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现在,应该没有哪部动画,能如此“撩动”父母的内心。
边看边不住地点头,妈呀,这和我家娃简直一模一样。
加拿大电影动画《Getting Started》,把孩子的磨蹭描绘得不要太淋漓尽致。
一个钢琴演奏者拒绝了朋友的邀约,想在家练琴准备演出。一番梳洗打扮后,他坐到了钢琴前。
没弹两下,他觉得凳子的高度不对,就找出尺子一顿量;又觉得音色不准,调了调音。
好,准备就绪。可弹了一小节,情绪又不对了。为此,他站到窗边冷静、扶正墙上的相框、看会儿电视,还躺到了沙发上。
这一躺不要紧——他睡着了。
醒来后,他懊悔、沮丧、愤怒,五味杂陈,抱头痛哭。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那强烈又复杂的消极情绪,让人看了既心疼又气愤。
但在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磨蹭的前半段,因为被气到沉浸在自己情绪中,而忽视了孩子其实也被折磨得够呛。
有研究发现,很多拖延者虽然最后也能在Deadline前完成任务,但恐惧给他们所带来的内疚、焦虑、自我憎恨等情绪,会导致他们对新任务产生厌恶感,致使他们陷入越来越拖延的恶性循环。
个别严重拖延症患者,甚至会出现抑郁症、焦虑症,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焦虑情绪与Deadline的关系呈现图
所以,不要单方面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磨蹭,一味地催他、责怪他,他不是故意的,只是自控力不够做不到。
他也很难受、甚至备受煎熬。不要只看到他的拖延,要看到他的求助,他需要我们“推”他一把,变得更自控。
关于如何克服拖延,我之前就和大家分享过:
- 每个“拖延症”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的妈妈
- 理解孩子的磨蹭,明智的父母知道该这样“催”
- 牛!清华学生计划表上热搜,我猜他们都吃过青蛙
- 被折磨了N年后,才发现搞定孩子磨蹭的法宝就在手边
最近,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90多年前心理学家提出的“蔡氏效应”,为我们理解拖延、磨蹭,以及帮孩子克服它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它的新,正是在于,它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磨蹭时的自我感受,因此,对症下药。
神奇的“蔡氏效应”
“蔡氏效应”,全称“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该效应由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尔玛·蔡格尼克于1927年提出。
布尔玛·蔡格尼克
相传,蔡格尼克在柏林大学读书时,和同学们一起去餐厅吃饭,有一个服务员不用纸笔做记录,就能记住每个人点了什么。这惊人的记忆力,让在座的人都惊讶不已。
吃完饭,大家走出餐厅。其中有个学生落了东西,转身回去寻找。但那个记忆力超强的服务员竟然不记得他了,也不知道他刚刚坐在哪儿。
他忍不住问服务员,为什么这么快就忘掉了一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是把每个单子记到上菜为止。
蔡格尼克听说这件事后,很好奇它背后是否存在着一般性的规律。于是,在实验室里做起了严谨的科学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她让实验参与者做22件简单的任务,比如写下自己喜欢的诗、从55数到17,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她只允许半数参与者完成任务,另一半还没做完,就会被打断。
结果,当她要求实验参与者回忆自己刚刚做过哪些任务时,大家能够回忆起68%未完成的,对已完成的却印象模糊。
这种对“未完成”比“已完成”记忆深刻的现象,就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回想一下咱们读书时,每每考试结束,都能立马回忆起那些没答上来的题目,却不记得那些顺利作答的,就能理解这个效应了。
那么,蔡氏效应是怎样运行的呢?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马西坎波做的一系列实验,不仅能够解释蔡氏效应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解决孩子拖延、磨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 实验一
马西坎波让一些学生在脑海中想最重要的期末考试,另一些学生则想即将迎来的最重要的party。
然后,再把前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为考试做计划——具体到什么时间完成哪些复习任务;第二组则不用做计划。
接着,他让每个人完成“补充不完整单词”的任务。这些单词都经过精心安排,既可以组成与学习有关的,也可以组成与学习无关的。
如,re可以补充成read(与学习有关),也可以补充成real(与学习无关);ex可以补充成exam(与学习有关),也可以补充成exit(与学习无关)。
结果发现,那些想着考试却没有做任何复习计划的人,补充了更多与学习有关的单词,出现了明显的蔡氏效应;
而那些为考试制定了复习计划的人,却没有出现这种效应。
也就是说,尽管大家都被提醒要参加考试,但做了复习计划的人,被写下计划这个动作安抚了。无意识脑不再絮絮叨叨,提醒当事人还有任务没完成。就像俗话说得那样,无事一身轻。
如果心里老想着没完成的事,孩子自然会有压力,心生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想去做;其实咱们大人也一样,觉得工作任务堆得太多时,也会磨磨蹭蹭不想行动。
透过这个实验,咱们就可以找到磨蹭的一大原因——未完成任务积攒得太多,且没有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就会导致无意识脑耗电严重,身体疲惫不堪,从而影响行动力。
- 实验二
在另一个实验中,马西坎波把实验参与者分成三组。
第一组写下最近生活中刚刚完成的任务,第二组写下没有完成且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第三组写下未完成的任务并就如何完成制订具体计划。
