。由于明矾有防腐功用,可延长糨糊使用时间。不过明矾呈酸性,多用对裱件有损。因此一般的比例为1斤面粉加2-3钱明矾。

2、用40℃左右的温水(用手指感觉水温稍微有些烫手即可)渐渐倒入盛有面粉的磁瓿中,同时右手执木棒顺着一个方向捣拌均匀使其成粥状。此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未捣开的小块或是粒状生面,可以用木棒边捣边碾砸,实在碾砸不开的生面颗粒,可再加入少量生面粉捣拌均匀。

3、“浆头”做好后,用沸水沿瓦钵边缘,边冲水边用木棒按一个方向搅拌,直至浆糊由薄变稠并呈乳黄色。冲糊时要一气呵成不可停歇,可一边观察一边掌握要领反复实践。

4、成糊后仍要按一个方向继续快速不停的搅拌直至浆糊出现小气泡,浆面光亮,用木棒挑起可拉出丝状,且无颗粒为好。

5、停止搅拌后木棒留在浆糊中,连同瓦钵一起放入一个塑料桶内,此时顺棒浇入一层开水没过瓦钵,目的是用热水将浆糊焖一下,使浆糊熟透。

6、大约过10分钟左右将焖好的浆糊从塑料桶中取出,倒掉开水换成冷水待用。

南北两派制糊方法的差异,其形成原因是南北方气候的不同。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湿润。北方制糊所用面粉必去筋性,这是因为小麦面粉中含有8%—15%的蛋白质和少量的纤维素。蛋白质在浸润时由于自身的粘性,易使纸张起皱,干燥后又易使浆膜发硬变脆,由于北方气候干燥,使用未去面筋的糨糊装裱字画易使裱件发脆变形,所以要求面粉内这些杂质越少越好。蛋白质和纤维素都是害虫、霉菌生长的养料,南方气候湿润,为其提供了天然的温室,使用未去杂质的小麦面粉糨糊装裱字画,日久天长会招致虫蛀鼠咬、霉菌滋生。天一阁使用小麦面粉制做糨糊,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因此,笔者主张使用小麦淀粉制糊。

小麦淀粉是去除蛋白质等杂物的一种白色、无甜味的无定形粉末。经过加工的淀粉制作出的糨糊色白、纯净、松软、不易生虫长霉。使用这样的糨糊装裱出的字画较为松软,此糨糊形成的薄膜能够溶于水,因此具有可逆性。

关于小麦面粉与小麦淀粉粘度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北方使用小麦淀粉尚可,而在南方由于气候潮湿,潮气会分解糨糊的粘度,使用小麦淀粉粘度会降低。笔者就这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影响糨糊粘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糨糊的生、熟。如果制作出的糨糊未熟,自然会影响粘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制糊方法勤加练习。第二是椎捣。明代周嘉胄《装潢志·用糊》中载:“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则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如墨用胶轻,只资椎捣之力耳。”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糊法”中讲到“临用如磁瓿,千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可见,若达到“糊如水”而不失粘性,就需要“椎捣调糊”、“千杵烂熟”,才能发挥其粘性。

《文物保护技术》从科学角度分析: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部分组成,直链淀粉在淀粉中含量约10%—30%,能溶于热水但不成糊状,而支链淀粉在淀粉中的含量约为70%-90%,不溶于水但与热水作用能膨胀成糊状,形成的薄膜柔韧并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淀粉糨糊的粘度主要靠支链淀粉,而并不是面筋。依据古今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南方制糊使用去除面筋的小麦淀粉并无不可。

三、覆背程序和方法存在差异

笔者在北方学习期间所掌握的覆背方法为湿覆法(座覆),而来到南方工作后所接触到的覆背方法是干覆法(搭覆),同样也遇到了些问题。比如说,干覆背时皱褶的处理,浆糊稠稀度的掌握,行刷时的力度走向问题,重皮走墙现象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已比较顺利的掌握了干覆法的操作程序,并能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现将“北派”书画装裱覆背程序和方法与天一阁比较如下:

(一)闷润画幅的方法不同

“北派”:

1、将镶嵌好的画幅反铺在案台上,用排笔沾稀浆水给画幅润边,再用清水对准画幅斜洒小水花,使洒出的水点成片不要成线。若沾水过多,水点过大,可先在盆内甩一甩棕刷然后再洒,要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

