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晓宇今日,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4日17时35分,乐清警方接群众报警称其女儿赵某(20岁、乐清人)于当日13时,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14时许,赵某向朋友发送“救命”讯息后失联接报后,警方于25日凌晨4时许,在柳市镇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男、27岁、四川人)经初步侦查,滴滴司机钟某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目前,受害人尸体已找到,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滴滴顺风车遇害如何自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滴滴顺风车遇害如何自救(滴滴女乘客再遭奸杀)

滴滴顺风车遇害如何自救

文:金晓宇

今日,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4日17时35分,乐清警方接群众报警称其女儿赵某(20岁、乐清人)于当日13时,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14时许,赵某向朋友发送“救命”讯息后失联。接报后,警方于25日凌晨4时许,在柳市镇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男、27岁、四川人)。经初步侦查,滴滴司机钟某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目前,受害人尸体已找到,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被害乐清女孩赵某

炎炎夏日,又一个花季的生命陨落,令人悲痛。这也是今年以来,滴滴顺风车业务引发的又一起乘客被害恶性事件。

就在3个多月前,郑州空姐被害一案曾震惊全国。5月6日凌晨,祥鹏航空公司空姐李明珠执行完航班后,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滴滴顺风车赶往郑州火车站,在乘车过程中不幸被顺风车司机刘振华强奸并杀害。

遇害郑州空姐李明珠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网约车安全性的巨大担忧。事发后,滴滴紧急宣布下线全国的顺风车业务,并展开为期一周的自查整改。

在自查中,滴滴发现嫌疑人所使用的接单账号为其父亲所有,这种违规借号接单的行为并未触发滴滴设置的一系列安全审查机制。同时,在案发前,嫌疑人曾有语言性骚扰投诉记录,但由于各种原因客服未能及时妥善处置。正是这一系列的漏洞,为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5月16日,滴滴公布了顺风车业务的阶段性整改措施,具体包括:

·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

·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

·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

·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同时,滴滴还在全平台业务的安全性方面大力整治人车不符,修改产品设计,承诺在各种事故中主动承担责任和赔偿等。

滴滴称以上内容全部于今年5月31日整改完毕,并重新上线了顺风车业务。

而此次乐清女孩被害一案的发生,再次将顺风车安全性问题引入舆论漩涡,公众质疑滴滴此前的整改措施或仍存漏洞,且安全预警机制仍然失效。

据微博网友爆料,就在案发的前一天下午,乐清的另一名乘客林女士也曾坐过犯罪嫌疑人的顺风车,从乐清虹桥到翁垟。在车程中,嫌疑人以还要顺路接其它乘客为由将林女士拉到了偏僻的路上欲图谋不轨,后林女士跳车逃脱。随后,林女士将此事投诉至滴滴平台,但截至女孩受害案发生时都没有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

公众认为,滴滴在应对投诉时存在“不作为”,如果滴滴客服及时介入,对嫌疑人采取封号等措施,将很有可能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

另一个争议的点在于,在女孩失联的17小时里,滴滴一直未向其家属和朋友提供司机的具体信息,这导致报警后警方不予立案,浪费了宝贵的援救时间。

今天下午,滴滴发布道歉声明,对遇害者和家属表示歉意。“在顺风车整改期间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深感自责与愧疚。作为平台,我们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声明中,滴滴称犯罪嫌疑人钟某此前背景审查未发现犯罪记录,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含车牌号)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在接单前通过了平台的人脸识别,但案发车牌系钟某线下临时伪造。

同时滴滴也承认在投诉处理不及时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对未及时向遇害人家属提供车主信息的公众质疑做出解释:“由于平台每天会接到大量他人询问乘客或车主的个人信息的客服电话,而我们无法短时间内核实来电人身份的真实性,也无法确认用户本人是否愿意平台将相关信息给到他人。所以我们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滴滴称其是在警方依法调证后,才及时提交了相关信息。

滴滴也承诺,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但截至记者发稿前,滴滴并未宣布再次下架顺风车业务,也未公布进一步的安全机制完善方案。

“滴滴作为便民工具存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滴滴安全机制确实存在漏洞,这是需要弥补的。”一名新浪微博网友评论称。也有网友建议滴滴在App内设置一键报警功能,第一时间将行车路线和车主信息发送至公安系统,同时将求救信息共享给最近的周边车辆等。

而更多安全机制的形成,也离不开滴滴、监管部门和乘客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绝对可靠安全的保障下,这一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才不会沦为“夺命顺风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