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共有35个孩子,14个儿子,21个女儿。在他的诸位儿子中,李世民最欣赏的是长子李承乾。
李承乾小时候十分乖巧可爱,聪明好学,深得李世民的宠爱。随后,李承乾仪仗父亲的宠爱,经常不听师父的教训,脾气暴躁,甚至派遣杀手去杀害老师,弟弟李泰得知李承乾的罪行,一度想要夺取他的太子之位。李承乾知道李泰觊觎太子之位,和他立下深仇。642年,李承乾和汉王等人勾结试图抢夺皇位,实行了逼宫计划,结果以失败告终。但是,唐太宗并没有追究李承乾的罪责,以他有脚疾为他开脱,并且打算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为皇太子。在李世民的保全下,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州,两年之后,李承乾病逝。李泰和李佑等兄弟为了展开皇位,发动政变,皆以失败而告终。随后,唐太宗决定将他们贬为庶人。因为玄武门之变让唐太宗对立储之事大费脑筋,他不想手足之间因为争夺权力而兵戎相见。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立储之事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李承乾、李泰和李佑等皇子纷纷遭到贬谪和流放,剩下的皇子中,只有李治符合继承条件。在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的建议下,唐太宗立李治为储君,李治成为皇太子后,不骄不躁,深得李世民称赞。
李世民一母同胞的妹妹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位女儿,深得隋朝灭掉,自己建立了唐朝政权。其中,李渊获得胜利与李建成、李世民、平阳公主的努力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隋末年间,李渊在隋朝做官,隋炀帝派遣李渊平定起义。当时,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讨伐隋朝统治者。李渊的志向并不仅限于在隋朝为官,他有更高远的志向。李渊也想要起兵,但是由于兵力不足,迟迟搁置起兵计划。李世民等人建议李渊起兵,李渊决定在晋阳起兵,起兵之后,李渊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要应对突厥的进攻,李渊以掩耳盗铃的方式带领军队直冲长安,这引起了隋朝官员的猜测。
关于李世民的电视剧有很多,比如近年来热播的《隋唐英雄》系列。在《隋唐英雄》中,由余少群饰演李世民一角,这部电视剧展现了秦王李世民的战斗史
这部电视剧以隋朝末年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隋唐时代的英雄故事,从中体现出了隋朝时期社会更替和变化。在剧中,李世民是一位核心人物,在他身边有程咬金、罗成、秦琼等大将帮助他征战四方。除此之外,在这部电视剧中,也融入了爱情元素,生动丰富的展现了如意公主、长孙皇后、张丽华、红佛女等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刻画,将隋唐年间的女性充分进行了还原,再现隋唐时期的武媚娘传奇》着重刻画描述了武则天和李世民的爱情历程。武则天入宫之后,阴差阳错的结识了李世民。此时的李世民被武则天的天真聪慧所打动,让她呆在自己身边,作为武才人。后来,俩人在相处中,逐渐爱上了对方。李世民是一国之君,不能以儿女私情而耽误了国家大事,俩人在屡次误会之后,走向了陌路。
共有二十一位兄弟,即: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有十八位姐妹,即:长沙公主、襄阳公主、平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李世民还有二十一位女儿,她们分别是: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长乐公主、豫章公主、普安公主、东阳公主、临川公主、清河公主、兰陵公主、晋安公主、安康公主、新兴公主、城阳公主、高阳公主、金山公主、晋阳公主、常山公主、新城公主。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就是长乐公主、临川公主、高阳公主和晋阳公主。
李世民的父亲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李渊原来是隋朝廷的一位官员,公元615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讨伐隋朝。
李渊受到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鼓动,于617年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固唐朝政权努力。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稳定天下后,唐高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巩固了唐朝基本建设。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儿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之后,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先后居住在太极宫和大安宫。李渊成为太上皇后,很少外出活动。公元635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埋葬于献陵。
据说,魏征屡次给唐太宗直谏都惹怒了唐太宗。在《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长孙皇后为了魏征等一些忠义之士借古喻今的提醒李世民。
当时,魏征大胆向唐太宗谏言,有时候话说的很多,这引起了唐太宗的极度不满,在背地里大骂魏征,甚至想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知道后,急忙来劝说太宗,她以“明君贤相”来夸赞唐太宗。太宗息怒后,才没有把魏征杀掉。
