伥鬼的别称(的诨名是怎么来的)(1)

形容女性泼辣 泼皮 ,声大夹恶的泼妇,称为残鸡,《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有个角色叫“残鸡婵”。

“残鸡”又写作“撑鸡”、“橙鸡”。

有人认为“残鸡”在广东话中应写作“伥鸡”,“枨鸡”。

其实,以上的“残鸡”、“撑鸡”、“橙鸡”、“伥鸡”、“枨鸡”,都是俗写,其本字及其来源是“鋹鸡”。

由于“鋹”字比较罕见,“鋹鸡”往往被错写成“伥鸡”、枨鸡(甚至“残鸡”等)。

从“为虎作伥”这个成语可知,伥是传说中的一种鬼,由被老虎咬死的人所变成。伥不但不仇恨老虎,反而给老虎做帮凶。泼妇虽然令人讨厌,但是跟坏、卑鄙、阴险、狠毒的伥一点也沾不上边。

“伥鸡”如果不是无意写错的话,那就是一种污蔑。

枨,《百度百科》

拼音chéng解释:用东西触动。

《唐韵》直耕切《集韵》《韵会》《正韵》除耕切,并音橙。《说文》枨,法也。《扬子方言注》救倾之法,门楔也。

同样是没有泼辣,声大夹恶的意思,

“鋹鸡”的原意是“刘鋹之鸡”。广东在南汉时为刘鋹所统治,南汉为五代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建都广州番禺(今广州),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

刘鋹(942-980年)原名为刘继兴,他霸道非常,喜欢斗鸡,所蓄养之鸡甚至封以官位,每当鸡奴捧着斗鸡在街上走过,路人都要走避,否则要下跪相迎,所以人称刘鋹的鸡为“鋹鸡”。

本来刘之斗鸡为公鸡,但不知如何,广府人将“鋹鸡”用以形容蛮不讲理的女人。

话说残唐五代时,广州为南汉政权中心,南汉推行“官话”,曾三度下诏令人民学习。所以许多中原音亦保存下来。如南汉君主刘鋹,鋹字即不读長,依当时官话读为“橙”(陽平聲)。由是派生了“蠻倀”、“倀鸡”、“为虎作倀”等语音。

清朝末年,相传有个叫阿英的女子特别泼辣,骂街本领高强,骂遍广州无敌手,于是得到“鋹鸡英”这个诨名。鋹鸡英的事迹最终祸及所有女子尤其是所有叫阿英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