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常,聚散有因,你看到的生不一定是生,你看的灭也未必是灭。
作为红极一时的热门大IP,《鬼吹灯》的系列故事,让胡八一、王胖子以及关于盗墓的那些事儿,成为了多少人半夜奋发苦读的对象。更是引发了现象级的“盗墓文化”的兴起,至少在小说领域是这样的。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当然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也并不妨碍我们有一颗好奇的心,本着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曾在无数个夜晚跟随着这几个传奇人物,背着装满了各种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神奇物件,以及一把洛阳铲,心驰神往地去了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以及巫峡棺山……
对这些故事有多痴迷,对这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就有多一言难尽。不是故事不好,而是导演陆川进行了再创作,不仅杂糅了几个不同故事里的元素,同事也穿插了一些现实中的往事。
如果抛开原著不谈,光电影本身,无论是精致的镜头画面,充满寓意的场景描述,还是赵又廷又一次整容式演技的爆发,甚至导演陆川暗含其中的调侃,都可以说的上一部可圈可点的奇幻题材的佳作,无奈,原著粉力量太大,豆瓣评分都没破五。
同是原著粉的我,就把这个《九层妖塔》当成一个新故事,既然涉及鬼事,那就鬼扯一番吧。
“我仿佛看到一条走向了死亡的道路,但年轻的我们必须义无反顾”
故事从一些奇异事件的新闻报道开始,穿插在里面的,是一些极其富有年代感的元素,当赵又廷扮演的胡八一因为高原反应而露出疲态的时候,周围的文艺团的骨干们轮番在耳边唱快板打气的情形,让我们陌生又好笑。
在那个曾经荒诞的年代,个人的意志与质疑是被压抑的,高原反应下的做苦力的官兵们、文艺工作者们、教授学者们……即使心中对所做的事充满了疑惑,却也只能像胡八一所说的“必须义无反顾”,哪怕前路通往了死亡。
甚至,结尾处,shirley杨让胡八一开枪打死自己,也同样是呼应开头的这句独白,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的杨萍回来,也才能避免人类的又一次劫难。杨萍做到了对死亡义无反顾。
故事主题的楼梁换柱,以及一些传奇事件的嫁接
本来是个盗墓贼的自传,可能不太符合主旋律,但变成人类与不明入侵者鬼族的对抗,似乎就深刻了许多,只是仓促之间未免有天生的硬伤、逻辑的问题。既然鬼族文明高于地球许多,羿王如何扭转乾坤的轻描淡写似乎只是无法自圆其说,既然牵涉到文明,那么那个能解除鬼族人死亡诅咒的陵墓,又显得太过于地球化,总之,导演重点要表现的不是这些东西,这些细节就不要在意了,否则会抓狂,会犯原著粉狂躁症。
但是陆川的确是个妙人,考古、科考、亲情等概念主题的包装下,教授杨佳林第二次失踪的情形,简直是彭加木失踪的神秘事件的再现,这也算是为众说纷纭的“彭加木事件”给了一版影视化的解读,也许当年往事,也有着电影中我们难以想象的画面,古墓、神秘怪兽还有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石油小镇,实在是太像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后被人类遗弃的地方。
从电影的角度,导演陆川设计了这么一个怪兽出没的石油小镇,是为了让故事和人物聚焦,但是逻辑角度,还是过于牵强,反正没看出来什么前因后果,只能说这个石油小镇,太无辜,就当是为艺术献身吧。
同事,导演陆川也是幽默的,拍电影不忘调侃高晓松,也许在北京的那些搞文艺的圈内人,高晓松确实人缘好,我们呢就看个热闹而已。
最后,其实《九层妖塔》最值得一提的是画面感,虽然相比较于原著,跑题万里,但是那些瑰丽的景色,确实让小说中的某些东西具象化,有好的,也有弄巧成拙的。
蓝色冰晶瓢虫,变成了火蝠
老北京的秋,是在是美极了,也许北方的秋,才是故国的秋
那个年代特有的画风
电影院里的小动作,有意思的是,男的想拉手,当为难来临,男的却帅哭了女人的手,甚至还咬了她一口
皮夹克
工人的光荣角色
那一队驼铃的行走,长达数分钟的画面,沙漠、雪地、日出日落、长空星辰……至少,我是深深地记住了……
自古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驼铃声声会激起我们很多的记忆,比如张骞出塞、丝绸之路、甚至那个李晨的光头形象似乎也有点像当年去西天取经的唐僧……
好吧,最后以电影中最有哲学的一句话点题结尾,“每个人来到这一世,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所以,好好活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