李世民晚年时,喜爱收罗各地的美女。唐太宗晚年时候,特别喜欢年轻貌美的少女,有美貌年轻的女子入宫,就会得到唐太宗的宠幸。当时,入宫的女子大多14岁以上,有的女子因乖巧温顺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很快就会晋升为“才人”。除此之外,李世民很喜欢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李世民在玄武门把李元吉杀死后,很快就霸占了弟媳杨氏。庐江王死后,李世民抢了他的妾室,让庐江王的爱姬成为了他的女人。
李世民在魏征临死前和死后的态度截然不同,临死前对他宠信有加,死后却毁了他的碑文。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背后其实还牵扯到山东集团。
“朝廷中有奸佞小人,还望陛下远离他们,切勿受其蒙蔽蛊惑!”这是魏征给我上书进谏时总会提到的内容。魏征所指奸佞小人到底是谁,他自然不便明说。这是在官场中周旋的基本法则。其实,朝中有个把所谓的“小人”也实属正常。所谓“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在世人的眼中,即便隋炀帝皇帝身边可谓红极一时。隋文帝时,寸功未建的宇文士及便被封为新城县公,不久又把杨广的女儿、自己的孙女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士及。
也正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宇文士及的大哥在策划谋杀隋炀帝时,没有敢和他商量。这给他带来了一个蜀王。幸好,宇文士及没有被这个含金量很低的“蜀王”称号冲昏头脑,他很清楚自己的大哥是在胡来。自己当然不能跟这条杨坚离世不久,他便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世家大族、诸侯权贵。当时我父皇与他同朝为官,宇文士及便刻意巴结,成了我父皇的铁哥们儿。
管不了那么多了,亲大哥也好,宇文皇帝也罢,在这乱世之中,最要紧的还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宇文士及与封德彝一道假装外出督办粮草,借机脱身。不久之后,便传来他大哥兵败被杀的消息。放眼天下,何处才是容身之地呢?他想到了我父皇。父皇见到他还嫌他投奔晚了,就这样,宇文士及在新朝廷找到了立足之地。再加上他的一个妹妹成了父皇的昭仪,一时间他更是父皇圈子内的大红人。
在我看来,宇文士及的真正过人之处是懂得寻找自己的真主人。很快,他便把目光投向了我。很快,他便得到了秦王府的重要幕僚职务。在跟随我平定宋金刚之后,这个曾经被我鄙视的宇文士及,开始得到我的欣赏。紧接着,宇文士及再接再厉,随我讨平了王世充,晋封为郢国公,从此跻身为少数可以与我讨论机密要事的亲信之一。我为什么会相信宇文士及呢?很简单,因为宇文士及确有可用之处。
宇文士及死后,太常寺为他拟定的谥号叫“恭”。这个谥号本来倒可以概括宇文士及在我身边所作出的贡献。不过,有朝臣站出来反对说,宇文士及生前穷奢极欲、花钱如泥沙,不符合我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如何能受得起这样的美谥?对此,宇文士及若是地下有知,也一定要哭笑不得了。他心里清楚,我心里自然更清楚——宇文士及之所以如此这般花天酒地、荒淫无度,还不是为了刻意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以免受到猜忌,再被告一个“谋反”的黑状啊。
最后,宇文士及得到了一个不太好的谥号——“纵”。按谥法,“败乱百度曰纵,怠德败礼曰纵”。这自然不是什么好话。让宇文士及顶着这个“纵”的帽子入土,对他来说,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不过,我也别无他法。谁叫你是以一个“佞臣”的身份为我效力呢?有些不可言传的事,只能由佞臣去做;而有些黑锅,自然必须由佞臣去背。
赐萧瑀
【原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注释
⑴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⑵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⑶板荡:动乱之世。
⑷勇夫:有胆量的人。
⑸智者:有见识的人。
【作品鉴赏】
《赐萧瑀》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赐萧瑀》诗意浅显,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名家点评】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审张剑:全诗简劲精辟,境界宏大。前两句描写看似寻常,却是从长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中提炼出的宝贵人生经验,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格言;后两句议论高远,显示出推仁天下的雄伟气魄。
作者介绍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中文名
李世民
别 名
唐太宗,天可汗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出生日期
开皇十八年(一说十七年)十二月
逝世日期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
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
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
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开
代表作品
《帝范》,《贞观政要》等
谥 号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庙 号
太宗
年 号
贞观
,