2、洒完水后,将画幅翻身正面朝上,从地头一端卷起,置一旁待用。若天气干热画幅水分干的过快,可用湿毛巾覆盖于收卷起的画幅上面。

天一阁:

1、将镶嵌好的画幅反铺在案台上,用排笔沾稀浆水给画幅润边,再用排笔沾稀浆水闷润画幅。

2、画幅的地头开始自下而上,从左至右开始行笔,起初动作要轻要快,逐渐变为重而慢,使画幅都得到湿润。

上述操作过程中,“北派”与天一阁不同点是:第一,北派使用棕刷沾清水向画幅斜洒小水花。天一阁使用排笔沾稀浆水闷润画幅。第二,“北派”将画幅闷润好后,收卷置一旁待用。天一阁将画幅闷润好后平铺于案台之上。

形成二者的差异,笔者认为:第一是气候。北方气候干燥,若用稀浆水闷润整幅裱件,恐怕还没等进行下一道程序裱件便干了。第二是操作程序。“北派”用湿覆法的操作(操作程序下文有所介绍)将画幅收卷便于湿覆法的操作。天一阁将画幅平铺于案上也是顺应干覆法的操作程序。

二者优点在于:第一,它延续了基本功的练习即棕刷功和排笔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练基本功,逐步提升手中感觉。第二,两者都结合各自地域气候因素采用了有效地操作方法。天一阁用稀浆水代替清水闷润画幅,增强了下一步覆背纸与画幅的黏附力度,是值得沿用的方法。在肯定上述方法的前提下,笔者有一个小建议,对于初学者而言,可利用喷壶闷润画幅,操作简单,喷出的水花均匀,干湿程度易掌握。

(二)覆背方法的差异

“北派”:

用湿覆法(座覆),其方法:

1、在裱画案台右边留出上包首的位置,将覆背纸先刷好再上包首,这时便可上画幅了。

2、如果是一人操作,可将卷起的画幅先放出50cm左右,左手执画幅卷起部分,右手执画幅的天头,对齐、对准包首的右边和靠自己的一边,慢慢放于包首上,同时放出画幅天头部分于覆背纸上,并及时将放出部分刷好。边放边刷直至刷好全幅。

若两人协作,先将闷润好的画幅展开平铺在覆背纸上,上下对齐包首,一人从地头提起,各留出2cm左右的边为上壁挣平之用,另一人用干排笔将画幅逐渐刷平,若覆背过程中出现皱褶,可以将画幅揭起,顺着折皱方向使用飘刷,将折皱刷开。若遇极个别细小折皱,可用手指肚逆折皱方向轻轻拍打几下便可将折皱拍开。

3、整个画幅基本平整和舒展后,将画幅翻身正面朝下,即可进行排刷。此时可用报纸或事先托好的两层宣纸垫在画幅上排刷,可吸收画幅内多余水份,排刷时一定要实,不可漏排,否则裱件下墙后易出现中空重皮现象。

天一阁:

采用干覆法(搭覆),其操作程序是:

1、翻包首

2、展开裱件正面朝下,平铺于案台上

3、刷覆背纸

4、撤水。揭起覆背纸右端向左折过30cm左右,擦净案子。取卷好的吸水纸展开一段,附于湿背纸后面,放下揭起部分,用排笔压于放下部分顶端,再用两手扣住垫在覆背纸下面的吸水纸卷两头,缓缓放到最后。放好吸水纸后若上层背纸不平,应掀空使它吸水均匀。

5、撤水后可连同吸水纸一起翻到画幅上,撤去吸水纸,对齐四边,从天头开始,以横“人”字型排刷紧实,通排一遍后,将画幅起案抖空自上而下、由右至左排刷一遍。若画幅水分不够可用棕刷向画幅背面洒小水花或用喷壶喷水后将画幅再次起案抖空。

