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戈壁沙漠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以其壮观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但近来,在两个连续层位——坎帕阶时代的巴鲁恩戈约特组、德加多克塔组,以及马斯特里赫特阶时代的纳摩盖吐组——中发现了小而有趣的鸟类化石,既有反鸟类又有今鸟型类。人们认为这两个层位代表了至少两个不同的晚白垩世环境和脊椎动物区。巴鲁恩戈约特组和德加多克塔组壮观的橙红色沉积物是在干旱环境中沉积下来的,其中有原角龙类、具有装甲的甲龙、蜥蜴,及哺乳动物,但上覆的纳摩盖吐层是在更潮湿的条件下形成的,其中有大量的恐龙,如鸭嘴龙、蜥脚类恐龙、暴龙。与恐龙分布相似,这两个层位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鸟类组合:巴鲁恩戈约特组和德加多克塔组这两个早期组别主要以反鸟类为主,如戈壁鸟、戈壁雏鸟、沙鸟,另外,还有一种又发现了一个个体的今鸟型类——Asparavis。在反鸟类中,沙鸟成了再次不能飞行的鸟(恰佩等,2007)。今鸟型类在上覆的纳摩盖吐组中更为常见,其代表是黄昏鸟类的各种类群,一种衍生鸟类——特氏鸟,以及一些未命名的类群。

四大名鸟和红子鸟区别(代表两种不同种类)(1)

埃尔扎诺夫斯基(1981)描述了几具Minuta戈壁鸟早熟的胚胎骨架,发现它们仍然保存在蛋中,这些骨架都来自蒙古戈壁沙漠南部的晚白垩世巴鲁恩戈约特组的Khermeen Tsav。他把戈壁鸟归类为一种原始的古颌鸟,与现代不会飞的鸟类如鸵鸟和鸸鹋没什么关系。然而,在戈壁鸟的胚胎标本中,许多成年性状未完全表达,从而使对其的分类更加困难。马丁(1995b)把戈壁鸟改归到反鸟类中,并获得了其他研究的独立支持。恰佩等(2002)描述了蒙古同一层位中保存完好的成年Minuta戈壁鸟颅骨。根据这个新颅骨,他们认为Minuta戈壁鸟应与Nanantiusvalifanovi同名,后者是先前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叶夫根尼·库罗奇金(1996)描述过的另一种反鸟类的成年骨架,两者都来自同一层位。因此,Nanantius成为戈壁鸟的次异名,它补充了戈壁鸟及其与反鸟类关系的重要解剖学信息,这在胚胎骨骼中基本上是没有的。在反鸟类中,戈壁鸟和戈壁雏鸟都是完全没有牙齿的。这些鸟都大约有乌鸦般大小,约35~40cm长.

四大名鸟和红子鸟区别(代表两种不同种类)(2)

戈壁鸟的颅骨保存得不完整。愈合的前颌骨形成宽而向上的喙,没有钩。外鼻孔呈泪滴状,其主轴朝前。与其他反鸟类不同的是,戈壁鸟没有上颌孔,且上颌骨上的鼻突也较短。眼眶大而圆,上面覆盖着巩膜环。戈壁鸟提供了有关腭形态的重要信息,而这在反鸟类中是鲜为人知的。腭与古颌结构有很大不同,表现出类似于手盗龙的构造。腭部随着后鼻孔的后移而呈拱形。前颌骨愈合形成第二腭,被一个大马蹄形腭腔截断,该腭腔连接口腔与腭穹窿的大腔室。此腔室之后是小的、成对的后鼻孔,被愈合的棒状犁骨分开,因此不能接触前上颌和翼突后部。犁骨在其前半部愈合,但在后部分开,以与腭侧接触。腭部长,呈桨状,与犁骨前部和翼突后部相连。翼突强健,前部分叉,以连接腭部和外翼状骨,后骨呈钩状,以连接颧骨,使得腭部稳定。背面的方骨头是单一的,有宽宽的翼状支,就像兽脚亚目恐龙一样,没有形成真正的眶突。在其末端处,方骨呈双髁,以与下颌骨连接。下颌骨又低又直,在骨联合处相互愈合在一起,并且齿部侧面显示有一系列的营养孔。

四大名鸟和红子鸟区别(代表两种不同种类)(3)

颅后骨骼显示了反鸟类的一些特征。肩胛骨健壮挺直,肩峰发达。喙突长而细,背侧有一个宽阔的三角窝。肩胛关节面凸出,肩喙突受抑制。喙突轴扩展开来,并被一个大的喙突上神经孔贯穿。在末梢处,喙突在胸骨上彼此靠近并扩张。肱骨头前凹后凸,有明显的肱二头肌嵴。三角嵴平而宽。肱骨末梢受压,关节髁发育不良。尺骨和肱骨一样长。

列氏戈壁雏鸟是Minuta戈壁鸟的另一个同域物种,来自蒙古戈壁沙漠的巴鲁恩戈约特组(库罗奇金等,2013)。由于其特别的胚胎发育和蛋,第13章还会对戈壁鸟进行描述(图13-5)。2具包裹在蛋里的胚胎骨架都是戈壁雏鸟,它们的许多成年性状都未完全表达。然而,在解剖学上,戈壁雏鸟与戈壁鸟胚胎在颅骨结构、飞行器官和椎骨内神经管的相对大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此外,二者卵的形态也很不同。戈壁雏鸟的颅骨相对较小,有向上的无牙喙。其飞行器官表明,戈壁雏鸟是个很有技巧的飞行者。戈壁雏鸟骨化良好的骨骼表明了它早熟的发育模式,雏鸟一旦从卵中孵化出来,就能离开地面上的鸟窝,可能还能飞起来。第13章讨论了戈壁雏鸟的蛋和胚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