然后,他让每个实验参与者阅读一本小说的前10页。在阅读期间,他定时检查他们的分心情况,阅读完还做了小测验检查阅读效果。
再一次,制订计划起作用了。那些写下任务并制订了具体计划的人,在阅读时分心更少,在阅读理解测验上的得分也更高。
但是,仅仅写下未完成任务却没有做计划的人,很难专心阅读。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无意识脑的强大干扰作用和做具体计划的重要性。
当孩子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又没有制订具体计划时,无意识脑就会持续发出“警报音”,让孩子分心,影响当下任务的完成。
比如,孩子下周有一个重要考试,但他没有为这个考试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那么,他在做作业的时候也会想着这件事,从而出现分心、磨蹭的情况,可能拖到很晚才能完成。
表面上看,孩子磨蹭是因为不想做作业,但深挖下去,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而被无意识脑不断提醒。
这样的情况多了,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庞大,占据孩子无意识层面的空间,耗费能量。孩子也会习惯这种恶性循环,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执行力变得非常差。
巧用“蔡氏效应”,养成自主好习惯
从我前面的分析,大家一定看出来了:“蔡氏效应”用好了,是帮手;用不好,就是捣乱鬼。
那么,咱们怎样巧用“蔡氏效应”,帮娃养成不拖延、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呢?说起来也简单,只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①即刻就做:从简单的或孩子喜欢的任务入手
克服拖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即刻就做。
但孩子面对个别学习任务,会有很大的畏难和排斥心理。尤其是那些他们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或事项,他们会能拖就拖。
这时,咱们就要拿出第一招,先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乐于接受的事情。比如,他喜欢英语,就让他先读读英语单词。
当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消解了畏难、焦虑等情绪,再让他去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孩子的接受度更高,也更容易完成。
②做好计划:不让孩子埋下拖延的种子
蔡氏效应告诉我们,待做事项会占据无意识空间,时刻提醒当事人去完成,直到做好了具体计划才会不被“干扰”。
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计划。
比如,按照“简单→紧急→重要”的顺序,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任务。
- 简单任务: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像老师要求明天带一张自制贺卡之类的。
- 紧急任务:今天必须完成,但又不愿意立马去做的。像家庭作业,具体科目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
- 重要任务:不必今天完成,但又很重要的任务。像下周有一项重要考试,需要分解到每天进行复习。
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就能有条不紊了。尤其是现在看起来重要却不紧急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孩子埋下拖延的种子。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让孩子形成好习惯——把任务分解、做好计划,孩子每天都要分心处理无意识脑的提醒,就会导致压力山大,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
不过,做计划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别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留出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②让孩子自己列出每天需要做的两三件重要事项,不必贪多、求全;
③咱们千万别一言堂,得让孩子知道做计划是他自己的事,是为了让他自己更舒服,而不是大人强加的。
③获得激励:帮孩子建立自我反馈能力
每完成一项任务,孩子都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任务越大,一开始的畏难情绪越重,当用正确的方法完成后,孩子获得的成就感也就越大。
咱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每天的待做事项列出来,每完成一项就打一颗星,把它可视化。
当一个计划本打满了星星,孩子就会获得完成闯关游戏般的成就感,更有利于激发孩子完成其他事情。
川妈说说
我之前跟大家提过大宝的自律打卡计划,已执行两个星期,85%目标达成。老母亲表示非常欣慰。
其实,之前我们也用过类似的计划表,但都中途放弃了。我对这次充满信心的原因只有一个:从始至终,都是大宝的自主行为。自己主动要使用大姑送给他的自律打卡手册,自己决定需要打卡的项目(每天坚持阅读、写口算、做阅读理解等等),自己判定当日任务是否完成等等。
我的任务不再是催他,而是帮他放松。当他写作业时间久了,有些急躁的时候,要求他休息一会,中断负面情绪的影响;9点了,告诉他没完成的算了,先睡觉明天再说。但,他总是坚持一定要完成。
这些天,我常常很感动,天哪,我的春天,真的快来了~老母亲,难道终于要熬出来了,可以放飞自我了吗?然后,回头一看,二宝也正笑着盯着我,心头一紧。
拓展阅读被折磨了N年后,才发现搞定孩子磨蹭的法宝就在手边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