6、右手握棕刷啄砸全部镶缝,“啄缝”既要用力,又不可用力过死,以免砸裂裱件边沿和废肩,随后还须抖空裱件,以棕刷上下左右通排一遍,以除去“啄缝”时留下的墩刷印痕。

湿覆法(坐覆)优点在于:覆背纸无须事先刷好晾干,可随刷随覆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初学者而言,因操作不够熟练、动作不够利落,覆背时覆背纸水分过多而润开画幅镶缝处,前功尽弃。第二,对于易走色跑墨位置,在用棕刷或干排笔排时,使画幅脏污不堪,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三,覆背翻身后仍要用吸水纸排干画幅多余水份,实属重复劳动,造成纸张浪费。

干覆法(搭覆)优点在于覆背时:第一,画幅始终是正面朝下,不用反复翻身,避免了走色跑墨问题。第二,画幅水分适中,有效限制了纸张润水性,解决干湿收缩剧烈的问题。第三,画幅水分适中不必再用吸水纸吸湿,解决浪费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干覆法受地域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局限性,不太适合在北方操作。笔者建议,两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当装裱需求量大时可采用湿覆法提高工作效率,当遇到易走色跑墨的裱件时采用干覆法最有效。

(三)翻包首的方法有所区别

“北派”:

翻包首的方法是:

1、画幅与包首对齐以后,将包首上下两侧留出0.3cm余边,折到画幅上面刷实。

2、将画幅天头部分两侧略微掀起,用棕刷将包首转边按裱件宽度折痕刷实。

3、在转边处抹略稠一些的糨糊,再将掀起的裱件两侧恢复原位,用棕刷垫吸水纸排实。

4、待整个覆背过程完成后贴废肩,采用托合好的花绫为废肩,在其有绫的一面抹糨糊,浆口宽约1cm左右。将刷好糨糊的两条废肩分别贴在包首左右两边。

5、裱件下墙后,即可撕掉废肩。

天一阁:

翻包首的方法是:

1、将包首刷稀浆水;

2、展开裱件天头部位,对齐包首,左右留0.3cm宽度,用棕刷刷平。

3、用尺板压住左右两边,用针锥沿0.3cm处划痕,掀起天头两侧卷边压实。

4、在卷边处抹浆,用拉力好纤维长的皮纸做废肩,贴于卷边处约0.5cm左右再抹一遍糨糊,放下掀起的天头两侧用棕刷刷平。

5、将翻好包首的天头部分翻身,上下左右排实。

天一阁应用“夹废肩”翻包首法,是可借鉴的优点。用“北派”的贴废肩方法有一个不足是下墙去废肩时会在包首两边留下一层薄浆,第一不美观,第二,待潮湿季节,薄浆受潮分解吸附灰尘吸引蛀虫,因此,笔者主张“夹废肩”翻包首法。

(四)贴画签的顺序有所不同

贴画签是装裱工艺流程中比较简单的一步,操作方法不必介绍了,众所周知。笔者为什么要在此提及,原因是本人注意到天一阁在贴画签时是待画幅装裱完成下墙后在画签上抹稍稠一些的糨糊贴于包首右上端,然后用尺板以重物压实阴干。

笔者认为,此法欠妥:第一,画幅下墙后已干燥,如用稠糊贴签仍携带部分潮气,即便阴干日后恐此部分干湿不均难以平贴;第二,下墙后再贴签。笔者认为此法有些画蛇添足,如若在排实覆背纸后,连同助条同步贴于裱件相应位置,上墙挣平岂不妙哉!既解决了干湿不均问题,又省去的压平阴干的时间。

总 结

综上所述,为笔者参加工作以来,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出的几点想法。本人认为南北两派就书画装裱而言,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交融的可取之处。我们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将两派的优点融会到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希望可以借此次学术交流之良机,与业内专家学者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天一阁的纸质类文物的装裱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天一阁)

本刊启

1、《天一阁文丛》为天一阁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定期出版,现长期面向业内朋友征稿,范围主要包括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古典文献学领域以及书籍史、出版史、天一阁相关研究等领域的原创研究性文章(具体格式要求可参阅《天一阁文丛征稿》)。

2、本公众号为《天一阁文丛》的官方公众号,将不定期刊发本刊相关内容的文章,并致力于为业界同仁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欢迎各位同仁及各界网友积极提供自撰稿件或推荐优秀文章,同时也欢迎各类专业书讯。

3、投稿地址:tianyigewencong@126.com。如来稿为推荐稿且仅供公众号传播,还请标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